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路径
2020-05-04王璐
王璐
摘 要:分析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及共青团组织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共青团组织应发挥组织优势、引导优势和服务优势,以就业环境为立足点,以创业就业意愿培养为核心点,以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为支撑点,促进青年群体创业就业。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创业就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1-036-04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从社会层面来看,就业特别是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运转的源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有效的就业手段事关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从个人层面来看,就业是通过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的渠道,劳动者通过劳动不仅能够获得应有的报酬,也会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当前,共青团中央对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共青团组织也将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当作工作重点并形成長效机制。
二、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失业及不就业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青年失业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青年都存在失业或不就业的情况,其中,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失业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其次,在众多类型的失业中,结构性失业在大学生群体中最为突出,这首先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然,即在初次就业时更加倾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职业声望高、工资待遇好的职业领域,并且认为只有进入上述单位才能称之为就业;其次,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知识技能结构无法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从而出现单位无人可用,劳动者无业可从的矛盾现象;第三,城市中的“2030新失业群体”有扩大的迹象,这一群体的存在表明,大学生群体中不仅存在知识技能结构失衡问题,同时也存在逃避劳动、无劳动愿望、自立意识不强问题。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热情较高
据调查,“全国大学毕业生约有25%具有自主创业意愿,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87%的毕业生对创业感兴趣,而浙江、温州一带具备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比例则达到了95.3%[1]。当前高校毕业生群体虽然具备较高的创业意愿,但是实际创业的人数并不多,一些门槛低、资金周转快的行业更受创业者推崇。目前,中国创业最成功的行业仍集中于餐饮、农业加工和服务业。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率和成功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一般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不足三成,而大学生群体创业成率则只有2%-3%”[1]。所以,在具备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群体中,是否创业、如何创业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三、共青团工作当前需关注的问题
(一)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是影响整体就业形势的宏观因素。共青团组织需要关注的问题涉及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当年大学生群体的现状。大学生群体的新增规模是“供”,外部就业环境是“求”,双方的作用效果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纵观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在分析就业问题时提及最多的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就业形势的影响。2008年以来,国际大环境的恶化使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面临经营困难,进而导致了因经济增长乏力所导致的就业疲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矛盾、国民经济“重型化”与就业扩大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都会进一步凸显。从供给这一角度来看,全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一直呈攀升态势,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年未能完成就业的人群也逐年叠加。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口与累积的待业人口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双重压力。影响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的供给因素,是共青团组织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二)就业创业能力
为了使就业创业促进工作更有针对性,共青团组织需要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水平。这里所说的就业创业能力,既包括在专业理论方面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也包括探知自身就业意愿、开拓择业信息渠道、提高笔试面试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共青团组织需要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的能力,通过调研或第三方数据掌握或分析当前青年群体的能力水平,从而做到明确重点、有的放矢、分类指导。
(三)就业创业意愿
根据就业的概念,有一定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但不具备就业或创业意愿的青年人,也不会完成就业。当前,在中国大中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大学生自愿失业者,其表现在城镇行业青年人数与日俱增而有些行业和职业招工困难。除去结构性失业因素,大学生的个性执拗、过分挑选工作种类和条件、贪图闲暇与安逸等都是自愿失业的诱因。
四、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路径
(一)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优势
1.组织优势
共青团的价值与使命从根本上讲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任务展开工作、团结青年,“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先进青年的群众基础”[2]。而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就在于其不仅存在于各类高校中,同时也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各级各类共青团组织严密、级别规整,基本上实现了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共青团组织。特别是在各类高校中,共青团的组织体系由校级、院级、班级逐级划分,并设立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团支部,纵向上层层推进,横向上环环相扣,其覆盖范围和组织架构保证了共青团组织能够与青年团员建立紧密的联系而不会出现漏洞和真空[3],将党的要求传达给青年一代,将青年群体的诉求传达给国家。可以说,“共青团组织是党和国家联系青年、团结青年、组织青年不可替代的纽带和抓手”[4]。
2.引导优势
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群体学习理论、实践锻炼的大学校,组织团结团员青年的目的是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式、正确的方法对团员青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当前,由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理论研习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之外的校园生活,其引导优势就在于能够正确地把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团员成长成才的要求,通过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来发起活动、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辐射教育。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作用可以体现在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学习态度、意志品格、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
3.服务优势
