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人转音乐的雅俗探讨

2020-04-30李晓璇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
关键词:二人转

李晓璇

摘要:二人转作为东北的标志性音乐艺术,在东北大地上已经流传许久。其曾有过多种艺术演唱形式,由以演唱传统戏剧为主的二人转唱段表现形式,也有以丑旦角色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在其多样的表演形式之下,其原生因素依旧存在于其艺术形态之下。外形和表演方式的改变只能称作是外在的改变,而其本质依旧不变,吸收着东北传统音乐和艺术成长起来的二人转依旧具备浓厚的东北情怀,将东北文化火辣野性的特点在其自身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传统唱腔的优美绵细与说口二人转的幽默诙谐完美结合的形式,将二人转本土的东北音乐特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适当的雅俗也是对二人转这门艺术最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对东北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二人转   雅元素   东北地方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37-02

一、不同类型二人转的雅俗元素

从二人转产生至现今,有单出头、拉场戏,还有群戏等各种表演形式,其中在这些表演形式中所演唱的内容也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演员会演唱说口较多的二人转,还有的演员会演唱传统的正戏二人转,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不尽相同。那么,二人转根据表演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演唱传统正戏为主的唱腔二人转,第二种类型是以丑旦配合表演说口为主的逗笑二人转。

(一)唱腔二人转中的雅俗元素

唱腔二人转基本是以演唱传统正戏为主要内容,其雅大于俗。之所以如此,我们从该现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来讨论。

1.编配源头的凈化

传统正戏唱段的剧本,大多是由具有二人转的表演经历或创作经历的作曲家们所创作。作曲家们懂得民族调式的运用规律,同时还能完美的将唱词与曲调结合,将东北独特的音乐形式以二人转的形式表现出来,曲目的编排丰富多彩,给听众感官上的享受。这时作曲家们创作的曲目更多的是注重二人转的艺术欣赏性。所以此时创作的二人转曲目具有优雅动人的唱段旋律,有较为严格的调式调性要求,和较为明确的曲式结构划分。

2.表演者坚定的从业心理

表演传统二人转唱腔为主的二人转演员,之所以一直以来坚持去演唱正戏二人转,没有受到其他元素的影响,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类唱正戏的演员们他们心中有信仰,他们渴望将二人转中较“雅”的音乐文化通过自身的演唱来传播下去。尽管在现今时代,很大一部分人已经不看二人转,甚至根本不喜欢看冗长的传统二人转和欣赏具有繁复唱段的二人转唱腔。但是这类演员依旧为了将二人转中留存的文化,通过天神对艺术的表达来展示给受众,让受众们认识到,二人转是何种艺术,是值得人们赞扬和欣赏的艺术。

3.新时代对“美”的宣扬和提倡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始于改革开放,至人类进入21世纪。中央鼓励并保护地方艺术特色,并于21世纪早期,二人转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这尤其是针对,以演唱正戏为主的唱腔体二人转来展开的。在国家的鼓励下,二人转的唱腔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追捧。

(二)逗笑二人转中的雅俗元素

逗笑二人转通常是将各式各样的,说口来博得观众一笑,这些说口有的是围绕剧情和旦角儿所演唱的正戏内容来进行展开,但是有的说口则占据了表演时间的大半,甚至有的已经脱离了剧情,形成俗大于雅的特质,这主要是由于二人转的表演者和受众心理影响的。

1.表演者的利益心态[2]

经过多场表演的经验总结,表演者发现受众更喜欢令他们捧腹大笑的二人转表演形式,这种二人转多艺术欣赏性相对较弱,以低俗段子来刺激观众们的感官,用大胆的语言和不羁的动作为观众带来在任何艺术中都无法找到的新鲜感。这种表演形式逐渐被观众们所依赖,观看表演的人数也逐渐增多,从之前寥寥数人的剧场转变成全场爆满的观演状态,二人转演员们的收益直线上升。表演者们便逐渐将这种表演形式扩大化,优势甚至一整场二人转表演都是以这种形式来表演给受众,演员们更多的表演观众们喜欢的,他们演出的人数便会增加,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2.观众们的观看心态

在观众们的印象中如果没有这种表演形式,便不认为他们所观看的是一场最纯粹的东北二人转。这种心态存在于大部分人中,经过笔者调查看过传统二人转正戏观众们的反应之后,他们其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认为这不是一场好的二人转表演,甚至认为这不是二人转。观众们对于东北二人转的看法不论知识水平高低,社会地位高低,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已经形成对二人转的固有概念。那么在这雅又俗的二人转文化背后,以什么方式去发展便成为该艺术形式的热点以及重点话题?

