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道背景下环渤海港口群合作及对策研究
2020-04-29张帅
张 帅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盘锦 124000)
北极航道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运输航线,包括西北、东北和中央三个航道。2009年至2015年北极航道通航船只数量和运输货物总量逐年递增如下图1。
图1.北极航道通航情况一览表
亚洲到欧洲的三条海上运输航线分别有总长19931公里,航行时间35天的苏伊士运河航线;总长26186公里,航行时间40天的巴拿马运河航线;总长为22356公里,航行时间46天的非洲好望角航线。利用北极航道,海运距离减少为12456公里,运输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成为北美与东北亚到西欧与东北亚的最短航线。
一、北极航道背景下港口合作的地位及作用
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对欧进出口量占中国外贸总量26.8%,并保持15.5%的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将达到57241.3亿,其中有93%的进出口货物和90%以上的能源物资依赖海上运输完成。利用通航的北极航线完成海上运输,可缩短到北欧、西欧原运输距离的50%以上,从而降低燃油、船舶耗损、港口使用等管理费用,节约航运成本、提高航运效率。
北极航道带来的距离优势属于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港口,该地域港口众多,如中国的秦皇岛港、天津港、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青岛港;韩国的釜山港;日本的神户港、横滨港等。韩国釜山港凭借便捷的地理位置,海运货物中转量稳居第一。北极航道开通后,从航运距离角度来看日本的横滨港、神户港及朝鲜、俄罗斯的港口更接近北极航道,存在赶超和取代其他港口的潜在发展能力。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环渤海区港口该如何提升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港口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作为供应链节点,依托彼此腹地的经济资源形成产业投资联盟,形成互利共赢、港城联动的合作模式。北极通航的前景下,中国环渤海港口构建北方港口合作网络,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质量,提高港口物流作业绩效,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是加强港口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利用北极航道拉动北方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发展的新思路。
二、北极航道背景下环渤海港口群现状及合作模式
(一)环渤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及网络布局
在北方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依据港口空间布局,环渤海地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主要指三大实力较强的港口企业:青岛港、天津港和大连港,形成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中心港口,营口、秦皇岛、烟台等为辅助港口的环渤海港口群。现归纳如表1。
表1.黄渤海地区三大港口群
1.山东半岛港口群:2013年山东省基于国家交通部出台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提出“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山东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航运中心”,强调要避免港口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坚持走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威海港为辅助港口,合理分工,平衡发展的路线。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粮食等进出货物的运输、仓储、中转和分拨等物流服务。现有泊位600余个,深水泊位占比接近60%,港口货物吞吐量可达15.3亿吨,建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原油码头及矿石码头,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约2800万TEU。
2.京津冀地区港口群: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构成了京津冀地区港口群,由于港口区位临近、港口环境良好、行政隶属不同,发展初期存在显著竞争态势。2011年为推动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协同发展,河北省政府提出建立河北港口集团,2015年投资成立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升了港口群整体竞争实力。现有泊位万余个,深水泊位占比70%,港口货物吞吐量可达百亿吨,年集装箱吞吐量约3000万TEU。
3.东北三省港口群:营口港、抚顺港、锦州港、盘锦港、大连港组成了东北港口群,大连港处于港口群核心地位,港口群与国际班轮公司合作拥有至美西、至欧洲多条集装箱远洋班轮航线,主要负责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进出口资源如石油、粮食,码头泊位300余个,最大靠泊能力为30万吨级,海港年货物吞吐量40亿吨。2017年为全面贯彻交通运输部《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创建了辽宁港口集团,以优化港口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为目的。
(二)环渤海港口合作发展模式
依据东北亚港口布局,环渤海区域港口最大竞争威胁来自釜山港,釜山港是世界十大集装箱中转港口之一,40%港口吞吐量是国际中转货物,中国环渤海地区的大连港、天津港和青岛港占其中30%。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环渤海地区的港口是釜山港的供给港。如果这三个核心港口采用合理的模式整合资源,整体协调互动,形成差异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功能格局,将运往釜山中转外贸物资转为在我国中转,将大大提高环渤海地区港口货物中转量,提升区域港口竞争力。
文章主要介绍以下四种港口资源整合模式:
1.通过市场机制,依托企业重组、合并、合资的方式对港口经营资源展开整合。2017年7月辽宁省政府与招商局集团签订了《港口合作框架协议》,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成立了辽宁港口集团,以大连港、营口港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欲实现辽宁沿海港口经营主体一体化。
