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的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湖南1 012个稻谷生产经营主体为例
2020-05-06曾福生
姬 冠,曾福生
一、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的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任务
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需求侧刺激向注重供给侧调控,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1]。孔祥智(2016)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三方面内容: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张越杰、王军(2016)认为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在于供求紧平衡下的调结构、去库存和降成本[3]。刘松(2016)提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把握六大关键点:一是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推进粮食生产品种结构布局调整;二是推进粮食储备管理体系政策调整;三是积极推进粮食商品进出口结构调整;四是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五是积极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调整完善;六是完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考核管理办法,全面加快法治粮食建设[4]。
林毅夫(2010)提出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产业的创新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通常都基于生产力要素的角度[5]。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6](Solow,1956)。自然资源在后期研究中被考虑进来,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将其归入到资本因素中[7](Solow,1957)。20世纪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成为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8](Romer,2012),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了对自然资源问题的关注。罗浩(2007)将自然资源加入新古典经济模型中,得出自然资源的消耗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长的停滞的结论[9]。付明辉(2016)研究了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互相协调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作用[10]。孔祥智(2018)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改革可能带来红利的重要性[11]。郑旭媛(2017)对不同的耕地坡度的机械化进程进行研究,发现农业机械投入的增加与劳动成本的提高有正向的关系[12]。
图1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
近年涌现了大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文献,综合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报道[12-15],可得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图1):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一是改革人口政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16];二是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群体分流;三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制度。在土地要素方面,一是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三是践行“藏粮于地”战备,稳定粮食产能。在资本要素方面,一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激活农村资本市场;二是盘活农村“集体三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扩大农业农村资金通量。在创新要素方面,一是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二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农业“三大体系”(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是践行“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生产要素领域存在的一些影响粮食供给侧改革的因素
(一)粮食生产领域的劳动力要素分析
1.规模化经营障碍:庞大的农民群体。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农业人口户籍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农民群体。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民工大潮,事实上使很大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产业工人,但户籍制度的约束使他们仍然保持农民身份,这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民群体分流是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前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在就业地落户,推进就业地接纳农民工及其家庭,有效地加速了农民群体分流。
2.现代农业发展障碍: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调查发现,当代中国的农业户籍人口实际上已分为几大类型:第一类是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兼业农民,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实质是工商业者,这部分兼业农民约占青壮年劳动力的40%~60%;第二类是兼顾家庭经营的本地务工者或经商者,他们主要在本地务工、经商或在乡镇企业上班,同时兼顾基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承包地的生产,这部分农民约占青壮年劳动力的20%~40%;第三类是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中小型农业企业,他们既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同时也承担着经营管理任务,这部分农民约占10%~20%。笔者重点调研了湖南省1 012个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析其业主2018—2019年的数据资料,发现经营业主(或负责人)的年龄集中分布在40—54岁,以45—49岁为分布高峰(表1);从经营业主的文化程度来看,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的达70%以上,仍有少部分初中及以下文化(主要为老年农民),但也有超过8%的经营者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表2)。
表1 湖南省1 012个稻谷生产经营主体业主年龄分布
表2 湖南省1 012个稻谷生产经营主体业主文化程度
本组调查数据仅反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业主素质,事实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小规模经营者,以及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劳动者,他们的年龄结构更趋老化、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来分析,粮食生产领域的劳动力要素必须站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统筹。
(二)粮食生产领域的土地要素分析
基于家庭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实践,有力推进了中国传统小农向适应市场经济的理性小农的过渡,实践证明,小规模分散经营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限制因素之一,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进行了明确的用益物权界定,明确了土地用益物权的法律地位,为进一步激活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潜力奠定了法理基础。
分析湖南1 012个稻谷生产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耕地资源,平均经营规模为22.4公顷,其中家庭农场一般为6~15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在20公顷以上。在耕地资源中,业主自有承包地占1.4%,流转耕地达98.6%,可见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依靠流转耕地形成规模效益(表3)。
