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临床护理的应用措施和护理质量评价

2020-04-29孟庆美方春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4期
关键词:脑梗死常规动脉

孟庆美,方春丽,陈 艳

(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沛县 221600)

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饮食结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较大威胁性[1]。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目前主要应用早期进而取栓治疗方式干预,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但手术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均有很大的风险,因此治疗期间必须配合优质护理措施,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2]。优质护理模式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实施基础性护理基础上,强化对病情的监测,对系列并发症有较高的预判性。以下对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基本资料

2018年5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取48例入组研究,摸球实验法分常规组(n=24)和实验组(n=24)。常规组:年龄46~78岁,平均(65.89±4.13)岁,男性15名,女性9名。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8例患者合并高血脂。入院至接受手术时间1.5~5 h,平均(3.25±0.56)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25±4.98)分。实验组:年龄52~76岁,平均(64.92±4.07)岁,男性13名,女性11名。1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4例患者合并高血脂。入院至接受手术时间1.5~5 h,平均(3.48±0.6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31±4.65)分。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脑梗死诊断标准[3];②伴有不同程度语言、肢体、运动障碍;③经CT检查,头颅未见出血灶;④发病时间低于6 h。排除标准:①中途死亡患者;②凝血功能、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两组基本资料符合本次研究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院方伦理委员会同意本次研究开展。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取栓治疗术。常规组:实施常规性护理。按照取栓介入治疗护理流程,展开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性护理。实验组:优质护理模式干预。(1)成立脑梗死介入取栓治疗优质护理小组,对取栓治疗过程,注意事项护理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护士护理技能。(2)术前,患者入院后对具体病情进行高效评估,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向患者交代下一步的治疗方案。(3)术中,对患者瞳孔大小、意识、生命体征等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集束化管理,重在预防,提高对有无出血、躁动、恶心呕吐、心率、血压改变等症状的警惕性和关注度,如有异常情况告知医师及时处理。(4)术后,①术后重在预防出血,对出血穿刺点进行增加包扎。应用沙袋对穿刺部位压迫6小时,弹力止血带压迫12小时,对患者牙龈、皮肤以及手术穿刺口是否发生出血进行严密观察,控制静脉滴注的速度,对血小板凝血指标进行定期复查。②注重术后病情观察,取栓介入治疗后,发生神经损害、意识障碍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概率较高,如果发现要及时上报医生,同时进行颅脑CT检查,避免再灌注水肿的发生。③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是下肢动脉血流情况的直接反应,因此取栓介入治疗后,要对足背动脉进行细致观察。每30分钟监测一次足背动脉,4小时之后,每小时监测一次,监测时间为8小时。同时对穿刺侧的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等进行严密观察。④血压控制。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等病症。血压控制效果对取栓介入治疗有极大影响。因此术后应将血压控制在术前70%(基础血压)水平。⑤定时翻身:脑梗死介入取栓治疗后,患者要卧床休息,加之下肢肢体活动障碍等因素影响,因此很容易引起压疮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取栓治疗后,定期为患者翻身,观察皮肤情况,在容易受压部位应用软垫,条件允许可应用充气床垫。对患者的瘫侧肢体进行辅助性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⑥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术后第2天,可被动活动患者的患侧肢体,循序渐进开展坐姿训练和床上运动。在医生的系统指导下,逐渐展开康复功能的训练。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⑦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自身身体状况变化,加之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治疗费用、预后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焦虑。护士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率:从穿刺部位血肿、脑出血、牙龈出血三个方面分析。②满意度评分:应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从护理及时性、护理技能、操作设备、心理护理四个方面分析,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③治疗指标:住院时间、出入急诊室时间。

1.4 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SPSS 22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常规组:20.00%(6/30),实验组:8.33%(1/3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x2=10.019,P<0.05)。

2.2 满意度评分

实验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分析(±s,分)

表1 两组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分析(±s,分)

组别 n 护理及时性 护理技能 操作设备 心理护理常规组 24 73.02±0.56 72.01±0.25 76.14±1.14 75.01±0.98实验组 24 94.58±2.01 95.64±1.14 94.89±2.36 96.54±2.01 t 10.265 9.987 10.156 10.237 P<0.05 <0.05 <0.05 <0.05

2.3 治疗指标

常规组:住院时间(17.05±3.21)d、出入急诊室时间(80.31±20.45)min。实验组:住院时间(13.25±3.07)d、出入急诊室时间(63.25±20.01)min。实验组住院时间、出入急诊室时间均短于常规组(t=11.047,P<0.05)。

3 讨 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目前主要应用介入取栓术治疗,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治疗技术,通过取栓支架将血栓取出,达到再通闭塞血管的目的,进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的治疗效果[4]。但取栓介入治疗后,容易发生出血、意识障碍等并发症,必须配合优质护理措施干预。患者术后易引起出血、血管痉挛、血管附壁斑块脱落新的脑梗死灶形成及梗塞造扩大,术后高灌注损伤脑出血转化,注意术后动态观察临床症状,意识、瞳孔、监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足背动脉及股动脉波动情况,对比双侧足背动脉的搏动。局部观察:股动脉穿刺处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有无血肿;摸血肿肿胀大小情况;听血管杂音,识别假性动脉瘤危险。预防出血引起低血压。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卧床,注意翻身、肢体摆放,预防坠积肺炎及皮下静脉血栓形成。常规性护理无法有效预测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住院时间、出入急诊室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证明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术前系统评估患者病情,做好手术准备,术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实施病情监测、并发症预防、血压控制、定时翻身、早期功能训练以及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给予患者更加全面系统的护理,整体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预后效果[5]。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取栓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价值大,值得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脑梗死常规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常规之外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双侧腋动脉分支及右侧肱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别受限于常规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