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0-04-28李秀霞
李秀霞
(临沂市沂南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300)
冠心病具有临床多发趋势,老年阶段患者居多,开始有年轻化表现,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因素有关。针对冠心病患者,需提高其疾病认知程度,以提高患者治疗遵医行为,从而促进预后。相关资料指出,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可以成功提高冠心病患者疾病认知,从而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以及预后[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例,总结认知行为干预护理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 6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检查确诊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患者临床资料完整;(3)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有配合能力。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障碍患者;(2)无法有效配合治疗、护理患者。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2.3±3.2)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疾病知识健康教育以及饮食、用药、运动指导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常规护理+认知行为干预。(1)情绪疗法。通过与冠心病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通过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向其普及冠心病诱发因素。另外,结合患者心理状况主诉协助其认识自身错误行为,强调合理饮食、健康且有规律生活习惯的积极意义,指出腹泻情绪对冠心病的影响,并以质疑、夸张式提问进行引导,树立患者正确理念。另外,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与疾病无关的非理性信念,并在和患者辩论的基础上使其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辩论的自觉性和方法,能够更为理性的思考问题。(2)放松训练。辅助冠心病患者选择安静、舒适的体位、闭目养神、放松全身肌肉,指导患者以鼻呼吸、缩唇缓慢呼气,吸呼比以1:2比例为宜。另外,呼吸期间指导被动姿势,通过自己的节奏提高松弛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冠心病住院患者护理效果以及心理情绪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效果,经统计学处理,指标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住院冠心病患者组间护理效果对比[n(%)]
2.2 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住院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见表2。组间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住院冠心病患者组间情绪评分对比(±s,分)
表2 住院冠心病患者组间情绪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焦虑 抑郁观察组 60 39.6±3.5 37.8±3.6对照组 60 45.6±4.8 44.6±3.9 t 6.6230 8.4013 P 0.0000 0.0000
3 讨 论
冠心病具有多发性,疾病发生、发展和患者情绪、疾病认知度、配合度等方面因素有关,纠正患者错误观念,建立患者疾病认知度以及配合度是控制和改善病情的关键。认知行为干预可以促进患者认知重构,思维模式转变为正性思维,建立患者治疗信心、配合度,放松其身心状况,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廖丽丽研究指出,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可以减轻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患者治疗、护理效果,有推广应用价值[2]。
实验结果和李萍研究结果有一致性,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认知行为干预在改善患者情绪、纠正患者疾病错误认知方面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