APP下载

指向“放大版”思考的数学慢教育学习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课时学习为例*

2020-05-06朱桂凤

中学数学月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反比例图象函数

朱桂凤

(江苏省连云港市凤凰学校 222006)

在慢教育教学法范畴,“放大思考”是实现“过程目标”到“目标过程”的点火器,能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如何是”和“为何是”[1],进而促进“学会学习”.“放大版”思考包括:放大版经历、放大版体验和放大版表达,是“三教”[2](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研究的升级版,指向“做的过程”“想的过程”和“说的过程”,促进概念的同化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迁移及其产生式形成.

“放大版”思考的本质就是放大知识的获得过程、保持过程和迁移过程,是“学会学习”的变量因素,有如海德格尔的看法:“真正的老师让人学习的东西只有学习”.因此,“放大思考”正合慢教育认知目标过程的“目的性”,研究意义可见一斑.

本文是以笔者执教的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为承担载体,在EN5(希沃白板5)行为的全程参与下,通过“漫溯长篙”行为来“放大思考”的过程,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抵达“目标过程”(将目标转化为思考过程),彰显“学会学习”的价值取向.

1 慢教育“学习要素”及其使用说明

(1)学习对象的选择

八年级“类”实验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研修、信息整合以及过程共生等同频共振能力.

(2)学习内容的说明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2课时,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关键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思维价值,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模型.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可以通过类比正比例函数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获得,是学习“二次函数图象性质”的一个必备基础,也是后续学习高中维度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图象性质的先行组织.就这一认识来说,学习不止于“形而下”的器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本性质),更在于“形而上”的思想(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非完全运演、数学直观、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3)学习目标的确立及其目标解析

如图1,前一个学习目标属于知识技能范畴(数学器识),后一个属于方法论范畴(数学思想).学习重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获得、保持与迁移过程,学习难点是反比例函数建模思想的同化、顺应与迁移,难点突破需要在经历中表象、体验中认识、表达中重组.

图1

(4)学习工具的选择及其先行组织

图2

2 慢教育“学习过程”及其目标达成

(1)“放大版”经历,指向“做的过程”,有助于概念的同化迁移

“放大版经历”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现实,让学生经历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数学“共相”,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在思考的过程中同化概念、在使用概念中将客观经验转化为实践理性.正如奥苏泊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我将说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3]在慢教育课堂中,基于学生知道什么、能思考什么以及充分学习的需要,进行问题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合作共生、在用中同化迁移,就是放大思考的常见表现.

图3是基于图2“知识链接块”的需要而生,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实践.图4是同化迁移的基本方式,即让学生将获得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图3

图4

放大版经历的学习过程如下:

生:图象是曲线,x≠0,y≠0;k≠8时,图象在第一、第三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k=-8时,图象在第二、第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y随x的增大而减小”“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样的描述你认同吗?为什么?

学生在借助课本的条件下达到思维共识:“在每一个象限内”,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

教师基于特殊到一般认识的需要,展示图3,让学生在理解再认识的基础上任意写出一个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并直接画出草图(不通过列表、描点和连线).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写出关系式、画出确定条件的函数图象.就展示过程及其现象来说,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建立了概念表象.

为了达成同化迁移目标,出示图4.大部分学生都能基于分类建模的需要,给出理解支持的正确答案.这反映出同化迁移在于“放大经历”和“做的悱愤”,同化在经历中发生,迁移在真做中实现.这就是“慢”的智慧.

使用说明“放大版”经历,是慢课堂的一个创造,应具有目的性、实践性和关联性.图3的呈现与解决是图2的目的和目标,旨在让学生在“经历的经历中”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客观存在性和合情合理性.图3是同化迁移的实践状态;图2和图4是思维关联的半开放状态,是概念结构形成的通用技术.慢课堂之所以“有质量”,就在于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结构的同化过程,形成认知结构产生式,有如法国布尔巴基(Bourbaki)的认识:数学不是研究数量的,而是研究结构的.

(2)“放大版”体验,指向“想的过程”,有助于概念的顺应迁移

在认知心理学范畴,体验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文[2]显示,通过在课堂上“教体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事物的本质,形成数学直觉或“数学共相”.数学直觉是体验数学活动的一种结果状态,包括想的过程体验、联系定位过程体验和顺应结构的过程体验,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数学猜想和基本思路,在猜想中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迁移(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顺应的过程),进而抵达过程目标(数学建模).

毋容置疑,无论是体验过程、联系定位,还是顺应迁移,都应该采用连贯性(coherence)和一致性(consistency)来分析问题,是慢教育抵达课程目标(模型思想)的实现方式.基于这一认识,在慢教育思想指导下,放大版体验至少涵盖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放大基本问题体验,有助于数学猜想;二是放大问题变式体验,有助于数学判断;三是放大知识迁移体验,有助于数学联系,进而在猜想、判断和联系中增长数学才干和数学潜能.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在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其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这里的“看不到”“影响心灵”“发挥潜能”都可以看作是“放大体验”的正结果,是慢教育的课堂智慧.

