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径依赖理论视域中的乡村振兴战略运行机理

2020-04-27吴倩

现代交际 2020年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布局、总规划和总要求而提出的,而乡村振兴实践则是一种结合我国乡村实际,运用路径依赖的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把乡村振兴战略付诸乡村振兴的行动。在诺斯路径依赖理论视域中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依赖”运行机理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展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 路径依赖理论 运行机理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45-02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但关于乡村建设的相关体制机制已经存在并实践了七十多年。本文试图用诺思的路径依赖理论,在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中来考察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察悟其发展走向。

一、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概念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North D)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文中考察了西方近代经济史,梳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历程的规律以后,提出在某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社会运行规律存在着“路径依赖”[1](path dependence)现象,国家所制定的某一政策制度,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政策制度)产生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而这种“路径依赖”有着天然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社会发展选择,并且“天然”使得该机制依据其初始条件沿着某一特定的路径承袭下去。

“路径依赖”沿着既定的路径,会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即正负两种反馈机制:一方面,该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同社会发展前进方向有一致性,这就使得其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各项体制机制迅速优化,推动该国持续稳定发展,体现正反馈状态;也可能沿着原来的错误路径继续下滑,或者是在前进途中遇到瓶颈,原来的路径已不适应接下来的发展状况,甚至在极端危险下无可逆转,从而导致该路径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这就是负反馈状态。一旦进入锁定状态,社会发展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这时候往往需要借助社会外部效应,譬如引入外生变量,增加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又或者依靠政权的更迭,才有可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转危为安。因此,根据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程来梳理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所反映的路径依赖理论运行机理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更平稳实施。

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路径依赖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经过70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路径依赖,党和政府针对乡村发展制定的政策及方向将会在今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路径依赖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形成锁定、退出闭锁三个过程。

我国的农村发展最早是以梁漱溟、晏阳初为领导的乡村建设派和乡村改革派在基层直接进行的典型改良运动[2],但这种直接性的乡村建设运动并未触动根本的农村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科学指出了农村的问题根本在于土地,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可否认,这些制度在刚刚形成的时候对我国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发展走向和趋势暴露出潜藏的危机。

诺思(1997)指明了路径依赖就是制度框架使各种选择定型化(shape)并约束可能被锁入人为的制度路径的事实,即是指正反馈机制的运行使系统出现某种状态或结果,进入“形成锁定”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正反馈机制是乡村发展形成路径依赖的关键因素。自安徽凤阳小岗村、华西村、南街村等改革开放“标志性成果”,使得农村建设路径依赖的启动机制和形成状态逐步建立。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不再适应“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奔向城市,农村居住人口大幅减少,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宣告了中国农村发展路径已经陷入“锁定状态”。至此,诺思的路径依赖理论预见性地阐明了制度变迁受经济这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三、退出“闭锁”,展望未来

诺思指出,个体改善经济绩效的能力受到社会累积的知识存量(文化)的影响;积累起来的知识存量(经验主义)又被置入我们的学习中,并成为路径依赖。[3]同样,乡村振兴战略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福利性政策,国家的顶层设计为乡村退出闭锁作出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制度要变迁,就必然受到累积的政治过程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中,制度正是由国家上层精英制定,并且为规则制定者谋取利益。根本不同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基本矛盾已悄然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已经不同,渐进式改革道路充满未知与复杂,只有引入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客观研究,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引领,政府实干施政

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作出了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依据各省市实际情况,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开展落实工作,在乡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东部沿海农村发展基础良好的地区,整合乡村资源,落实“两山”理论,为建设更美丽乡村而继续奋斗。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更加重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及时改善,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建档立卡等基本公共服务成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改变,政府进行机构改革与重组,转变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提高乡镇等基层的执政治理水平,增强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构建“政府-市场”引导向“市场—政府”引导转变的体制机制。

2.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党和政府进一步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搞活农村市场经济,就是要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的潜力,建立并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點的制度性供给,提升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市场格局。财政保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流向乡村;金融资金链环环相扣;要素和市场通过改革创新激活乡村自我发展。

3.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先进科学技术

工业革命4.0时代,乡村振兴要在新时代取得决定性胜利又必须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5G、AI智能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来实现,将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环环相扣,减少中间不可控因素,实现价值功能最大化。因地制宜,组建农企合作现代企业制度,发行农业证券,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扶持高科技农业企业接受国内外、境内外上市融资,走线上线下协调结合、农业经营创新模式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该战略的实施必将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ARTHUR W B.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9:116-131.

[2]LIEBOWITS S J,MARGOLIS S E.Path Dependence,Lock-in, and History[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5(11):205-226.

[3]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张正吉

[作者简介]吴倩,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