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的亲情诗研究

2020-04-26麦秋琪

现代交际 2020年5期
关键词:用典白居易比喻

麦秋琪

摘要:白居易既是一位兼济天下的诗人,也是一位舐犊情深的慈父。白居易的仕途一波三折,经历多次家庭变故,但他始终深爱自己的子女,并对他们呵护备至。白居易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情感真挚,且多用比喻和典故,在众多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中占有重要一席。从白居易的子女(金銮子、阿罗、阿崔)题材亲情诗入手,探究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并研究诗人内心的情感及心路变化,从而进一步观照白居易复杂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白居易 子女 亲情诗 比喻 用典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090-02

从写诗的对象进行划分,亲情诗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写长辈的诗,写平辈的诗,写晚辈的诗。而在晚辈亲情诗当中,写亲生子女的诗占有重要的一席。白居易有不少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这些诗感情真挚,是他众多诗歌体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一、白居易及其子女

白居易一生有过多个子女,但大女儿金銮子和小儿子阿崔都在三岁时不幸夭折,只有阿罗健康地长大成人。

大女儿金銮子生于元和四年,死于元和六年[1]。金銮子一周岁时,白居易欣然写下《金銮子晬日》。白居易对金銮子呵护有加,女儿一岁时,他便开始担忧她日后的婚嫁问题。初为人父的白居易,甘心为了女儿“累身外”并将自己的“归山计”推迟十五年,这是白居易慈父形象的体现。然而“若无夭折患”的祈望终究破灭了。元和六年,金銮子因病去世,她的死让白居易格外悲伤,他写下几首催人泪下的诗,如《病中哭金銮子》《念金銮子二首》等。

经历了丧女之痛后的第6年,妻子杨氏生了第二个女儿阿罗。再次喜得女儿的白居易对阿罗百般宠爱,《吾雏》一诗反映了他殷切的怜爱之情。“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2]1七岁的阿罗已经很聪明了,她会模仿母亲对镜画眉,学父亲吟咏诗歌,举手投足间可爱动人,憨态可掬。

白居易58岁时喜得一子,并给孩子取名为阿崔。在《阿崔》中可以感受到白居易老来得子的欢喜。阿崔三岁时不幸夭折,白居易为此悲痛万分,写下《哭崔儿》《初丧崔儿报微之晦叔》等诗。

二、主要内容

白居易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主要可以分为乐与悲两种情感,分别是抚养之乐和悼亡之悲,乐与悲的二重书写共同构成了白居易诗歌的多样性与情感的复杂性[3]。

1.抚养之乐——“始知骨肉爱”

白居易退下官场回归家庭,他与子女的相处中有许多趣事。如在《弄龟罗》一诗中,白居易对生活细微小事進行描写——咿呀学语的阿罗围绕在膝前,朝夕跟着诗人,在他面前跑来跑去。即便此时的白居易已经衰老,但他仍豁达道:“举世同此累,吾安能去之。”[2]2可见,白居易十分享受这种天伦之乐。又如《新秋》中:“唯弄扶床女,时时强展眉。”[2]3阿罗是年老多病的诗人的慰藉与开心果。《赠内子》中“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2]4诗人选取了一个细微的生活镜头:妻子在灯下缝补旧衣,女儿在床头无忧无虑地玩耍,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拮据,但却充满了温情。由此可以看出,儿女给白居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愉的亲情体悟。白居易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享受着相随相伴的快乐,并以情入诗。

2.悼亡之悲——“乃是忧悲聚”

金銮子和阿崔的夭折给白居易带来了沉重打击,他写下许多悼亡诗追思死去的儿女,如《病中哭金銮子》中,白居易在灯前痛哭失声,想起往日与金銮子相处的点滴生活情境,他愈发悲痛难忍。一句“莫言三里地,此别是终天”[2]5饱含血泪。

白居易老来得子,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却偏偏造化弄人。大和五年,阿崔夭折,白居易再次痛楚万分,他写下:“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2]6白居易常担心,自己来不及见证阿崔长大成人,却没料到阿崔会比自己先离世。诗人的肝肠寸断不是为因刀剑,泪眼昏花也不是因为吹进了尘土,而是起源于白头人送黑头人的伤痛。

“始知骨肉爱,乃是忧悲聚。”[2]7白居易既享受着抚养子女的快乐,但在无法抗衡的现实面前,他又不得不承受变故所带来的忧伤悲痛。在乐与悲的交替中,白居易时而欣喜,时而悲痛,这是他情感复杂性的体现。

三、艺术特征

白居易的诗歌平白浅显,这一特点在他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中也有所体现。除此之外,他的诗歌还有“巧用比喻”和“多用典故”两大特征。

1.巧用比喻

白居易在以子女为题材的诗中,偏爱于将子女比作珍珠和雏鸟。如《阿崔》和《哭崔儿》中,诗人都将儿子阿崔比作“掌珠”,可见白居易视阿崔如珍宝。当失去这颗掌上明珠后,白居易感觉如同“龙眠失珠”,失去了最珍爱的心头肉,悲痛欲绝。

如《官舍》和《吾雏》中,诗人都将阿罗比作雏鸟,体现了他对女儿的喜爱与呵护。《重伤小女子》中,“伤心自叹鸠巢拙,长堕春雏养不成。”[2]8用成年鸟哺乳雏鸟却不幸使雏鸟坠落夭折作比喻,表达了诗人失去女儿金銮子的自责与痛苦。

总的来看,白居易偏爱于用珍珠及雏鸟两种典型意象作比喻,表达诗人对子女的珍视与关怀。在贴切生动的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舐犊情深的慈父形象。

2.多用典故

在白居易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当中,他选取的典故种类虽然不多,但都浅显易懂,且多集中在“伯道无子”“文姬”等熟典上。“邓攸”是白居易使用较多的一个典故。据《晋书·邓攸传》记载,邓攸,字伯道,他与妻子逃亡时弃子存侄,但逃亡过后,妻子却未再怀孕,因此邓攸没有子嗣。白居易借用邓攸的典故表达无子的凄清,如:“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2]9白居易借用这个典故忆述得子前的心情;又比如《哭崔儿》中的“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2]10。白居易以“重作邓攸”自喻,表达了自己老年得子又丧子的悲伤。

“文姬”的典故也常出现。蔡文姬博学有才辩,而且精于音律。如:“各有文姬才稚齿,俱无通子继馀尘。”[2]11借用此典,寄托了诗人对女儿的厚望与殷切期盼。又如“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2]12从白居易引用蔡文姬的典故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地位是有一定的尊重与认可的,这与唐代开放的思想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有一定的关系[4]。

白居易既自比邓攸,抒发无子的无奈凄苦,又借用蔡文姬的典故,洒脱地表达有女儿的知足。从这两种情感中,可以看出诗人在传统世俗与开放思想间的徘徊与斗争。

四、结语

子女题材的亲情诗是白居易亲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体现了白居易的思想和性情,展现了白居易为人父的一面。白居易是一位有舐犊之情的父亲,他对儿女呵护有加,他的爱真挚而又深沉。白居易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感情充沛,抚养之乐和悼亡与无子之悲溢于言表,感人至深。同时,这些诗还具有独到的写作风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比喻与用典运用得贴切自然。此外,白居易还将他独特的人生生死体悟寄予在诗歌当中。这都使得他以子女为题材的亲情诗独具特色,并影响着后世诗人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朱金城.白居易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左超慧.论白居易诗歌中的亲情[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李璐琳.白居易诗歌典故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用典白居易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夜雪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