放大版体验的学习过程如下:

为了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套路和数学直觉,设置了“基本问题”和“诊断训练”两个“思维体验块”,前者见图5,体验过程指向“数学套路产生式”;后者见图6,体验过程指向“数学变式思想”.

图5

图6

针对图5,让学生在具体问题解决的体验中形成数学猜想,将具体体验转化为一般结论,促进问题解决产生式形成.为此,执教者提出了结构顺应问题: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如何确定k值?反比例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及其单调性是由哪个要素决定的?如何判断已知点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坐标平面内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有何特点?

学生在联系、体验、猜想、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解题套路:即k值是点的横坐标乘以点的纵坐标;k值的符号决定了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及其单调性;如果点的横纵坐标的乘积等于k值,说明点在图象上,如果不等于k值,说明不在图象上;坐标平面内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互为相反数.这种由具体到一般的体验过程,促进数学直觉的选择,即反比例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思想的自然产生.

针对图6,在学生将基本问题的解决套路上升为一般结论后,大部分学生在顺应迁移的帮助下能较好地完成“诊断训练”体验块.个别“学会”能力倾向偏弱的学生,在充分体验中和“思维扶贫”的指导下也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这就是慢教育的课堂精神.在具体学习体验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轴对称性”,我增设了如下问题:“请在图象上找到点D(-3, -6),由此你发现点A与点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在图象上找出具有类似特征的几对点,你能得到怎样的数学猜想?”这种课堂即时生成为顺应迁移提供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条件,这就放大了“想的过程体验”,促进了概念结构的定位联系.

使用说明在使用“基本问题块”的时候,让学生在充分的“做与想”的联系定位中获得数学猜想,放大“是什么”和“为何是”的连贯性思想.针对“诊断训练块”,关注学生“个体体验→事实体验→客观体验”的过程,放大“如何是”和“是如何”的一致性思想.如果说图5是数学猜想的研究载体,那么图6就是数学判断的支撑载体,“基本问题→诊断训练”是顺应迁移的“思维点火器”,是放大体验的思维方式,是慢教育实现“想数学”的导航仪.

(3)“放大版”表达,指向“说的过程”,有助于概念的重组迁移

在学习心理学范畴,“表达”是“知识表征”的替代概念,是数学建模的外在表现形式.放大版表达是通过“说的过程”来实现的,是概念重组和知识迁移的心理前提.在慢教育课堂环境下,放大版思考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通过说解题路径和分析方法,实现模型的构建与结果的讨论;第二,通过说各级各类课堂发现、课中总结和课末小结,落实元认知(“为何是”或“知其所以然”)发展的过程性目标;第三,通过说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知识关联及其关系性理解,落实模型的使用、解释及其拓展功能,实现知识的获得与保持,促进概念的重组和知识迁移.

图7

图8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4]而“交谈”是数学慢教育放大表达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分离属性、构建模型和重组迁移的必经思维之途.为了提高经验的增值性和扩大基本经验的使用范围,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节课的末端设置了“链接思考”(图7)和“小结与思考”(图8)两个“说数学”命令.前者指向模型的使用、解释与拓展,促进知识的重组迁移;后者指向“元认知”监控(一般情况下通过“?”来表达)和多感觉整合效应(通过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的共振来表达),有助于知识的深度保持与迁移,实现了“知其所以然”的目标过程.

针对图7,笔者采用“小组合唱”和“表达共振”的方式,让学生基于“说数学”,通过分析、话图、讨论、交流、反思、描述等长程表达,形成解题共识和知识迁移.在思考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表达流畅,数学判断准确、结论鲜明(图7).这里笔者要强调的一个细节是,在用“函数”命令画图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挫折,不知道如何删除定义域和值域小于零的函数图象分支.在多位学生思维共振和实践表达的条件下,通过“拖动隐去”的方式解决了不好解决的“话图”问题,这就是慢的机智.

使用说明图7指向模型应用与解释,图8指向“关系性理解”,反映经验的增值性.如果说“函数图象”是“直观经验带”,那么图7就是深度建模的表达载体,图8则是放大反思的行动路径.这种“一带一路”的慢教育思想,是学生形成良好建模的思维方式,需要放大表达成本,那就是“慢说”“慢思”“慢表达”.

3 慢教育“学习反刍”及其放大反思

(1)EN5行为,让“过程目标”落地,突出“慢”在“放大过程”的本体意义

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EN5行为就是一本智慧之书,能让学生在“放大过程”中抵达过程目标(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理解与把握),实现知识的获得保持与迁移;“漫溯长篙”就是跳动的诗行,能让过程目标落地(数学建模),走向慢教育远方(学会学习).

(2)“放大版”,让“目标过程”生根,突出“慢”在“放大整合”的实体意义

南宋学者叶适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如果把这里的“放大版”解释为“读思考之书”,那么放大整合可以理解为“接目标过程的统绪”,也就是将目标转为具体的认知过程,而每一个过程可以用“慢”来表达,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慢”让学习目标生根、拔节、扬花,促进“学会学习”的充分性,突出“慢”在整合、“慢”在放大思考弹性空间.

猜你喜欢

反比例图象函数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3.3 反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