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平凡的文本,伟大的思想

2020-05-03赵晔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4期
关键词:礼赞言志白杨树

赵晔

《白杨礼赞》选自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文试从释义、解码、评鉴三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对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文本释义

《白杨礼赞》写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是茅盾“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以后”写的。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充满激情与豪气的散文。文章借礼赞白杨树,赞美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这是对文本表层进行直接释义。

(一)课文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从情感上,先是感到雄壮而后转到单调,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第二部分着重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赞美其特有的气质和品格。第三部分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将其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赞美了白杨树。

(二)内容疏通

本文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作者选择了西北高原上极其普通、不被人重视的白杨树来托物言志。文中第5段着力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表现其“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特点,赋予白杨树强烈的象征含义。在第7段,作者更是直抒胸臆,点明了白杨树象征的含义,赞美了团结一致、坚强不屈的抗战军民。此外,作者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开头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倦怠”“单调”先抑;接下来引出白杨树,赞美其外形和精神;结尾部分以楠木反衬,直抒胸臆,极力礼赞。这样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三)关键词提取

对文章的释义,还可以提取关键信息,从微观层面上更加细致地解读课文。

文章写白杨树时有一组词反复使用,那就是“极普通”和“不平凡”。“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却极好地概括了白杨树的特点。说白杨树“普通”,是因为它在西北高原极其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作者赋予它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品质,它的内在精神品质也很伟大。这组词语包含着辩证法,平凡中蕴含着伟大,作者用这样看似矛盾的表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农民”“哨兵”“民众”这些词语在文中也很突出。在文中第3段和第7段,作者两次写白杨树就像哨兵,守卫家乡。在第7段,作者毫不掩飾地指出白杨树象征的对象就是北方的农民。第8段更是细致地阐明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相似点,即“极普遍,不被人重视”“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作者赞美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种树”,是一个整体。白杨树象征的是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民众。那些最普通的民众,让他感受到民族坚强上进的力量,让他懂得了农民大众才是取得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根本。这体现了茅盾的民本思想,也可以使读者从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文本解码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这触动了他的写作念头。当时一路所见的事物必定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不选其他,而是以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我们再仔细研读文本。

(一)景物的选择

正如文中所说,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它的枝干和叶子都是努力向上,哪怕严冬依旧傲然挺立;它的木材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用处极多却朴实无华;它扎根土壤,生长迅速,给贫瘠的土地以生机。正是白杨树的这些特点打动了作者,让作者看到了其蕴含的品质和民族精神相契合,这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触发点。

(二)环境的烘托

文章开篇点明题旨,接下来却写高原,这不仅仅是做铺垫,我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白杨树上,还要关注具体的环境描写,从中思考作者写作思路。

第2段分两部分,首先是写景,从高原写起,继而写麦浪,最后又回到高原。文中高原给人的感受是“望不到边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它是“未开垦的荒地”“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可以说在作者眼中,西北高原是一片原始的荒蛮之地,这里与人无关。但就在这自然威力的夹缝中,却出现了“一条大毯子”,“毯子”原指铺在床上或睡觉盖在身上的毛织品,用这个词不光写地势平坦、麦田茂盛,更重要的是一下子就引出了“人”的角色,与下文“人类劳力战胜自然”呼应。写到这里应当是“扬”了,但是作者却故意“抑”了下去,点出了环境给人的真实感受“单调”。这不是一种矫情,而是一种真实,是抛却了表面、除去了激情,剩下的客观理性。的确,除了这条“大毯子”,西北高原还能有什么?就在百无聊赖之时,作者推出了白杨树,这种笔直向上需要仰视的线条,一下子打破了俯身低看的沉闷,是很能冲击心理的。这样看来,作者写高原首先是平面化,连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尽可能压低一切事物,然后突然让白杨树拔地而起,占据高原的制高点。这里的制高点不是地理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烘托了它高大的形象。

(三)语言的解码

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对白杨树进行描写的。第5段集中描写白杨树的外形,首先用“力争上游”总写白杨树。这个词本是写精神品质的,但用在这里概括白杨树的外形也恰如其分,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接下来分层细写,先写的是白杨树的干和枝,这是抓住了白杨树的主干部分。“笔直”“靠拢”等词用法和“力争上游”相同,“绝无”“绝不”两词撇去了一切其他可能性,既与前文白杨树外形“笔直”照应,又体现了其内在正直的特点。至于“一律”“紧紧”等词,也始终在突出白杨树枝干“笔直”的特点。而反复强调“像加过人工似的”,本意是白杨树做到了自然界通常的树所做不到的,从侧面增强了表达效果。从这一层的语言来看,作者不仅是要写白杨树的“形”,更是要写其“神”,巧妙地将白杨树拟人化,赋予它人的品格,进而有了象征意义。再来看写叶和皮的部分,这是写白杨树的次要部分,但是作者在语言上进行了另一番处理。例如写叶的句子,叶子的向上与前文一致,本不需要多写,但作者用“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这样的句式,使得层次逐句加深,对普通叶子的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而写皮的句子则抓住了质地和色彩,“光滑”“银色”“淡青色”,似乎给白杨树穿上了一件富有光泽和色彩的外衣。这几层文字的顺序就像一幅油画,逐步定型,最终让人过目不忘。