2.成立跨行政区域的港口管理部门,通过区域协调模式,整和省内各地市级港口群的行政资源和自然资源。环渤海地区有三大港口群,每个港口群由核心港和诸多辅助港构成,采用区域协调模式,解决内部竞争激烈和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建立区域港口群,构建整体竞争力。
3.依托政府市场双重机制,政府主导市场辅助采用多港组合模式组建港口战略联盟,对区域内的港口企业进行资产和资源重组,增强整体竞争力。针对环渤海港口群经济腹地多有交叉、港口规模大小不同和港口服务生产功能相互制约或有补充的现象,根据各港口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沟通协调确定各大港口的综合发展定位,明确主营业务和兼营业务,全线布局泊位、岸线、船舶服务设施设备等港口资源,形成各港优势互补,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航运发展格局。
4.引用产业集群理论,借鉴国内外部分港口群及国内相似行业整合发展成功经验,建立环渤海港口企业的集群化整合发展模式。逐渐由港口集群变为港口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产生外部经济性、降低港口群企业间交易成本,最终促进环渤海区域港口的一体化发展。
三、港口合作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自然资源、经济环境、发展战略、港城联动、港口发展趋势等角度分析,推进环渤海区域港口资源整合符合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环渤海港口众多,港口合作、资源整合涉及多个省份,发展缺少系统部署和规划,港口合作必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动态博弈过程。
(一)缺少稳定的港口合作基础,合作行为缺少保障机制
隶属不同省份的港口合作前提条件是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非合作模式下追求各方利益最大化会产生整体利益最劣的“纳什均衡”,但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并不能保障每个合作主体均能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所以港口群内主体有充分合作意向并制定确定的合作协议,也不能保障港口合作持续有序推进。考虑到企业主体和所在省份的政治经济客观因素,环渤海港口群的合作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很大的。
(二)港口合作主体定位重叠、分工不清、功能重复
依据环渤海港口群的港口定位和发展规划,青岛港致力于打造东北亚集装箱枢纽港,替代上海港成为亚洲集装箱枢纽港;大连港提出未来10年成为东北亚的集装箱枢纽港;天津港也将自己定位为国际化、智能化深水大港,东北亚地区的国际集装箱大港。港口群整体布局混乱,主体定位重叠,分工不明,功能重复造成港口资源的浪费,削弱了港口整体竞争实力,有碍发挥港口群辐射和带动北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缺乏统筹协调单位管控港口合作内容
目前,我国港口合作模式可分为三种: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港航企业)、政府+市场共同作用。环渤海港口群合作具有跨省属性,参与决策和管理港口合作的主体较多,比如不同省份的港口主管部门和港口企业,管理组织成员的多样性决定了港口合作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低效性。如果没有完善的港口合作机制和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会限制港口合作带来的整体效益。
四、港口合作对策研究
环渤海港口群的合作有必要弄清楚环渤海地区三大主要港口群港口各自和整体的优势和劣势,为港口群的合作和发展合理定位,解决腹地货源分配和服务整合模式等问题,本文提出几条对策建议主要针对港口合作问题的治理。
(一)构建跨区域性的港口合作管理组织
环渤海港口群的港口合作具备跨区域属性,管理组织成员的多样性决定了港口合作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低效性。完善跨区域港口合作管理组织,设置港口合作管理部门和信息沟通部门,确定合作管理部门权利的权威性,组织管理合作港口的日常事务,部门主管由三大港口群轮流担任,合作主体的核心港口或主要资源输出港口享受更高决策权,体现公平互利共赢。
(二)借鉴港口产权融合模式,完善港口合作模式
借鉴青岛港为首的多家港口采用产权融合合作,环渤海港口群可以采用产权融合模式推进多领域的合作,成立港口合作有限公司,实现多港联动发展。也可以签署非融资意向的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制定各港口发展的目标,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选择适合环渤海港口群的港口合作模式,如建立多枢纽港。环渤海区域拥有多家规模和实力相差不大的中心港,结合腹地经济和运输资源类型,通过合理分配石油、煤炭、金属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等货源和整合港口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带动整个港口群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打造集约化、规模化、智慧化分工合理、运营灵活的北方港口群体,为转型成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基础。
(三)应用智慧物流技术,建立多层次沟通协调制度和平台
环渤海港口群的港口合作目标应是共享资源、完善布局、协同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建设沟通协调机制和平台是基础,沟通协调包含三个层面:政府与港口企业、港口企业之间、跨区域政府之间。沿海港口企业是合作主体,注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新一代智慧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可以定期举办跨区域政府主管部门会谈和企业经验交流会,提高合作效率。同时联名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确保经常性的联系机制的强制力,充分发挥港口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
(四)构建港口合作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展政策
促进和保障环渤海港口群的长期合作,应建立多维度保障机制:包括港口分工协作机制、信息共享沟通机制、利益保障协调机制、资源优化整合机制、矛盾解决机制、风险管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的机制协调配合,实现多港口作业的无缝衔接,管理重心从控制资源转向合理优化资源,优化内部流程的同时保障外部互动,避免出现无序竞争,一体化管理增强竞争力。根据港口合作主体的利益需求、外部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全方位保障环渤海港口群港口跨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