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控策略应用于英语语法学习的可行性
2020-04-27姜霞
摘要:在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突显。但由于语言间不同规则体系的影响,语言学习者在进行相关目的语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诸如语法掌握不精或对语言规则使用不当等情况。然而,已有研究表明,语言之间既存在相似性,亦存在差异性,因而学习者通过一定策略可以成功掌握一门语言。相关研究表明,学习策略培训对于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自我监控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一种,其有效性也不断得到验证。
关键词: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 自我监控策略 概念整合理论 目的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5349(2020)06-0177-0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元认知策略的研究愈加成熟,包括自我监控策略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对国内外有关自我监控策略的文献的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多是将自我监控策略同某一语言技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朱志敏,程素萍,2006;张晓勤,2008;王学锋,2016;Kaminsky,etal,1993;Asha K.Jitendra,etal,1997),也有将该策略与具体的语言学习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石运章,2014),也有验证自我监控策略有效性的研究(朱志敏,程素萍 2006;Kaminsky, et al 1993;Asha K.Jitendra, et al 1997;等),而将该策略同语法学习项目相结合的研究尚无。因而,笔者将根据概念整合理论探析自我监控策略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可行性。
一、概念界定
1.自我监控策略
自我监控策略是元认知策略的一个子策略,包括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两个部分。从自我监控层面看,该策略是基于一定的监控假说提出的。根据Krashen1981年提出的监控假说,他认为“学习者可以运用已学到的语言知识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监控”。但他也指出,要想实现对自己语言行为的监控,还需要两个前提,即学习者要重视语言的准确性,也要了解相关的语言规则,在满足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实现对语言行为的监控。由于监控概念的抽象性,在落实到指导具体监控行为时,则具化成可被学习者理解的学习行为指南,这就是自我监控策略。自我监控策略包含自我修订与自我纠错这两个子策略。
2.自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Holec于1981年提出。他认为,自主学习指的是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Holec,1981),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后来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其他学者提出了关于自主学习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如Little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批评性反思、作出决定、独立行动的能力”(Little,1991:28),并指出这一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和知识迁移方面。同时,Little还指出不论是合作学习还是独自学习,要想成为自主学习者就需要学习者具备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的能力。但不论自主学习的定义如何,它都强调学习者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自我监控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国内自2004年开始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来,开始有意识将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成果颇丰。有从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整体出发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倪清泉,2010;邵思源、赵蓉,2011;等);也有从元认知具体策略出发研究该具体策略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如自我监控策略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Kaminsky,etal,1993)。相关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之间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而互动关系的强弱受到诸多变量的影响。在验证这一关系的同时,自我监控策略作为元认知策略的一个部分,其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也有相关文献进行验证。如邵思源、赵蓉对20名成人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培训前后测的有关自主学习能力与元认知策略的相关性分析的图表数据显示,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152且P<.05,其相关性达到统计意义。其中,自我监控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r=.399,呈中度相关,且P<.01,说明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换句话说,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自我监控策略对自主学习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从理论上看,英语学习者进行语法自主学习时,自我监控策略能帮助学习者进行语法自主学习,但也须注意自主学习对学习者语法自主学习在能力、意识和观念上的阻碍作用。现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对自我监控策略对学习者语法自主学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提出,它是在Fauconnier 于1985年提出的“心智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Fauconnier认为,心智空间是“小的概念包”,为临时语言交际服务;但由于“心智空间”本身的局限性,即它难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因而又提出将两个心智空间进行整合的想法和概念,这就产生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至少涉及四个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概念整合理论,能够很好解释一些语言现象或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规则体系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等,比如汉语中的偏正结构与英语中的定语从句,以及“red”这个单词的不同用法,等等。
三、汉英语法规则异同
单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而句子则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单位,因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除了注重词汇积累外,还需要关注汉英两种语言其句子基本构成单位—单词—的词性及相关用法,这主要是由于语法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词法,二为句法。在句子表达中,单词用法失误也会造成词不达意或难以理解。同时,由于汉英语法规则的建立是基于其各自语法构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因而通过对这两种语言异同点的把握,以及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能帮助EFL学习者更好地习得目标语。
(一)汉英语法规则上的相似性
1.汉英词法相似性
词法指的是语法规则中对不同词性的词所规定的用法和功能的一套规则体系,换句话说,它是根据单词不同词性进行功能和用法的规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句子表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这些规则是语言学家们通过对以往收集的语料总结出来的。与此同时,通过对不同语言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语言之间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语言相似性的表现之一便是词性划分上的相似性。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词/单词的词性划分上是相对应的,用法也具一定相似性,比如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动词和形容词。
在漢英两种语言中,动词都是用于对某一动作行为的描述。从词法上说,汉语中的动词也有两种:一种接受事者,另一种则是不接受事而直接描述动作主体的行为或是对事件进行描述的。而英语中,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从英语动词词法上说,及物动词后面必须接动作对象,而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可接动作对象。而从汉英两种语言动词结构看,常见的是[Sub.+Vt+0]和[Sub.+Vi]。如:
他来了。
He has come.