二、多雅少俗的表演方式

作为传承者和继承者的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二人转中的雅,什么是二人转中的俗。二人转虽然出生于农村,产生于农民,它骨子里虽然透着一股“土”气,但是它并不俗。这种“土”文化也正是二人转的精髓所在,它体现在二人转的唱腔中,体现在丑旦演员的一举一动中。这正是体现地域特色的独特音乐形式。所以,所谓的“土”也正是二人转的精髓和曲调唱腔的集中体现。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演出形态和表演内涵,二人转本身就出生于田野地头,所以,这种“土”也正是精髓,是我们需要去发扬的艺术精神,也正是二人转的特色,也就是“雅”。比如,二人转地道的东北土话、二人转中特有的东北地秧歌因素、以及极具东北地域特色的表演服饰和演出道具等。

同时,我们所说的俗是将极具东北民族风格的段子,语言甚至动作加入二人转的表演中。这种“俗”是和观众心连心,心贴心,将文化艺术的高雅性与观众的欣赏性结合在一起。并不是极力的要求要以唱正戏的二人转为主而忽略逗笑的二人转形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俗并不是针对逗笑二人转这种形式,而是在这种形势下演员们经常用一些粗俗的手段增加自身表演的观看率。

表演者调整表演心态。表演者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将二人转原本的艺术性的表演扭曲成另外的俗文化表演形式,在他们过分重利益和博赞赏的观念下,二人转则被转换成另外的一种表演方式——二人秀。二人秀的表演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完全不同,二人秀将二人转的唱腔基本上全数摒弃,以不择手段说口来博得观众们的笑声。而很多受众并没有正确的意识能够区分什么是二人转什么是二人秀,他们将两者都统称为二人转。原本具有较高艺术性[3]的二人转,由于表演者的随性,使得该门艺术被套上俗套的枷锁。

三、受众甩去当时的观赏模式和思维模式

(一)观众们改变审美口味

很多观众对审美似乎有一种偏差,认为恶搞、丑化是一种美。也有很多受众将这种审美方式“用”到了二人转中,对于优秀的二人转唱段不屑一顾,对于某些少数低俗段子为主要表演方式的二人转却呈现出空前的狂热,甚至瘋狂追捧。当他们观看了一场传统的唱腔二人转之后,他们会说这不是二人转或者这场二人转一点也不精彩。因为这场二人转没有满足他们的“审丑“观念。而在这类观众观看了这类二人转之后,开怀大笑的走出二人转剧场后还不断的回味刚才演员们所表演的内容,甚至还用这些“刚学”到的低俗段子和身边的人开玩笑。

(二)受众们改变思维模式

人们总是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比如人们经常会说“情况就是如此”“你总是这样”“不用想这件事情一定是这样的、这个人一定是这样的”。这种思维定势不仅会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同样也会出现在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上。据调查,大部分受众对二人转的理解潜意识中的观念就是二人转是一种“俗”文化,二人转就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音乐,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受众们会潜意识的“贬低”二人转,用自身并不了解甚至过于浅薄的目光去评判一种存在于东北大地上三百多年的音乐文化形式。这种评定方法虽然仅仅是代表某些受众自身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对于一种优秀的文化艺术自身却是一种诋毁和不屑。受众们不能仅仅通过自己所观看的一场或两场二人转演出,便对这种音乐文化下定义。观众们要转变欣赏心态,不要在对二人转贴上标签,不要再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评价二人转,改变旧有的没有荤段子没有说口就不是好二人转甚至不是二人转的固定思维。

在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和文明进步的前提,所以,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必然要与时代和社会接轨,不能固步自封的一直演唱传统唱段,也不能抛弃二人转的艺术性。尽可能的以唱腔二人转为主,说口二人转为辅将二人转欣赏性与幽默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金士贵,黄明亮.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及其美学特征[J].戏剧之家,2019,(25).

[2]赫亚红,李秀云.东北二人转的狂欢化叙事[J].戏剧文学,2018,(08).

[3]吕佳,吴晓明.论东北二人转艺术的独特性[J].戏剧文学,2018,(10).

猜你喜欢

二人转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移动支付大战:从“二人转”到“三国杀”
新金球奖欲打破梅西C罗“二人转”
烽火中的二人转
二人转舞蹈的风格特点
漫谈二人转舞蹈源流
二人转的语言特征
我和姥姥的“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