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自贸区的发展策略
2020-05-06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天津 300070)
一、“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自贸区带来的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倡议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自贸区的建立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一,“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建立自贸区提供良好的贸易环境。“一带一路”是致力于实现“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思想。首先将责任、利益、命运这些敏感却又不可忽视的问题摆在贸易之前,这种共赢会普及到每一个参与者。这一倡议的提出,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为自由贸易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会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摩擦,但是对于利益的追求,却是每一个参与者都追寻的目标,“一带一路”本就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完全的共同体效应,在国家政策的大环境下,为局部的自由贸易打开了更多的渠道,从而带动其他经济产业的协同发展。
其二,区域性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直接加强了区域性经济的合作。尤其是在进出口贸易之间,我们以广东省为例,可以从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比重来考察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密切程度。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直观的了解到,2010年到2013年广东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比都以7个百分点的速度上涨,但是2013年到2015年间,却是以近于1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2013年以后广东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从总整体走势上看是稳中有升的(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
表1 2010-2016年广东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进出口额比例(单位:亿元)
(三)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自贸区投资
中国在不断推行法治社会的同时,也建立起了良好的法制经商环境,在制度和区域政策上,通过政府对外宣传、市场主体参与、信息资源交流等多种方式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了解中国自贸区所具有的制度红利,从而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公司、企业、个人进入中国自贸区开展贸易投资,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传统的贸易合作都仅仅涉及货物贸易,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涉及到传统的货物贸易,还涉及到文化、金融、科技、基础建设等领域的合作。
表2 中国自由贸易区合作领域发展时间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 http://fta.mofcom.gov.cn/整理而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年,每一个自贸区,都在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一带一路”的实施,也是为了提高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投资准入,推进规则谈判,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规制合作,推动自然人移动便利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这些方面将有利于进一步开拓自贸区的合作领域。
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自贸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导下,中国自贸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政策之间的结合与适应问题,其次是自贸区内的法律制度问题,再者就是对国际新规则的适应问题,最后也要考虑参与者的风险问题。
(一)“一带一路”与自贸区的结合问题
可以说“一带一路”为中国自贸区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动力。2015年,中国对49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与60个国家签订了对外承包工程合同,合同金额达到148.2亿美元,共计3987份,新签合同额达到926.4亿美元,2015年已经完成的营业额就达到了692.6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5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新加坡、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虽然合同金额相较于上年减少了2.9亿美元,但是合同数量上却增加了4171份,其中新签合同金额较上年增加了333.9亿美元,当年完成营业额较上年增长67.1亿美元。到2017年,对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国家增长到59个,相对于2015年,可以说是平稳的增长,但到2018年第一季度,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增长到140个,可以说2017年到2018年间,对外投资的规模在迅速膨胀,涉及到2032家境外企业,在合同金额上,2017年143.6亿美元,相较于前两年都有所下降,但是合同份额却在不断提高。2017年间新签合同金额为1443.2亿美元,完成金额为855.3亿美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新签金额达到445.9亿美元,完成金额346.6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每年对外投资金额都在减少,但对外的投资对象却不断增加,“一带一路”为我国自贸区的扩大提供了平台,但自贸区内的经济效益却并没有随着贸易对象数量的增加而增涨,这种情况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相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去磨合。
(二)产业结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问题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具体落实,我国还是缺乏清晰有效的宏观指导。对于国家间的合作仍然处于一定的盲目区,在产业结构的设置上仍然缺乏互补性产业。而对于成熟的自贸区建设而言,产业间的互补性则往往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会促进产业间长久的共存互生。一旦缺乏高度互补的产业,就会导致国家间贸易失去生命力,使得各领域的贸易发展不平衡,这是自贸区长远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国际贸易新规则的考验
在“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希望通过制定新规来促进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由美国和欧洲等国家主导的TPP和TTIP,就是在提高新型贸易规则的标准,加快推进双边、多边自贸区的建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国际新规的很好适应,该倡议不仅要涉及西欧、日本等发到国家,还要涉及南亚、西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但是自贸区内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需要更强大的互联互通平台来进行发展。因此就面临着国际贸易新规则的考验,一旦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新规的冲击,就会影响自贸区的发展。
(四)风险防控体系完善问题
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风险控制体系相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行业而言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由于国与国之间存在着法律规范、政治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取向、社会环境等差异,导致参与贸易的两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这就对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变得至关重要。虽然每个国家都很重视这一问题,但是也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成本把控、外界环境影响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更加成熟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中国自贸区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自贸区的建设相对较晚。到目前为止,中国自贸区涵盖了14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到2032家境外企业,逐步形成了国内、国外两条路径的发展模式。在国内方面,基本形成了“1+3+7”的发展模式,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并且提供相关经验;在国际方面,中国自贸区在贸易、投资等领域进一步与其他国家合作,为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打开了国际市场,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距离,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贸易领域的影响力。