表3 湖南省1 012个稻谷生产经营主体的承包地与流转耕地数量特征
(三)粮食生产领域的资本要素分析
1.资本需求量大。推进粮食产业领域的规模化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小规模经营格局。调查数据表明,经营10~15公顷水田的稻谷生产类家庭农场,需要购置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及稻谷烘干设备和仓储设施等,固定资产一般在80万元以上,同时,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需要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动资金一般需要20万元以上,在当代中国农村,达到这种经济实力的农户极少,因此投资、融资能力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类经营主体的限制因子之一。
2.资金周转期长。粮食生产是基于自然资源的生物生产,生长期长,同时现代农业还需要购置多种农业机械设备,资金周转期远长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给农业经营者带来诸多现实困境。
3.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工业领域的机械设备可以三班倒24小时运转,但农业机械利用效率极其低下。调查表明,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一般只能白天使用,一年内的工作时间平均约60~90天,不仅存在利用效率低下问题,更严重的是其他闲置时间内的锈蚀,导致农业机械设备平均使用年限为4~6年,农业投资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
(四)粮食生产领域的创新要素分析
1.品种更新要求快,品种选育周期长。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培育一个水稻品种需要8~10年,采用新技术育种至少也需要4~5年,从而形成了生产一线对品种资源更新要求高,但新品种选育方面跟不上生产发展需要。
2.农艺技术推广困境。粮食生产新技术研发进程问题不大,但研发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模式等要应用于生产一线,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因小规模分散经营现状,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一户农户同时种水稻、油菜、玉米、蔬菜等,还要养猪、养鸡、养鸭、养鱼,每种技术都学好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3.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困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朝机械化、信息化两大方向迈进,必须实现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但目前的农业科技创新智力支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突破性进展。
三、粮食生产要素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1.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构建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核心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制度。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与土地制度相关政策、农业组织化程度、政府的支持与服务以及农民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框架。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准入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制度,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2.积极培育农业CEO,提高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水平。现代农业企业实行委托-代理制,由投资者构成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推选出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聘请CEO,CEO组阁企业管理体系运营农业企业。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农业企业,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期成为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或领跑者。目前,农业企业领域急需大量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能发展的农业CEO,这类高端人才需要家庭、农业院校、农业企业的共同联合培养,更需要个人的自我修炼和定向积累,逐步达到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胜任现代农业企业的高级管理岗位。
3.“藏粮于地”实施策略。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和口粮自给所需要的耕地资源物质基础;二是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生产条件保障;三是创新秸秆还田、高效有机复(混)肥、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等现代施肥技术和新型物化产品,合理休耕轮种,积极培肥地力,提升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
4.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产业的投资分流。近年来,各地的种养大户也纷纷注册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三类层级化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格局也逐步明朗。在这里,既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问题,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分流策略。图2是笔者设计的洞庭湖生态高值循环农业假想模型,以乡镇为单位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承担一定区域的农业生产组织职能,负责技术指导,打造农产品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提供集中育秧、统防统治、机耕机播机插机收、产品初制加工和农产品营销服务;家庭农场则为基层生产实体。这种模式使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各有自己的投资重点和专业化生产领域,有效地实现了投资分流和专业化生产的协同发展。
图2 洞庭湖生态高值循环农业假想模型
5.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武定国(2019)提出,必须加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的统一[17]。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资源环境和生产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现代农业。2017年农业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吹响了中国数字农业建设号角。精准农业又称为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作,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它依赖于使用多样化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田间资源环境、生物响应等方面的大数据,同时也依赖于农业专家系统和决策模型,更需要农业专家来科学设计精准农业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模型,这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内涵。粮食生产领域的精准农业,重点在于精准施肥、精准施药、水肥一体化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支撑的精准农业,在持续提高粮食产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智慧农业不是简单的“农业产业+信息技术”,也不是简单的“农业+人工智能”,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近年来,一些具有良好基础的现代农业企业或园区已开始智慧农业实践探索,互联网专家们也在探索人工智能在农业上的应用。从目前的实践探索来看,智慧农业至少应考虑数据层、服务层、业务层、传输层、设备层、用户层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很大,需要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智慧农业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应用,是推进粮食产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