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结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在脑梗死康复中的应用
2020-04-27景红萍
景红萍 樊 灿 周 玉
南阳南石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出现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而产生的神经功能缺失,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脑梗死的发病一般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临床表现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说话不清、半身不遂等,严重者会出现昏迷不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数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50万~200万的脑卒中新发病例,约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脑梗死的发病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4]。及时治疗可使梗死的脑血管再次畅通,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再次恢复,因此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修复神经及损伤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重点。临床上对脑梗死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常用方案,但脑梗死患者多伴有认知、语言、肢体障碍等,仅使用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伴有的功能障碍,因此需要加以康复锻炼以改善肢体障碍等。
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5]。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由康复医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步行训练、站坐位训练、关节训练等,让患者逐渐由半辅助完成到自主完成,每天进行30 min左右,循序渐进让患者逐步康复。同时根据下肢功能的实际情况对下肢进行专门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运动量,使患者的下肢逐步恢复,从而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和中枢神经功能恢复,对脑梗死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丁苯酞作为新型抗脑缺血损伤药物,从而改善患者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情况,阻断脑损伤的发生,对脑功能起到保护作用[6]。丁苯酞以芹菜籽提取物为主要成分,可对血管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并对血液循环起到改善效果。丁苯酞的作用机制为缩小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改善脑能量代谢,减轻脑水肿程度,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7]。本文分析丁苯酞结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康复中效果,以期为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提高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2017-07-2019-06在南阳南石医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74例,男38例,女36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经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脑梗死;(2)均为初次发病,且在发病72 h内入院;(3)有正常沟通能力。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心肌梗死等脏器功能障碍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3)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4)依从性差,且对本研究训练无法完成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研究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8~77(57.82±12.54)岁。对照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40~77(58.62±11.56)岁。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稳定斑块、改善脑循环、抗凝、调整血糖、稳定血压、降低血脂等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起病48 h内由康复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指导:(1)楼梯训练或步行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2)站位平衡、耐力以及早期坐位训练;(3)翻身、抗痉挛体位摆放训练;(4)体位转移训练;(5)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功能的主、被动训练;(6)进行肌力改善训练。由患者半辅助或独立完成,30 min/次,1次/d,1周5~6次。同时给予下肢重复性训练,30 min/次,1次/d,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训练模式,同时对下肢平衡用力进行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指令,患者最大心率的50%~80%为其运动强度,可间歇训练,15 min/次,分2次完成,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训练的运动量进行调整。治疗时间为4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国药准字:H20050298)治疗,100 mL/次,2次/d,服用间隔时间6 h。治疗时间为2周。
1.3观察指标(1)比较2组疗效,疗效评判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恢复正常,且增加2级及以上肌力,为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改善,且增加1级肌力,为有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且肌力没有发生变化,为无效;临床症状加重,为恶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有效)/总例数×100%。(2)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于治疗前1 d(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离心后保存血清待测(-70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DA、SOD、BDNF、NSE水平,试剂盒源自上海邦景实业有限公司。(3)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BI)分别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NIHSS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FMA评分越高提示肢体功能越好,BI分数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NIHSS、FMA、BI评分。
2 结果
2.1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86%(P<0.05)。见表1。
2.2组治疗前后MDA、SOD、BDNF、NSE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MDA、SOD、BDNF、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DA、NSE均降低(P<0.05),SOD、BDNF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疗效比较 [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two groups [n(%)]
表2 2组治疗前后MDA、SOD、BDNF、NSE水平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MDA,SOD,BDNF,and NSE levels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组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NIHSS、FMA、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FMA、BI评分升高(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神经细胞代谢过程较为旺盛,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时,脑部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脑组织和神经,导致机体多系统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意识丧失,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8-9]。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的机体多系统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发生重度残疾,使其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对其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10-11]。研究表明,MRI的病灶-对侧中量化的各项异性指数(FA)、容积比各项异性(VRA)对脑梗死的预后具有判断价值[12-13]。本文从治疗疗效、氧化应激反应、神经功能、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对脑梗死的康复作评估,分析丁苯酞结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的应用效果。
早期脑梗死患者受损神经仍然有代偿能力,因此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且越早进行康复治疗,改善效果越明显[14-15]。由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指导,逐渐由被动训练变为半辅助、独立完成训练,再通过下肢重复性训练刺激恢复大脑皮质功能,促进恢复中枢神经功能。丁苯酞可有效抑制脑损伤,改善脑部代谢及微循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改善脑部供血不足,促进修复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功能[16]。同时,丁苯酞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17-18]。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丁苯酞结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分析原因,可能与早期使用丁苯酞可促进建立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改善脑血管的微循环、避免脑组织发生损伤等有关。
脑梗死病灶内会大量生成氧自由基,使细胞结构内发生过氧化反应。MDA是细胞器生物膜和细胞膜中的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的产物,其含量可间接反映氧自由基的生成量,SOD是机体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在氧自由基增多时被大量消耗[19-20]。NSE主要存在于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在脑组织发生损伤时易从坏死或缺血细胞中释放,导致NSE浓度升高,因此被认为是脑损伤及损伤程度的评估指标[21]。BDNF属于神经营养家族,可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存活,以及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研究表明,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BDNF水平升高,对受损神经元具有一定的自救修复作用[22]。本研究中,2组治疗后MDA、NSE均降低,SOD、BDNF均升高,研究组MDA、NSE显著低于对照组,SOD、BDNF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丁苯酞结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抑制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损伤。
本文表明,丁苯酞结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应用治疗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运动能力,与有关研究结果相吻合[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