小李在踢足球。
Mr.Li is playing football.
而就形容词来说,汉语中形容词的功能是修饰名词,说明被修饰成分的属性、特征等;而英语中的形容词功能也是用于对某一人或事物或地点场所等的一种属性或特征等方面的修饰,其修饰对象也是人、事物、地点场所等,并且该语言中对形容词词法的规定是将单个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成分时,形容词须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前,即放在名词之前。从两种语言中形容词用法的结构上来看,二者都是[Adj.+N],如汉语中“新鲜的水果”对应英语中“fresh fruits”。其中,“新鲜的”和“fresh”属于两种语言中表达相同意义的形容词,用于修饰表达两种相同事物的名词。
通过对两种语言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性划分、词法规则使用方面的确有相似性。
2.汉英句法相似性
句法相似性指的是语言表达顺序和成分组合上的相似性。汉英句法上的相似性常表现为句子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这使学习者对英语的习得成为可能。汉英句法构式上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句子基本结构上的,即遵从[Subj V Obj]、[Adj N]、[Subj V Obj1 Obj2]等的构式。如汉语在表达“我洗过手了”与英语的“I have washed my hands”;“小王送给小李一本书”与“Mr.Wang sent Mr.Li a book”等。
(二)汉英语法差异性
1.汉英词法差异性
词法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不同语言的词法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差异性。如前所述的有关动词和形容词的词法规则,虽然二者具有相似性,但是二者词法之间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
就动词来说,汉语中动词的用法较为灵活,可做动词用表示动作行为,也可充当主语或宾语,做名词用,且无词形变化标记;而英语中的动词用法与之相比有着明显差异。英语中的动词除了对动作对象有明确规定外,对动词在不同时态下的使用形式也有明确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标示事件或者行为发生的时间特性。不仅如此,对于相应词形变化的规则也有着不同的限制要求,如在表达一般现在时的时间概念时,用动词原形;在表达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或是事件时,用一般过去时;在表达某个已经发生的动作可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时用现在完成时或是过去完成时;等等。这些不同时态标记的使用能够很好向听话人或是读者传达动作发生的时间。而汉语中动词的时间观念是同空间整合的,通过对当下语境或是文字语境的理解,母语为汉语的人不需要明显的时间标记也能够理解事件或行为发生的时间概念,并且动词本身无需任何词形上的变化。
除了关于动词词法本身的差异外,汉英两种语言的词义和词性也会随着语言的演化而发生一些变化,使汉英语言中原表达相同概念的词变得词义或词性和用法上的不对等现象。比如,汉语中“百度”,原是指称一种搜索引擎的名词,后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使得“百度”一词也可做动词用,表示在百度搜索页面进行检索。英语中的“pedal”既可做名词,意为“脚踏板”,也可做动词用,意为“踩脚踏板”。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在表达相同事物概念的名词词性的扩展程度是不一致的。如“脚踏板”一词——汉语中的“脚踏板”,目前仅用于指称该类事物,做名词用,而英语中的“pedal”既可做名词用,也可做动词用。因此,在记忆相同词义的不同语言形式表达时,还需注意两种语言单词的词性标记都有哪些。
除了单词本身词性标记上的差异,在词性转用过程中单词本身转化上也存在一定差别。如汉语中用动词短语或短句进行名词化表达时,并不需要经过词形上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本身是一种无词形变化标记的语言,而英语则不同。将英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做名词用时,需要考虑到词形变化。如:
写作业使他很开心。
Writing his homework makes him happy.
