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中的问题与改进
2020-04-28张东
张 东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100026)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导航仪,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在教学中具有导教、导学、导测评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依赖科学准确合理的理性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具体简洁的文字表述.最近,笔者对北京市某区教师进行了一项“您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的问卷调研,在参与调研的177名初中数学教师中,有64.41%的老师提出最主要的困难是“不知道怎样规范表述教学目标”.同时,在2019年底的第十一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的闭幕式总结报告中,章建跃博士在前两届大会的基础上,也第三次提出“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老师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设置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等呈现的形式仍然存在”.因此,如何规范表述课时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困扰一线教师的现实问题.本文将结合两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具体案例,通过分析其在表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谈谈对如何规范表述课时教学目标的思考与认识.
1 案例展示
案例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能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案例2《菱形的性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过程方法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意识,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严密的思维意识、审美观、价值观
2 问题分析
上述两个案例集中反映了当前在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中存在的内容单一、维度割裂、抽象笼统、主体错位四个典型问题,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2.1 内容单一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统领,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要为达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总目标而服务,因此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体现课程总目标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中三维目标的指导下,把“获得四基”“体会三种联系”“提高四个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做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总目标.而在案例1中,只表述了“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这两条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显性目标,却没有表述学生通过探索与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在思维经验、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情感态度方面有何发展与变化,而这些不易被具体的数学知识所表示的隐性目标,是课堂教学中育人价值更高的目标.因此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既要体现显性目标更要关注隐性目标,既要体现结果性目标,也要体现过程性目标.
2.2 维度割裂
案例2中这种表述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完整性,但这种将教学目标按照“三维目标”分列表述的方式,却属于完全误解了“三维目标”实质的一种表现,因而也是一种错误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方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要求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总目标时的“三个维度”,而“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是《标准》阐述数学课程总目标时的“四个方面”.因此无论是“三个维度”还是“四个方面”它们都是课程目标的阐述方式.课程目标之所以这样阐述的目的是引导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等结果性目标,而且更要重视让学生经历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以及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学科能力,并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理性精神等.然而“三个维度”或者“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一方面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不能脱离数学知识与技能而空洞的发展,它们只有在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才能到发展,另一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要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事实上知识技能的学习也需要以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为保障才能学习的更深入更有效.
课时教学目标是比课程目标更微观、更具体的目标,担负着指导一节课教学活动和落实课程目标的任务.如果将课时教学目标也按“三个维度”或者“四个方面”分列的方式表述,就会导致教师为了针对不同维度的目标,设计出若干不同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认为这样就可以落实三维目标了,从而把“三个维度”或者“四个方面”割裂开来,这样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2.3 抽象笼统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教学过程中具有“导教、导学、导测评”的作用,因此如果教学目标表述的抽象、空洞、笼统,那么在依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必然会陷入盲目和肤浅,同时教学结束后在测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时也缺乏显性的标准,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与质量都无法有效保证.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发展学生思维意识”这样的目标表述都非常抽象笼统.例如“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表述中,一方面由于“了解”这个行为动词意义含糊,没有直接指明其要求的具体动作行为;另一方面作为行为动词的对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个具体知识的表述也不够具体,到底是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还是了解相似三角形定理的证明.因此无法从“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样的表述中明确知道,这一目标到底要学生知道什么、会做哪些事.再比如“发展学生思维意识”这样的表述,如果不去结合具体内容明确出要学生具体发展哪样的思维意识,那么这样的目标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试想如果教师在表述目标时连自己都不清楚得使学生发展的具体“思维意识”是什么,那又如何针对这一目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呢?
2.4 主体错位
在案例2中出现了“发展学生”“培养学生”这样的表述,这种表述方式中
教师是主语,这就把教师当做了教学目标的主体,学生变成了教学目标的客体.事实上,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而到达的目的地,而非教师的教学任务或活动安排.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并非教学目标的一定达成,只有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规定的水平,才算教学目标真正达成.因此,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用学生来做主语,应采用“学生能……”而非“使学生能……”的表述方式.由于学生都是教学目标的主语,所以为了避免重复,通常可以把“学生”一词省略,而直接采取“能……”的描述方式.
3 改进建议
3.1 “好”的教学目标表述的四个特征
针对教学目标表述中的上述四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好”的教学目标表述应该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1)完整.“好”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要在《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指导下,既有体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有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既有体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的显性目标,也有通过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四能”、数学学科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隐性目标.当然根据不同内容的具体特征以及侧重点不同,有时在表述时也不必面面俱到,但教师应尽可能的从课程总目标的角度“完整”的挖掘内容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数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
(2)融合.“好”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要将“三维目标”、“四个方面”或者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融为一体,而非将他们人为的分裂开,分类去表述.如何做到融合的方式进行表述呢?章建跃博士给出了一个参考模式“通过(经历)X ,能(会)Y ,发展(体会、积累) Z”,其中X表示数学活动过程,Y表示应会解决的具体问题(显性目标,主要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Z表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关键能力等(隐性目标).这一表述方式,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将活动过程、显性目标、隐性目标紧密相连、相互对应,有效破解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维度融合的难题,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操作性、示范性极强的教学目标表述模式.
(3)具体.“好”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要能体现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后的具体结果与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与具体知识相结合,不能空洞抽象笼统的表述.首先,过程性目标表述要具体,即要表述清楚四基、四能等,是通过知识中的哪一部分的什么探究活动形成的.其次,行为动词使用要具体,即要选择比“了解、理解、掌握”更明确的行为动词.例如《标准》中“了解”的基本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举例说明对象”,因此“举例,辨认,识别”这些行为动词所表示的意义与“了解”水平基本一致,但就是比“了解”的含义更具体.(表1中有笔者依据《课标》以及布鲁姆目标分类框架整理的一些较具体的亚类行为动词,供参考.)此外,隐性目标要具体.例如不能笼统的表述“积累思维经验”“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而要针对具体的知识,“心中有数学”,指出学生经历该知识学习活动,要积累的具体是什么思维经验,学生要体会的是该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形在哪方面相结合的思想.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发挥出教学目标的是“导航仪”“指南针”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根据目标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一节课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表1 行为动词表
续表
(4)主体.“好”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要将“眼里有学生”,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主语.
3.2 两个案例的教学目标改写
依据案例1与案例2中的教学目标在表述方面的问题,以及“好”的教学目标表述的四个基本特征,将案例1与案例2中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改写如下: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会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经历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猜想、证明过程,积累从图形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两个几何图形关系的思维经验,增强通过类比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体会数学思维的有序与严密.
《菱形的性质》教学目标
(1)通过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化,认识菱形的定义,体会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经历菱形性质的探索过程,积累从几何图形要素和对称性角度出发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思维经验,增强通过特殊化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3)在探索和应用菱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发现的快乐,体会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以上本文结合的两个案例,讨论了课时教学目标在表述方面的四个常见主要问题,以及“好”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的四个基本特征,并以此对两个案例中课时教学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但无论是制定还是表述教学目标都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在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方面多花心思、多下功夫.希望本文的这些观点能对一线教师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方面有所帮助,并期待本文抛砖引玉,使得更多的老师能加入到教学目标的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