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要点
2020-04-28陈妍
陈妍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提问;提问重点;提问时机;提问难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9-0065-02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善教者必善问,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更能引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主动探究和深度理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1.提炼出提问重点。
为了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所把握,进而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设计问题,提炼出提问的重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提炼提问的重点:第一,根据课前提示进行提问。课前提示一般是对课文创作背景的介绍,相当于“预告片”,但学生对此往往不够重视。如果教师能从课前提示中提炼出一些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重点。第二,根据标题进行提问。标题常常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学时,教师应从课文的标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标题抓住课文的主线,突出学习的重点。第三,根据关键词句进行提问。关键词句是课文的中心,承载着课文的内涵,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教师从关键词句中提炼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四,根据课后习题进行提问。课后习题的设置,有的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内容,有的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还有的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下《天窗》一课时,笔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关键句,设计“天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领略“天窗云影多神奇”的美妙意境,从而读懂天窗的内涵——孩子们放飞心灵的“心窗”。
2.把握好提问时机。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顺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平稳地“演出”,它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出现思维障碍、产生疑惑之时,正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机。教师能否及时为学生解除障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此时,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对学生置之不理,而应当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情,快速捕捉有效信息,从而设计出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逐渐消除思维障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在教學中,教师积极解除学生思维障碍的过程,彰显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下《母鸡》一课时,作者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舍先生是一直讨厌这只母鸡吗?”“为什么作者到最后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然后,让学生寻找作者就点滴小事进行具体描写的文字,使他们的眼前逐渐浮现出生动、鲜明的动物形象。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变化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应有的认知。
3.控制好提问难度。
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然后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给出似乎令人满意的答案。试问,如此迅速、流畅的回答,真的能使教师判断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吗?这种提问带出来的学情真的可信吗?出现这种情况时,大部分问题是指向机械地复述课文内容的提问。这些问题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太大价值。真正有效的提问,是需要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提问。当然,也不是刻意刁难学生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提出一些过于困难以致打击学生自信心的问题是提问的大忌。
能够设置出难易程度适切的问题,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对文本产生较深层次的理解,然后,合理采用深题浅问、一题多问等提问方式,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笔者第一个问题提出“蟋蟀的出名除了由于它的歌唱才能,还由于什么呢?”在这种浅表问题的回答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问题是“哪里适合蟋蟀居住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经过思考和总结才能找到答案。这样的提问,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又能促使他们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神州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