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宁会师楼遗址的当代意义

2020-04-24尚亚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4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历史文化

摘 要:会师楼是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里的一个景点,古往今来它是会宁县域内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转折点上的红色历史遗址。今日的“会师门”就是曾经的“西津门”,会师楼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举世闻名的伟大长征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愛党爱国思想的基地。

关键词:当代意义;历史文化;会师楼遗址

会师楼是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里的一个景点,古往今来它是会宁县域内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转折点上的红色历史遗址。今日的“会师门”就是曾经的“西津门”,会师楼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举世闻名的伟大长征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爱党爱国思想的基地。会师楼千百年来记录了会宁人民的勤劳智慧,从会师楼城墙上迎风飘扬的一面一面红旗我们不难看出这里是纪念革命领袖、英雄将士英勇奋斗的圣地。本文就是说说会宁会师楼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具有的当代意义。

1 会宁“西津门”

会宁“西津门”是一座历史文化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根据历史记载,西津门是600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六年(1373)建造的,比起明代永乐十八年建造的北京天安门都早了47年。今日的西津门是具有令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崇拜、瞻仰和纪念的革命遗址,具有精神和思想价值。

阅读大量有关会宁的历史资料得知,会宁的“会师楼”就是会宁“西津门”的城楼,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以后,把“西津门”更名为“会师门”,城楼也就顺其自然地叫作“会师楼”了。会宁的“西津门”经历了历史的烟雨和时代的战火,这就是为什么把“西津门”叫作“会师门”的历史原因。

这座建筑于明代的城楼经历了1986年和2006年两次比较大的维修,依原貌维修没有改变古建筑式样,只是用青砖砌面、白水泥勾缝,目前依然显得雄伟庄重。会师门的门洞深6.4米,口阔4米,拱高5米,门顶墙楼正面赫然写着“会师门”三个鎏金大字。会师楼为重檐歇山顶二层,二层楼为木楼,龙脊兽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南北两头各有一段城墙,南墙长30米,北墙长45.8米,城墙基宽6.4米,高8米,顶宽3米,还有女儿墙高1.3米,基本上是一座“对称几何图形”建筑。

会宁的“西津门”从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任,到会宁的“会师门”肩负着红色革命的荣耀,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

2 会宁的“会师楼”

会师楼是一座红色革命的丰碑,肩负着红色革命的荣耀。会师楼与会师园正北位置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和正西位置的红军会宁会师纪念馆遥相辉应。

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直属骑兵团组成的特别支队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的率领下打进了西津门,攻开了会宁城,打响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第一枪;

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

10月1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召开庆祝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联欢大会;

10月15日,红二方面军到达会宁地区,17日在会宁青江驿与四方面军会合,18日到达会宁老君坡时红一方面军携带物资前往慰问两个方面军会合并与当晚举行联欢晚会。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实现了全面会师。

八十多年前,红军将士打开城门,红军领导人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聂荣臻、陈赓、杨勇、杨得志等登上城楼,当时还被称为“西津门”的城楼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全国解放以后,195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西津门”更名为红军“会师门”,命名城楼为“会师楼”,196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西津门”为“会师门”,城门楼为“会师楼”,并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将以会师楼为主体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宣部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3 会宁和会师楼遗址的历史文化

“西津门”与“会师楼”说来说去是同一处建筑,只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名称而已。从前,西津门就是单纯的古老建筑遗址,代表了会宁的古代文化。而对于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里的会师楼,我们需要对其历史文化和革命历史有一个综合性的认识,历史和文化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而历史文化的重合就会绽放灿烂的思想光辉,也同样蕴藏丰富的思想内涵。了解会宁和会师楼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对于提升爱党爱国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会宁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历史悠久的县份。会宁的“古老文明”可由会宁县头寨子镇牛门洞村的、具有5000多年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牛门洞遗址证实。而会宁的“历史悠久”的事实也是有据可查的,在会宁有一条由祖河和厉河汇聚在一起的祖厉河,故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在此设祖厉县(也有过县址或者州址的多次变迁),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是研究会宁发展历史的宝贵财富。

会宁是一个热爱祖国、敢于奉献的县份。会宁是红军长征时期,三大主力全境经过、战斗时间最长的县份,在会宁会师的前后(从1935年10月毛泽东等领导人带领红一方面军达到会宁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宁会师),近7万名红军将士的足迹踏遍了会宁的山山水水,那时只有6万人口的会宁人民,以真诚的态度支持了红军将士的战斗和生活。会师期间和会师以后,有4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征集带走的粮食近250万斤,支援生猪、羊2889头(只),布匹衣物6380件(匹)。为了支援红军西渡黄河解决造船材料,会宁人民拆除了仅有的木房、门窗、老人的棺木等。会宁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和收留红军伤病员数百名,后来大部分找到了部队,小部分留在当地与会宁人民一起平安幸福地生活。

会宁是一个传承精神、肩负使命的县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奋斗和牺牲换来的,“红色会宁”“会师圣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中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示范基地”“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这些已然成为会宁的名片。

走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大门口,抬头看到红色的门顶上写着“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师,中国安宁”两行“毛体”大字,这是先一步到达陕西延安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确定在会宁以后题写的。“会宁”这个吉祥如意的名字深入革命领导人的心中,注入会师和红色的历史史册,肩负着红色革命的荣耀。

1936年10月20日离开会宁时,朱德总司令握着会宁县苏维埃政府的同志和群众代表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会宁人民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对红军的支持,谢谢你们!红军已把火种播在了这里,你们要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烧毁旧世界,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天地。”2007年2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同志专程来到会宁,瞻仰了红军会师旧址,嘱托我们:“会宁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一定要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把革命圣地会宁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马可房.会宁文物(会宁历史文化丛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5.

[2]杜永胜,常琦彪.图说三军大会师[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3]李保荣.会宁人民真情支援红军[N].甘肃日报,2016-07-06(014).

[4]红军会宁会师志编纂委员会.红军会宁会师志[M].白银:红军会宁会师志编纂委员会,2016.

[5]红军会宁会师志编撰委员会.红军会宁会师志[M].白银:红军会宁会师志编撰委员会,2016:87.

[6]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讲解词[Z].内部资料.

[7]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志编纂委员会.红军长征会宁会师志[OL](2018-06-08)[2019-09-25].http://www.huining.gov.cn/html/mlhn/hnfz/zjyl/201711/20313.html

[8]李高峰.红色纪事[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尚亚琦(1989—),女,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女子讲解队讲解员,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