三、文本评鉴

《白杨礼赞》综合了多种写作手法,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而且文章充满激情与豪气,思想博大精深,在历史上也起到了激励民众抗战的作用。评鉴本文应当从其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艺术价值

《白杨礼赞》的结构严谨。文中反复出现“不平凡”一词,一唱三叹,构成了全文的线索;接下来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形态、精神的不平凡三个角度进行叙写,逐层深入;首尾高声“赞美”白杨,前后呼应,淋漓尽致。在写作手法方面,作者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等方法。此外,在表达方面,作者擅长抓住景物特点来服务于写作:写白杨树,工笔细描,多用人格化的语言;写高原环境,真实抒情,毫不避讳。

(二)思想价值

《白杨礼赞》的时代气息和革命精神也值得称道。从文中的语句来看,“贵族化的楠木”才是当时人们歌颂的对象,贱视民众是当时的普遍思想,作者却能够跳出这种历史局限性,从抗战军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敏锐地预见了民众的力量,并大声地礼赞,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些“北方的农民”“极普通”“不美”“不被人重视”,但是他们身上有“不平凡”的一面,“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从这些方面来看,本文的思想价值是很高的。

当然,作者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语句多有重复,尤其是概括白杨树精神的词语,稍显直白。不过这是出于礼赞的需要,阅读时不宜过于关注。

四、教学研讨

这里主要研讨“教学参考”中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

(一)与教参商榷

教参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对于第2点,教参是这样解释的:“赞美白杨挺拔却先说它有些单调,欣赏白杨的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却先说它‘不美”,文章富于变化。“单调”一词在文中并不是指白杨,而是指看到西北高原景色后的感受。在描写白杨挺拔时确实有“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这样的描述,但也不能与“单调”挂钩。

(二)对教学设计的批判

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0页。

1.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是否读出了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后视情况进行正音、解词等。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不同的段落反复赞美白杨树,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赞美之情?借此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文章第2、3段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开篇点明赞美的主题,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写白杨树的可赞美之处,却转而写高原景色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细读这两段,思考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色?这高原景色的描写对刻画白杨树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在写景时还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为白杨树的出场做了怎样的铺垫?

4.文章第4、6段是过渡段,第5、7段是教学的重点,第5段重点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第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品格并揭示其象征意义。

5.学习最后一段,通过对比再次点题,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对比手法学生应该接触很多了,让学生体会一下即可。

6.全班齐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阳刚之气,思考这种阳刚之气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这篇教学设计抓住散文的写法进行设计,整体思路清晰。不过流程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进行,总显得在解释文章,有可能造成学生思路的堵塞。教学设计的1、2两点针对标题,效果应当不错。接下去不妨就直入重点,分析白杨的形象和精神特点。因为本文所用的手法最重要的还是托物言志和象征,掌握住了这些才是掌握了本课的核心。可以先进行教学设计的第4、5点,然后再进行第3点,这样调整除了突出本課的重点,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深入研讨,在写作层面上尝试突破。此外,感受课文的阳刚之气除了从白杨的形象以及语言角度入手,还可以从茅盾本人的精神气质来体会,对作家作品做更深入的介绍。

五、文本互读与比较

本文属于八年级上册散文单元,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与本单元同样写景物的《昆明的雨》比较,《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写景抒情散文,表现了对日常生活的欣赏,对生活中点滴之美的爱,语言上非常有文化味。而《白杨礼赞》集中了众多写作手法,语言刚强昂扬,与其他课文差异清晰。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要结合两位作者的情况进行探讨。《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战相持阶段,茅盾辗转西北,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慷慨激昂的文章,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而《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但回忆的是当年的情形。汪曾祺和茅盾都有相同的抗战时代经历,但是二人所写的内容、情感迥异。除了具体的生活经历,恐怕也和他们的精神气质紧密相关。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而茅盾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二人的写作追求可想而知。因此阅读《白杨礼赞》,感受文章的激情与豪气,是不能绕过茅盾本人的。

赵 晔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曾获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礼赞言志白杨树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延续风雅
当青葱恋遭遇校园霸凌:少年的你啊沉重的痛
十月礼赞
礼赞新中国七十华诞
五月礼赞
张进(一首)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