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德育实践路径探索
2020-05-03姜海荣
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性德育关注“人”,关注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朱教授所言,道德是对个人提出要求,但这种要求最终应当是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以“习作教育”为办学特色,以“还原生活的真实、传递幸福的情感,让习作与生命同行”为办学理念。
小学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要基于学生现有的思维和经验,在生活的情境中,在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自主地借鉴、领悟。为此,我校将“习作”定义为:习作就是生活,以有形固化的显性文字,表达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习作”虽源于语文学科,但其“预作、赏析、引领、创构”的模式已延展至各学科,从教学的范畴上升到了教育的领域,承载着文化传递的力量和育人的价值。可以说,“习作教育”办学特色与情感德育是高度契合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作课程”中的日记赏析。
一、日记赏析是丰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日记就是按日对自己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进行记录,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我校的日记赏析是以“日记”为载体,在学生自由书写后,师生间就日记中的人和事交流看法、老师适时引领的过程。其中的“赏”重在赏学生的真实、成长与变化;“析”重在师生共同探讨不足,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日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言而喻,但赏析重事不重文、重情不重法,意在借日记中的人和事,丰富学生的情感,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
用日记赏析作为德育手段,也遵循了学生品德形成的需要。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
学生的日记记录的是自己当天的生活,是真实的、经历过的、情感的回顾。第二天的日记赏析,是师生间就日记中的事件、情感进行交流;同学们对赏析的日记进行间接体验,产生初步情感,在生活化的交流中,将这种体验与情感进行内化。这样的课堂是来源于学生的真实课堂,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下同感共受,悦纳自我、悦纳他人。
为保证日记赏析时间,我校将其纳入“人格与品德”课程,学生每天到校后的第一项活动就是25分钟的日记赏析。赏析时间有限,没被赏到的日记会由正副班主任老师一起通过文字的形式与学生交流。除老师外,家长、同学都可以参与到文字赏析中,这也成了我校家校沟通的方式之一。
在刚刚开始日记赏析的时候,为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学校创办了校刊《足迹》,对进步大的、优秀的学生日记及赏析进行刊登,每两月一期,已经出版了31期,共计390余万字。不同年级、不同事件的校刊内容,也是学生阅读、体悟的巨大资源。
二、日记赏析是建立师生、生生关系的纽带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各项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让他们成为有自尊、有自信的人。本校学生中近8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到了入学年龄才来到父母身边,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人际相处需要的基本品质很大程度上转向师生、生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关系凭枯燥的说教很难建立起来,它贯穿在课上课下、各项活动之中,日记赏析是其中指向更明确、更稳固的一部分。学生将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在日记中,教师通过阅读日记,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触摸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赏析的过程就是回顾学生生活、直入学生心灵的过程,是最贴近于他们的表露情感、沟通情感的途径,是师生、生生关系更紧密的纽带。
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不仅是提高日记赏析质量的基础,更是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形成人际相处所需基本品质的基础。
三、日记赏析是情感积累与转化的连续性过程
(一)日记赏析是唤起、积累积极情感和经验的过程
朝小的学生每天都会写日记,这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习惯。日记记录的是学生当天的生活,是真实经历的过程。之后的赏析,又为师生创造了平等对话、互动的契机。在以“日记”为媒介的赏析中,师生、生生在安全的氛围内自由交流。一篇日记可能会引发共同的感受,也可能有不同看法的沟通,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聆听、交流、感受、共情。事件的多样性使得呈现的情感也是多样的:友爱、开心、难过、想念、好奇、同情、关心、真诚、热忱、宽容……在这一过程中,正向的情感被肯定、放大,负面的情感被引导、转化,同学间在分享交流中体验、感悟。每个人的日记各有内容,共同的赏析使得不同的情感得以积累。
张××是五年级下学期才转到我校的学生,她转学的原因有点儿特殊,因为欺负了班里所有学生,被家长们联名要求转学。初进班级,她便要求同学都得听她的,谁不服都不行。很快,老师便从学生的日记中看到了一些端倪:“她对我说今天把某人绊倒了,而且说的时候十分得意。”“她走了,我也终于摆脱了恶魔的手掌心。” “她无时无刻不在炫耀自己。”……
老师并没有就此忽视或放弃她,而是在日记赏析环节,通过记录同学间、师生间大事小情的日记,通过具体事例交流同学间感人、高兴、关爱等情感。慢慢地,她融入了赏析之中,从开始的不听不问到静听感受、偶尔发言,再到开始写日记。不久,老师看到了她的一篇日记:“之前爸爸出差,一走了之,走了三年。我天天被别人说没爸爸,而妈妈也经常被别人欺负……所以我要强大起来,不再让别人欺负我和妈妈。没爸爸的保护,我一样能行。”这篇日记令人既心酸、又心疼,她只是一个需要被保护、被关注,渴求被爱的孩子而已。
渐渐地,同学日记里的她有了不同:“她的自动铅笔没铅了,回头找我借,还说了‘谢谢,她向××借作文纸也说‘谢谢了。通过这两件小事,我觉得她挺好的。”“我们一起玩了很多游戏,很开心。”……
日记赏析中建立起的生生关系使更多的同学主动靠近她;正向的情感积累也使她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努力改变着与同学交往的方式,甚至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今天下午,我看见了××在欺负××,用书打他的头,但这一幕我好像似曾相识,当时我就有点羞愧。”
通过日记赏析,新的、正向的情感不断在她身上累积、内化,加在她身上的壳正在被剥离,她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这虽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个案,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日记赏析在唤起、积累积极情感时润物无声的力量。
(二)日记赏析是积极情感经验在生活中的连续累积
“习作教育”在朝小已经开展近八年了,学生们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习惯,从一年级的三言两语到六年级的言尽其意,同伴间用自己年龄的理解进行沟通,丰富属于他们的情感。没有空洞说教、没有拔苗助长,像身体的发育一样,看不到每天的变化,却有着真实的成长。
毕业生的留言是最真实的评价:“经历学校的习作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儿。当时我也许还没有真正了解习作的意义,只是单纯地认为点评与分享日记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是它当时就已经把习作的快乐带给了我。写作記录生活,表达情感;分享传递感动,培养自信,它使我至今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喜欢表达情感,理解情感。我会经常想到早晨的感恩词‘感谢老师,谆谆教诲……。”
“习作教育”理念下的日记赏析是伴随学生的成长,在真实的生活中,通过互动、对话进行持续的、连贯的赏析引领,事中赏情、情中累德,是我校对情感德育的实践探索方式。
姜海荣 北京市朝阳区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德育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