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升白颗粒联合艾灸改善癌症相关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2020-04-28王芳高业博薛鹏高音周磊何生奇芦殿荣王宁军朱世杰
王芳,高业博,薛鹏,高音,周磊,何生奇,芦殿荣,王宁军,朱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102)
癌症相关性疲乏(CRF)是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组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肿瘤治疗期间和恢复期,因其持续时间长,症状重,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西医治疗癌性疲乏尚缺乏理性的治疗手段,以对症治疗为主。艾灸、针刺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已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中药的效果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CRF在中医学中归属为“虚劳”范畴,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温阳升白颗粒联合艾灸治疗取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分组
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共招募83例癌症相关性疲乏患者,参照入、排标准,最后纳入60例患者。艾灸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8岁,平均61岁;病程时间平均14.4个月。艾灸加中药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79岁,平均71岁;病程时间平均15.2个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通过SAS9.1.2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艾灸组(对照组)及艾灸加中药组(治疗组),治疗期间有58例患者完成全部随访周期,其中有2例对照组患者脱落,2例患者均因无法耐受艾灸气味退出试验。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①经细胞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②符合CRF诊断标准-BFI得分为4或以上;③KPS评分>50;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④发病后一直未有接受艾灸治疗;⑤无明显进食障碍,心、肝、肾功能无严重障碍;⑥在接受治疗前的3周之内未曾接受激素治疗;⑦患者充分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②困劳累等原因出现的疲劳,经休息后可缓解;③意识障碍或无法配合者;④施灸处皮肤破损;⑤合并发热或有出血倾向患者。
1.4 脱落和剔除标准
①未按医嘱服药或自行停药者;②严重违背临床试验方案,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③违反合并用药规定者;④受试者未完成方案所规定治疗周期视为脱落。
1.5 治疗方法
艾灸组(对照组):将直径为18~20 mm左右的普通艾条,长度为200 mm,平均分为6段(每段长度为3~4 cm),点燃一端后固定于艾盒内,并使燃烧一端始终处于向下的位置,以对应皮肤腧穴(关元、气海穴)行艾灸治疗。以上灸量以局部皮肤潮红而无灼烫感为度(约30 min/次)。连续治疗14 d。
艾灸加中药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温阳升白颗粒: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生黄芪10 g,干姜5 g,肉桂10 g,熟地黄20 g,川椒10 g,附子6 g,女贞子10 g,菟丝子10 g,甘草6 g,日1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连续治疗14 d。
1.6 观察指标
1.6.1 疲劳状况
采用Piper疲劳量表(RPFS)测量,治疗前后各评价一次。以疲劳分值为观察指标,分值越高表明CRF程度越重。根据分值将疲劳程度分划分为3个等级,轻度疲劳:0~3分;中度疲劳:4~6分;重度疲劳≥7分。
1.6.2 生活质量评分
卡氏评分(Karnofsky,KPS),治疗前后各评价一次。在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评分增加≥10分为提高,减少≥10分为降低,KPS评分无变化者为稳定。
1.6.3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
对阳虚证候进行研究,并按轻中重度给症状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各记录一次。评价标准: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描述采用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釆用双侧检验,以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在病程、年龄、性别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艾灸组及艾灸+中药组CRF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艾灸+中药组与艾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比较(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艾灸组同时间点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艾灸+中药组评分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中药组明显优于艾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例数比较(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艾灸组同时间点比较,b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差值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艾灸组同时间点比较,bP<0.05
2.4 两组阳虚证候疗效比较
艾灸+中药组症状改善优于艾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阳虚证候疗效比较(例)
注:与艾灸组比较,bP<0.05
3 讨论
癌性疲乏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不仅是无疾病状态的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更是肿瘤进展患者的临床表现。系统回顾分析40项关于CRF的报告显示,CRF的发生率是46%~96%,并且超过25%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仍持续存在这一症状[1]。欧美等国家的权威性指南[2-3]中指出:癌性疲乏是一种令人感受痛苦,长期存在于癌症病程或因癌症治疗出现的,躯体性、情感性疲劳的主观感受,影响患者日常及活动功能。与正常人的疲乏相比较,CRF的特点是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无法通过休息缓解。尽管CRF的发生率很高,现代医学对该病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病理生理研究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细胞代谢产物异常,细胞因子释放,神经-体液功能的变化,5-HT调节及ATP合成酶异常,以及迷走神经传入异常[4-6],研究显示抑郁和压力对促进癌性疲乏可能通过改变5-HT水平及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cortex axis, HPA)功能发挥作用,从而促进CRF的发生发展[7]。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原则,癌性疲乏根据证候、症状当属于虚劳范畴。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把虚劳作为一个病名首次提出来,指出五脏气血虚损成劳,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金元以后,各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证处方都有各家独到的见解,其中最为推崇的当属李东垣,其认为“形体劳倦则脾病为要领”,潜方用药长于甘温补中,以此创立了治疗虚劳的新理论。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则强调脾肾两脏在虚劳中的重要性,认为“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历代医家对于虚劳的学说和治疗法则,均可灵活应用在现代的癌性疲乏的治疗之中,尤以温阳补虚为代表。笔者所用温阳升白颗粒,具有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的功效,本方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附子理中丸为主方,党参温中补虚之效最优,茯苓、白术健运脾气,助脾胃运化为君药,加生黄芪补中气,固表除虚,干姜、附子相须为用,可温阳助火,肉桂、熟地黄温肾阳、益精血,有补肾填精,温阳补虚之功,取阴阳互生互用之法则;癌性疲劳患者多羸瘦,虚寒困体,川椒性温,可行气散寒,对虚寒体质有载药上行之功效,女贞子,菟丝子温肾益精,与参类药物同用可培元固本,《神农本草经》记载为补益药之上上品。
此外,CRF患者的中医辨证常为多证相兼的情况,如两证相兼(脾肾阳虚证)或三证相兼(肾虚兼气血两虚证);分型以虚证为多,实证较少,特别是阳虚为主。孙桂枝[8]治疗肿瘤多用金匮肾气丸联合四君子汤,主张补肾温阳。李佩文[9]教授治疗化疗后疲乏认为应在补气药同时加用补阳药。《黄帝内经》云:“阴成形,阳化气”,温阳益气是补充阳气的重要治则,艾灸具有明显温热功效,是用艾叶制成,以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治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10]。艾灸气海、关元具有培元固本的功效,医家用于治疗虚损疾病由来已久,《丹溪心法》记载: “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 腹部有任脉所过,主血,为“阴脉之海”,气海、关元是任脉要穴,主虚症可治羸瘦为患。以燃烧之艾草施灸强壮之穴可以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达到扶阴助阳目的。脏腑阴阳得调,神得充,筋得柔,则周身疲劳之症随之消。诚如《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说:“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
随着对 CRF 研究的深入,中药开始加入到 CRF 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报道参芪扶正注射液及康莱特注射液等中成药注射液,治疗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CRF,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疲劳状况[11-12]。本研究表明,两组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艾灸+中药组与艾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艾灸组与艾灸+中药组KPS评分均升高,两组KPS评分差值比较,艾灸+中药组明显优于艾灸组(P<0.05)。两组治疗阳虚证候疗效比较,艾灸加中药组症状改善率为86.7%,艾灸组为75.0%,明显优于艾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中药温阳升白颗粒联合艾灸治疗癌性疲乏,可以改善癌性疲乏的发生率,较单纯的物理治疗疗效更高,内外兼治,有利于减轻脾肾阳虚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减轻疲乏症状,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