共青团组织不仅要向大学生群体传达党和国家的培养要求,完成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和引导,也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在成长阶段所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体察大学生群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诉求。服务青年既是共青团组织的责任,也是共青团组织所具备的优势。这是因为,共青团组织因其组织优势和引导优势,可以直接与大学生群体接触,从而获得能够反映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的第一手材料,进而能够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疏导,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服务优势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其组织优势和引导优势的发挥,在工作上关怀青年群体成长,在情感上使青年获得归属感。
(二)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对策
1.以创业就业环境为工作立足点
创业就业环境是宏观的外部因素,且在不同时期内会受到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影响,因此很难按照在短时间内发生扭转。但是,外部大环境的客观性并不代表共青团组织无所作为,而是要深入了解当前环境,获取规律信息,进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采取相应的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当前的研究多建议利用信息平台来服务大学生群体创业就业,但对于信息交流平台如何构建则探讨甚少。一般来看,各类数据信息掌握得越全面则越有利,但是巨大的信息量要求会衍生出诸如收集何种信息、以何种方式收集、收集到的信息如何存储、已存储的信息如何调用等若干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某一级共青团组织能够应对的。目前,仅凭借共青团组织内部也基本只能完成信息的分散收集和存储工作,而这种信息收集整理方式存在着若干问题:一是信息收集口径不统一,各级团组织在应对创业就业问题时,可能会根据本校、本地区或上级共青才组织的要求进行信息收集,由于共青团组织分布的广度和深度都较大,校际之间、地域之间在收集方式、收集媒介、收集内容上很难实现口径一致。而口径不一致,在调用时就会出现信息缺失的问题;二是共青团组织本身并不能直接完成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即便是解决了一致的信息来源问题,大量信息的整合、调用与维护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因此,共青团组织应当自上至下针对不同领域的共青团组织设置一套匹配的信息口径要求,进而交由各领域各级别的共青团组织进行数据收集和录入,并且努力实现各级共青团组织信息数据库的共享。
第二,参与支持保障政策体系的共建。一是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参与者。共青团组织参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走向法制化的必要步骤。我国当前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律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应是未来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关注点。共青团组织也要承担这一领域的调查工作,为立法建言献策。二是政策出台的推动者。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特别是在不理想的就业环境条件下,更加需要国家政策的关注与扶持。共青团组织应当从与就业渠道拓宽、创业奖金扶持、创业就业救济等相关的政策入手,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为大学生群体打开创业就业空间。三是体系执行的监督者。法律政策出台后就要针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共青团组织要时刻关注相关法律政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并通过大学生群体本身得到反馈。督促相关部门对在法律政策执行中的不合理行为进行整改。四是大学生群体利益的维护者。有法可依就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就业权利得到了保障,而当他们的权利受到影响时,共青团组织应当代表并且维护其合法权益,这是共青团组织树立威信、赢得青年的有力保障。
2.以就业创业意愿培养为工作核心
“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优势,结合各级共青团组织所在领域的运行特色,将国家、上级团组织的工作思路融入到自身的特色活动中去,通过集中政策宣讲、典型宣传、校园橱窗、条幅、标语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更高层次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使命,在当前文化渐趋多元、各类思潮涌动的大背景下,共青团组织有必要也有义务带领大学生群体摆脱世俗腐朽的观念,引导他们掌握政策、把握局势、明晰需求、完成使命,结合国家、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長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杜绝一劳永逸、一步到位的思想,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让人生更加有价值。只有从意识层面上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创业观进行矫正,才能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创业相比,选择就业的人群会更多,所以共青团组织应将工作重心放到就业观的引导上。对“大学生单纯 “等、靠、要”的思想”[4],要进行引导,让学生摈弃以薪资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职业观,引导学生明白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此基础上,也要让大学生群体懂得打破常规,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创新思维,转变被动就业的观念,形成主动创业的观念,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利用自身的科学文化优势开辟自己的创业道路。
3.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工作支撑
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就业能力要关注三个方面,即师资、场地与方法。所谓的师资,就是要注重加强创业就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创业就业教育,特别是各类高校中的创业就业教育多以公选课的形式存在,学分少、学时短,任课教师也多来自学生工作一线。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创业就业教育很难实现系统化全程化,也导致教师专业层次无法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始终较低的现象。而扭转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将创业就业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将“职业指导全程化”理念引入到当前的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中,由专门的教师群体组建教研室,将创业就业教育的战线拉开,让创业就业教育的授课方法更加科学、内容更加详实。这一目标在高校范围内最容易施行且受众面也更广。共青团组织应当选派负责人直接参与到学科构建工作中,将共青团组织的优质资源、案例向授课教师共享。所谓场地,就是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联络优势,整合区域内的产业孵化园、实训基地等创业实习资源,让大学生群体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职业、熟悉职业,发现不足、找准方向,为正式择业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创业条件,通过产业孵化园的支持,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成功率,使创业大学生少走弯路。所谓方法,就是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千篇一律的授课内容、纸上谈兵的授课方式不仅效果甚微,也无法提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共青团组织就要在丰富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对大学生的信息分别进行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教育内容。分类别的指导也要长时间跟踪,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分类指导是否具有针对性以及被指导的大学生群体未来需要什么。
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共青团组织作为与大学生群体联系最为紧密的组织,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推进器。当然,共青团组织的这一使命也要求其自身要不断完善,无论是从共青团干部的自身素质、工作方法,还是到各级共青团组织的政策措施、协同配合,都会成为决定此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的不断凸显,国家、社会、学校、大学生群体对共青团组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共青团组织也只有在自身不断提高中才能真正发挥各项优势,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状况研究报告(2009)[J].中国青年研究,2010(8):31-38.
[2]俞晓赟,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创业的有效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3]薛枫,薛艳,陈镇海.高校共青团如何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J].高教论坛,2011(12):34-36.
[4]高晶.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