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要有"魂"有"骨"有"肉"

2020-05-03王玥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料辛弃疾教者

王玥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广大教师探索的课题,笔者试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为例,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作简要阐述。

一、有“魂”——寻找引领一节课的主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要求,指出“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要“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古诗词教学尤其要注重这一点,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根”与“魂”所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来看课例的开头部分:

师:有一首词大家一定非常熟悉(PPT展示《满江红》),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作者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可最终功业未成。这是他留下的一首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之后不久,有一个英雄人物踏着岳飞的足迹一路走来,这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词,也表达了他的英雄气概、报国情怀,大家還记得吗?

生:《破阵子》

师:对,这首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一起尝试着背诵一下。

……

师:这些就是作者的英雄梦,当然,这一切对辛弃疾来说都是真实的。

(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前经历)

辛弃疾的理想和岳飞一样,都是“收拾旧山河”。他早年亲历抗金斗争,南归之后,时刻等待着重上战场建功立业。可他还是没能摆脱岳飞的命运,“可怜白发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词人迸发出一股悲愤难平之气,落魄英雄的形象立现读者眼前。辛弃疾在很多词作中都塑造了这一鲜明的英雄形象,他的词被后人称作“英雄之词”。

课魂是统摄一节课的立意、主题,是蕴含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延展等各个环节的课堂灵魂,这节课教者以岳飞的《满江红》引入,和辛弃疾的词呼应,形成清晰的历史背景定位,展示一个时代文化的传承。温习初中辛弃疾的词,展示词人南渡前的经历,以“英雄之词”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词,厚重的铺垫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也始终关注这一点,他的设计十分巧妙: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看见了壮美河山落入敌手,想到了前代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曾经的抗金英雄,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应该是什么?

生:北伐中原,恢复故土。

师:可是他做了吗?

生:没有。

师:在词中辛弃疾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什么?

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是哪两个?

教学过程中,教者继续叩问作者的“初心”,“作为一名曾经的抗金英雄,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应该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能理解作者报国的情怀。这个环节勾连全词,从词的上片作者“看”和“拍”的两个动作,来探究这位英雄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者仍然以岳飞与辛弃疾悲壮的英雄之歌互证,照应课例开头导入,首尾呼应。以“英雄词”作为专题教学点,既让学生知道“乱世出英雄”的现象,更主要的是告诉学生,和平年代更难得,要珍惜和平。和平年代,也需要英雄情怀,需要品德高尚、勤奋踏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草根英雄、平民英雄!

教者设计的课后作业是开放式的,“每个人都不是单一平面的,今天我们认识了具有‘英雄情怀的辛弃疾,大家课后继续读一读他的其他诗歌,以‘我眼中的辛弃疾为研究项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写,要言之有据。”布置这样的作业既可以进一步体会辛弃疾的“英雄情怀”,也可以认识辛弃疾作为“凡人”的一面,感受其真实有趣的一面,这样更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育人目标。

二、有“骨”——合理创建一节课的结构

一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骨”,即恰当的知识架构体系。美国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语文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决不能仅仅把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教给学生,或者就是把课文一篇一篇教下去;而是引导学生掌握一类文章或者一类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语文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语文学习的本质,进而养成新课标中提到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关键能力。

我们来看教者导入后首先做的事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共同探究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展现自我英雄形象的。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字音、断句和重音(PPT展示朗读提示)。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词写于1174年秋,当时作者南归已经12年了,始终没有得到北伐中原的机会。现在他又一次来到了建康城,登上了赏心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看到了水天相连的清秋景色,还有远处美丽的山峦。

师:很好,除了这些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他还看到了落日、楼头和断鸿。

师:不错,两位同学在词中都有自己的发现。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辛弃疾为什么要选“落日”“断鸿”这样的意象呢?

(生思考)

这个教学环节似乎是平淡无奇的,不够巧妙,也不够高大上。但是,词作既然属于登临之作,必然要写眼前之景。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就不能体现对学生思维的磨炼。这个环节教者以“辛弃疾为什么要选‘落日‘断鸿这样的意象呢?”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选取景物,甚至是选择登临的时间,都是取决于自己的心境的。

古诗词宝库中有很多登临之作,一般都会遵循“登临何地、何时登临、为何登临、登临所见、登临所感”这样的思路,“所见之景”的选择也必然会和作者的“心境”有联系。

在教学过程之中,教者有这样的总结:

师:的确如此!如果换一个时代、换一个人,登高远望江南秋色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当时是风雨飘摇的南宋,登亭的又是抗金英雄辛弃疾,再美的景色他也高兴不起来,所见之景在他眼里都是伤心之景,“赏心亭”对他而言是“伤心亭”;他心中有无限的愁和恨,愁的是中原沦陷,恨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伐。

作者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在“献愁供恨”,但“愁”和“恨”的原因要梳理清楚,教者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学生也就能理解了。教者这样教学才能引导由“这一首”登临之作,懂得学习所有登临之作的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送别”“咏史怀古”等类型的诗歌时,能够找准诗歌之“骨”,合理创建课堂的结构,那么教学就能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

三、有“肉”——恰当筛选用好丰富的语料

有了明确的“课魂”和知识“骨架”后,要实现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有充足的“血肉”,即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素养的资源。

丰富的语料首先存在于文本之中,教者要善于发现、善于使用。辛弃疾的词擅长用典,一般教师的教学,往往只是让学生读一下典故,然后再和作者进行比较,说明作者“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由于没有做好语言的“梳理和整合”工作,所以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看教师下面这个环节: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组讨论张翰,第二组讨论许汜与刘备,第三组讨论桓温。请大家对照书下注解认真思考作者用典的意图,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发言。

(生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在探究作者用典的意图时,一定要寻找带有作者个人评价色彩、表明作者情感取向的词语,词中有吗?

生:休说、怕应、可惜。

这个环节中,教师有意提醒学生关注“带有作者个人评价色彩、表明作者情感取向的词语”,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休说、怕应、可惜”,学生即使知晓典故,也不一定能迅速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理解作者的感情取向。

丰富的语料还存在于我们曾经阅读的文章之中,语料的筛选可以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者自己查阅搜集整理。这节课中,教师选择岳飞的《满江红》这个语料,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提及,具有很强的正向衬托作用。

另外教师还展示了部分南宋英雄词,如下:

“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都是同时代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匠心。教师就是期望通过同时代人的词,形成正向迁移,让学生明白,辛弃疾一曲曲悲壮的英雄之歌既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又喊出了那个时代饱受亡国之苦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收拾旧山河!”他是时代的歌手,他一生为北伐奔走呼号,站在时代最前列,发出时代最强音!只要翻开一卷卷的南宋词,就能清晰地聆听到那个时代期盼报国的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有“魂”、有“骨”、有“肉”,这样的课堂才是“站立”着的育人课堂、“行走”着的生成课堂、“丰满”着的高效课堂,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让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王 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料辛弃疾教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辛弃疾作词限酒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