(一)我国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自贸区的发展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的尝试、创新;另一部分是国际的积极参与。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贸易方面也日趋成熟稳定。每个自贸区都能根据自己的竞争优势,充分调动可用资源,积极发展,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区域特点。2016年8月,我国已经形成了“1+3+7”的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体制,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提高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探索出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改革、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在国际上,我国正在从“旁观者”向“建设者”进行转变,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转型。我国希望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地增强经贸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投资领域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二)我国自贸区的发展特点
总体上来讲,近几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自由贸易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发展步伐快、涵盖内容广的特点。从全球的经济视角来看,企业对于自由贸易的渴求度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成本低,风险小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不断地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2018年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已经占总协定的2/3,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更高质量的双边、多边贸易谈判。为了增加自由贸易区贸易极大的自由化,降低准入门槛,各国对于产权、环境标准、农业、竞争政策等敏感性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目前协定所包含的领域,不仅涉及货物、服务、投资、规则等方面,而且也有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环境保护等敏感问题,更是创造性的提出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方式进行的贸易。
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自贸区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的四大问题,本文给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希望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国自贸区发展的不足,从而推动自贸区的长远发展。
(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中国自贸区的建设应该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应更多地在双边贸易的基础上,追求多边贸易,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经济共享的形式,只有打开国界的贸易壁垒,才会让贸易更加自由化。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这个平台,让平台内的合作多元化,在增加贸易对象的同时,也可以带动贸易额的提升。这种合作不应该单纯的表现为市场准入、自然人移动、直接投资等,还应该涉及发展力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交流等。支持对外贸易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建设,支持沿线国家港口物流、航空、铁路运输体系的建设,构建“海洋-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交通网络。只有交叉的合作领域,才能搭建完整的合作网络。
(二)统筹总体调整产业结构
对于产业调整,应该站在宏观的领域上看统筹总体的需求。在供给和需求上进行调整,只有当供给与需求互相匹配时,才能促进更大的发展。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国情的不一致,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寻找详细的解决方案。尽量实现产业的互补,让资源充分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最有利的优化配置。这就要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要更具包容性,充分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发展,形成特色的国家竞争产业,然后在互补产业上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让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作用。
(三)调整体制机制适应国际新规则
面对国际新规则将会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经济冲击问题,以及各国之间可能存在的摩擦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应对,积极调整体制机制。首先,要做到密切关注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动向,其中包括发达经济体对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出价和要价,新兴经济体还价及应对,未来会引入谈判中的新行业、新部门、新种类,以及这些新变化对未来国际贸易体制产生的影响等,做到知己知彼。其次,要积极争取参与到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中来。国际贸易新规代表着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如果不能参与其中,就会导致在今后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最后,应该参照现有的国际规则的核心内容和标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区域内的制度完善和创新,主动试行更高、更深、更广的贸易自由化,从内部推动贸易的发展,为对接国际贸易的高标准新规则积累经验。
(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对于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主要会涉及经济和政治两大方面。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体制和法制来提升风险的防范能力。从经济上讲,可以从外资企业的出资监管、外资企业年检、外汇及税收管理、反垄断控制等角度进行监控,解决外资企业监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政治上讲,要建立国家安全的一整套法律和管理制度,确定国家安全的法律框架,国家安全的运营范围,国家安全的机构设置和运作管理模式,特别是与ICT 技术有关的国家信息安全。
五、总结
“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倡议构想。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给中国自贸区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自贸区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出发点,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中国自贸区建设多带来的机遇,其中,包括了提供良好贸易环境、创造更加紧密合作关系的基础优势,也包括对外资的吸引和开拓合作领域的深化优势。但是,中国作为参与者,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包括对外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对内需要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需要不断地适应国际新规;对自身而言,需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自贸区建设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