上述两种语言表达中,“写作业”这一动词性短语做名词用。汉语中,“写作业”这个动作表达在形态上是“写”的原形,无任何变化,但英语中,其对应表达为“writing his homework”,“writing”的原形为“write”,为动词,这一原形不可直接做主语。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英语语言明确规定,一个句子不能同时用两个动词原词(除个别用法外);另一方面是由该动词短语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决定。因而,若将“write his homework”做主语时,需要发挥英语中“-ing”的作用,使得“write”经过变形后,即在“write”后加上“-ing”标记,便可做名词用。这种标记在汉语这一无词形变化标记语言中显得十分明显。
2.汉英句法差异性
尽管汉英句法存在相似性(郭晶晶,陈宝国,571-575),但是也存在差异性(耿立波,572-585)。一方面体现在部分句法结构上的差别,如表达定语成分的从句。在汉语中,所谓的定语从句其实叫做偏正结构,被修饰的部分位于修饰成分之后,其标志词通常为汉语中的“的”字,有时会省略被修饰的部分。而英语则相反,即起修饰作用的从句通常放在被修饰部分之后,并有先行词标记。如汉语“那边吃饭的是我爸”这个句子,被修饰的部分是“人”,即后面所指“我爸”;而英语中,在表达相同意思时,句子表达为“The one who is eating is my dad”,其中,被修饰的部分为“the one”,修饰成分“who is eating”位于被修饰成分“the one”之后,并且有明显的定语从句修饰标记“who”。
不仅如此,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及其背后文化的影响,在表达形式上,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则注重形合。在英语表达尤其是书面语的表达需要注意形式上的完整性;而汉语则不同,这是由于汉语注重简明达意,即使是短句也能够为听话者所理解。
四、自我监控策略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如前所述,要想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语法,需要学习者对汉英语法的异同点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训练。通过不断的策略训练,强化练习,提高英语语法运用的准确性与自动化水平。
(一)自我监控策略与词法自主学习
词法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表明,不同语言即使有相同的词来表达同一事物,这种同一性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词汇时,能够很好记忆单词词义。但同时,不同语言单词词性划分上的差异性以及单词词性的多样性,会使不同语言在词汇表达上难以找到词性与词义完全对应的单词,即出现所谓的单词在词义、词性和用法上的不匹配现象。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若要对该类现象进行处理,需要学习者进行有意识的配对比较,找出词与词之间的差异性,并对这种差异性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归纳,监控掌握情况等,从而在进行语言输出时,能根据所归纳或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监控,指导语言输出。如前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分析比较,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词法时,要有意识地在脑海中对不同语言表达相同概念的词在词义、词性、用法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这种配对成功部分进行归类。
通过分析汉英部分词法不难看出,汉英词法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汉英词法间的相似性易于二语习得者进行母语词法的迁移;汉英词法间的差异性,多表现在英语动词词形变化规则的多面性上,即既有根据时态对动词作相应的变形,又有根据行为主体作动词主谓一致性的变化,等等,但所有这些通过自我监控策略,是可以实现成功掌握的。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会涉及四个空间,如前所述。就汉英词法规则的相同部分,二语习得者通过将汉语词法规则同英语中相应的词法规则进行配对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部分,则利于学习者进行目的语相关词法的习得;而两种语言相关词法规则不匹配的地方,需要语言学习者将其放在脑的所谓的融合平台中做归纳、总结和整理,从而帮助学习目的语。
(二)自我监控策略与句法自主学习
不同语言之间在句子结构上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共性部分多是一些基本句子结构上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能够帮助学习者进行目的语学习,掌握相关句子结构的构成规则。除了基本句子结构上的相似性,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性也是語言规则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前边所举的定语从句的例子。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性就决定了学习者在进行相关目的语语法学习时,不仅要学会这种差异性,还要在输出或作语法归纳时监控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更好地进行目的语输出。
如前所述,每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等,这些不同词性的词用法大同小异。而在组织句子过程中,除了关注词法,还需注意句法,即句子基本结构是否符合目的语规范,句子表达形式是否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如定语从句与虚拟语气。
在英语表达中,定语从句是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后,且有时会伴有明显的定语从句标记词(如that,或which),而汉语则不同,其被修饰的部分放在所谓的定语从句之后,即汉语中所说的一种偏正结构。学习者在学习定语从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得出定语从句指的是什么,语义上有何特征,紧接着将这两类句子进行归类,对部分难以解释的现象进行概念整合,归纳出最一般的语言结构规则和差异,这样,在输出过程中可结合所归纳的语法知识对输出部分进行监控,保证输出的正确性。
除了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性,还需要关注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性,即汉语中由于注重意合,有时会不自觉地省略一些主语或是名词作动词用,又或者是隐藏逻辑关系,而所隐藏的逻辑关系有时会因读者或听者的理解不同而不同,这和英语形成鲜明对比。英语注重形合及表意结构上的完整性。比如汉语中“他不干,我干”这句话,译成英语时有多种逻辑关系和语气:让步关系,转折关系,虚拟语气等。要想理解这些不同表达和句子的,读者或听者经常会先提取出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成分,再从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部分,将述词成分加以归类,组合成句子,但在组合句子过程中,听者、言者或读者会根据汉英两种句子在表达形式和表意上的差异,进行整合理解,梳理出汉语表达的逻辑关系,从而保证对目的语的输出。
五、结语
通过分析汉英两种语言语法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共性与个性。这也说明,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成功地掌握目的语语法是极有可能的。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自我监控策略,将汉语中的一些语法规则有意识地移用到英语语法的学习上,但同时也需注意,由于二者之间的差异性,需要二语学习者进行有意识监控,注意这些差异,在融合空间内对于不匹配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以指导输出,从而实现英语语法的习得与运用。
参考文献:
[1]陈爱平.英语自主学习中自我监控策略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3(24).
[2]陈玲芳.高中生自我监控能力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3]沈翠萍.微变化视阈下自我监控策略教学对英语学习者口头报告水平的影响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6,23(3).
[4]史珊珊.英语语言思维中自我监控能力的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李丽君,贺凯达.英语专业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调查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1,31(1).
[6]李璐.自我监控策略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7]李妮.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元认知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8]朱志敏,程素萍.在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训练中培养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
责任编辑:张正吉
[作者简介]姜霞,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