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20-05-03邱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村民自治乡村治理

摘 要:乡村治理在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对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区域人民脱贫有着深远影响,以往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浅析,探究上,未对这一学术资源进行拓展,而文章注意到了乡村社会治理与精准扶贫紧密相连,从乡村社会治理的视角下准确分析精准扶贫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治理对策,不仅有利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同时也促进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治理;“村民自治”

我国贫困地区较多,若仅靠区域自身条件发展经济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需要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贫困区域人民致富。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是相联系的,贫困村的脱贫致富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治理路径之一,因此从乡村治理的视角下分析精准扶贫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分析治理对策更贴近现实,更为有效。

一、乡村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从乡村治理开始的,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第一步。深度贫困的地区仍旧是脱贫攻坚的焦点,是最困难的地方,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深度贫苦的地区也是乡村治理工作中问题最突出,矛盾最尖锐,最需要国家给予关注的地方。

(一)乡村治理主体能力弱,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在改革开放以前,乡村人口世世代代都像是在附着在土地上,不太有变动。世代定居是常态,遷移是变态。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居住不流动的生活方式,终老是乡的居住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稳定性,村落就像一个封闭的熟人社会,于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精英就成为了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他们本身就很了解农村,人情关系较好,可以说熟悉乡里的一草一木,能够准确地洞察乡村的发展问题,因此也很容易参与到乡村公共事物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逐渐涌向城镇,脱离农村,乡村常见的情形是只有老人、妇女、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村落开始变空,甚至出现村落消失的现象。村民委员会是直接联系群众,服务于群众的基层组织,在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上,依然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但是由于村落目前缺乏相应的精英人才,能够担任村委会成员的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国家扶贫政策不能及时和完全的被村民了解。这是给予乡村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政策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村民自治后劲不足,扶贫政策落实问题突出

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国乡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由于社会的分化与变迁,村民自身等原因,村民自治制度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运行。在广袤的农村,贫困问题是很复杂的,致贫的原因呈现出多元化,并且贫困主体大多是分散的,居住环境极差。这就要求对贫困人口和特殊贫困对象的帮助要全面覆盖不落一人。在很多的扶贫政策中,需要贫困户的积极参与,没有他们的参与扶贫政策的落实举步维艰,但是因为村民自治能力弱化,不能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扶贫工作助力的原因,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传统文化断裂,环境污染严重,扶贫方式尚待改进

在传统乡村中,主要依靠宗族观念、乡村习俗、村规民约以及礼治秩序维系社会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传统礼俗的约束力开始减弱。乡村精神,乡风文明每况日下,过去传统的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精神严重缺失。正是这样的恶习蔓延,使得乡风不正,出现部分地区一些农民为“评上”贫困户争得不可开交,甚至一旦当上就不愿意摘帽。贫困户中除了真正老弱病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无法保障自身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还有部分是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根本不可能也实际上不具备脱贫条件的困难户,只能依靠政府和干部的引导和帮助才能改变生存现状。然而剩下的最主要的就是一直习惯于依靠政府行政给付的“等靠要”群体,他们抱着“我是穷人我拍谁”的心态,不自强不努力,安于现状,明显的表现出“不怕穷”的姿态,因此扶贫方式需要结合具体的乡风民情尚需改进。

其次,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影响着扶贫的进度。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脚步加速发展,如今农村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污染越来越重,生态环境已经趋于恶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通知提到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森林旅游扶贫工程等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的产业扶贫工程。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落实,在乡村环境严重受到污染的情形下,很难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等相关的工作,业兴才能民富,发展产业是扶贫工作的依托,更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性保障,在乡村环境严重受到污染的情形下,很难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等相关的工作。

二、乡村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内培外引”精英治理主体,提高扶贫政策普及程度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面对乡村精英人才流失的情形,应该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村民应积极发挥自己民主选举的权利选举出相对适合的村委会成员,充分考虑到被选举人的文化素质,价值取向,个人品行等因素,不能再漠视自己的选举权利。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以身作则,时刻为人民谋福祉的干部才是人民需要的干部,才能带领人民脱贫致富。此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驻村干部也是一类“外引”的乡村治理精英。乡村本土精英治理人才应当协助驻村干部一起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工作措施等。通过走村入户的方法让广大群众知晓政策,耳熟能详,并且在政策的宣传方式上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贫困户的认知能力和接纳程度。

(二)健全监督机制,提升扶贫水平

为确保减少和防止扶贫资金被截留、抵扣和挪用等情况的出现,健全监督机制是重点。一方面应该提高村民监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畅通村级监督渠道,要通过村务公开栏、设立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有说话和反映问题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比如通过民主选举在村级组织中设立村务监督的小组。健全的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乡风文明的法治建设,更有利于提升扶贫水平。扶贫工作是“首要民生”工程,坚决杜绝“微腐败”,不能愧对群众对党的信任。

其次,关注困难群体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可能会返贫的群体,做好预防工作,帮扶干部需要铭记遏制返贫是关键。对脱贫群体进行经常性回访调查,及时掌握他们脱贫后的生产生活情況,如若发现返贫群体要及时将之重新纳入扶贫对象。提升扶贫水平是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机制上的,没有完整有效的监督就不能进行阳光扶贫,没有基础的构建就没有顶层的设计,做好监督预防工作是为后续的扶贫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石。

(三)优化乡村环境,创新产业扶贫方式

如今乡村旅游大多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遗址村落建筑群和浓厚的乡土民情吸引城市居民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修身养性。但是在部分贫困地区环境已经遭到污染,自然风光遭到破坏,失去了吸引力,必须要优先治理环境。旅游扶贫政策的落实会促使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就业或创业,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浓郁的地区,过去外出打工就业的群体若是回到农村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推动乡村振兴。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水土已经遭到污染是很难养活人的,所以优化乡村环境不仅能够使得水土养人,还能起到水土富人的作用。旅游扶贫较传统的扶贫方式更能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妇女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知识,能力等获得收入,为家庭经济做出贡献。即便是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也能参与其中。旅游扶贫的政策百利无害,所以优化治理乡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另外,产业扶贫要跳出传统思维,树立市场经济思维,特色活跃思维。不仅要发展旅游,还应该依靠自然条件开发独特生态产品,打造产业链。同时产业扶贫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随时创新思维。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方式、完善政策,真正从根本上扶起贫困户的“志”,增强他们致富的信心,激发他们奔小康的决心。优化乡村环境,创新扶贫方式不仅是脱贫工作的重要举措更是在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三、结语

文章从乡村治理的角度出发,将扶贫政策当前面临的困境与乡村治理中突出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精准”出发,在脱贫攻坚重要思想的指导之下,借鉴诸多前辈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拙见。从治理出发,充分发挥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乡村治理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的理念,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多方力量砥砺前行,积极探索和创新扶贫路径,多举措并行,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向精准脱贫靠近。

参考文献

[1] 李康辉,罗亚男.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2] 胡红霞,李达,王俊程.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创新[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

[3] 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16(02).

[4] 邓谋优.我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17(04).

[5] 孟美娇.关于农村反腐倡廉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6] 陈文文.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困境研究[D].安徽大学,2017.

[7] 李丹.精准扶贫视域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8] 黎沙.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6.

[9] 周楠.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乡村社会治理转型探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7.

[10] 张馨饶.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伦理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邱琳(1995.02- ),女,云南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猜你喜欢

村民自治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村民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当前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探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