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最长石板桥济渡桥探微

2020-04-24高文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4期
关键词:江南公益

摘 要:上海为江南地区,历史上水网遍布,通江达海。然一些地方“咫尺彼岸,徒步难达”,因水流密布,行人时而也望水兴叹。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层面需求提高,人们想方设法架设桥梁。其中,古石桥集建筑实用性、科学性与艺术人文性于一体,体现设计师与工匠才智,古桥本身附带的人文与江南地方民俗风情也值得人们解读。文章就上海金山区漕泾镇济渡桥为案例,作探微研究。

关键词:江南;金山漕泾;上海最长石板桥;公益;人文艺术

1 济渡桥建造缘起

古代的石桥大致分石板(梁)桥和石拱桥两种。据上海市公布的文物点古桥类比对,金山区漕泾镇金光村的济渡桥是上海市域内跨度最大的石板桥,也是仅存的七孔石桥。

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翠木成林,渔舟轻荡,济渡桥一带的村野景观幽美,河网密布,历史上拥“鱼米之利”,为南北干道。但古时苦于出行不便,济渡桥所在的河流无桥,只有渡口。

“横塘,塘广十余丈,其地为南北要道,向设一舟以渡。”[1]横塘,今称“南横塘”。当时的南横塘河约有四五十米,是漕泾沿海通往北部阮巷、亭林、奉贤庄行、南桥等地的一条主干道,虽较重要,但因限于河面宽度与水深、水流等自然原因,只能以一渡船摆渡,连接河南河北的交通。桥亦称“刘家渡桥”[2],故南横塘亦俗称“刘家渡河”。

“渡旁岸峻,行者危之。”道光辛丑年(1841),当地热心公益慈善的乡贤在这先是建起了石级,还增加了一只渡船,行人“操舟而渡”。“杨炳章筑石级,又以舟寡,增渡舟一。其子达圭继之,达圭亡而石级坏。”[3]后来,炳章之子杨达圭接过父亲的“任务”,继续维护石级与渡船。这对父子逝世后,石级慢慢地毁坏了。

石级损毁,渡船靠岸甚难,加剧行人特别是妇孺的危险性。目睹此种情况后,当地人周思达、徐治沧等一干贤士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为了方便此干道通行,“议建石梁”,决定在此处建一座石桥。但这些倡议出资建桥的人其实“产不及中人”,而“一旦兴大功,至斥产以应”。周、徐等人的财产可能没有达到中等家庭的财富,但他们有了这方面规划设想后,就付诸行动,并都把钱投入到建桥的事情上来。“经始于乙亥五月,落成于丁丑四月”。桥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五月,落成于光绪三年(1877)四月,一座建筑工艺非凡的石桥在宽大的河面上终于建成了。

2 济渡桥桥联解读

唐宋时期,济渡桥一带处在通海大湖柘湖北岸一线,后政府为了控制水流,在柘湖北岸曾建堰、闸等水利设置。南宋年间,滨杭州湾海的漕泾地区以盐业为重要产业,盐业运输、商贸往来依赖水道,所以疏浚运盐河流让其入河出海至关重要。“绍兴四年(1134),盐官丞王珏凿华亭濒海支河200余里。”[4]此后,漕泾地区有盐、渔、农、商等产业并行。

清代光绪年间建桥后,在济渡桥两旁的桥柱两侧刻有四副对联。东边二副:

天目西来,远溯分流经几曲。(东北外桥联)

吴淞东去,遐瞻估客集千帆。(东北内桥联)

天目,即浙江天目山,为上海地区河流源头;吴淞,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地方;估客,即商贩。此河源流从天目山一路西来,一路逶迤不知道分叉成多少河流;横塘河随着吴淞向东流淌,这一路上多少张帆而行的商贩啊。此联道出济渡桥下南横塘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也让人了解此地水运的繁忙景象。

联步登云,我辈谁为题柱客。(东南内桥联)

成功指日,此间大有济川材。(东南外桥联)

除了交代南横塘的源流、地理与水上运输外,桥梁上对于地方有所祈福与期盼。随着桥梁建成,我们这个地方将出金榜题名之人;成功指日可待,漕泾地方乡间必定会有大量的人才。

西边二副:

拾级道坦荡,虹影横波。(西南外桥联)

趁墟便往来,鱼盐登市。(西南内桥联)

此联大意:抬脚向前桥儿宽阔,桥像彩虹投影在河上;趁着乡间集市来往这里,卖鱼卖盐的在这里很是热闹。

济渡桥下南横塘或曾为东部的漕泾市镇西去南北干河龙泉港(古称盐铁塘)的主河流,船只船队、商贸商贩往来频繁。

源溱洧余风,墟声徒下。(西北内桥联)

仿约绮旧制,实惠常留。(西北外桥联)

这些对联抒怀寄情,昭示后人,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

3 《济渡桥记》碑文解读

现藏于金山区博物馆的《济渡桥记》碑,建桥后应立于济渡桥旁,后移漕泾凤仙道观、漕泾乡政府老食堂等地。碑文记载了济渡桥的建造缘由和过程,除赞扬杨炳章、杨达圭父子及周思达、徐治沧、杨秉铖、陆增瑞等人为民建桥造福之功德外,也提到了漕泾地区的“贤德尚礼”之风,颇具历史考证价值。

兴建济渡桥在当时是一件盛事,在地方上引起了一定的轰动。离漕泾不远的南塘(今称马棚,属金山区山阳中兴村)的贤绅张观吉出面,邀本土名士章耒为济渡桥作记。章耒(1832—?),字次柯,江苏松江府娄县人。章氏一族可追溯至明代进士章宪文。章耒生于道光年间,为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生,后为候选教谕,有时名。他师从大儒刘熙载,又为桐城派作家,沉浸于义理之学,在传统学术上造诣精深。其编撰作品有《端文学略》《张泽志稿》《张泽诗征》及《续编》《淞文传》《柏乡学略》《云间诗钞第一集》等。

章耒受邀后,在《济渡桥记》碑文中说:“耒闻漕泾多伟人,张悦、张蓥以政事著,包节、包孝以气节著,曹家驹有功海塘,沈湖有隐德,虽其地滨海硗狭,俗劲悍,而乡先生流风余韵犹有存者。”[5]漕泾地区虽靠海,滨海民众多彪悍之气,但出过有政绩的高官如张悦、张蓥,出过有气节的官员如包节、包孝,对地方有贡献的乡贤曹家驹,还有低调的慈善人士沈湖等。这些人都是今天漕泾能兴建起济渡桥的人文渊源和德贤积淀。

“今周、徐诸子隐于市,独能力其善于一乡,其志趣洵足嘉矣。”章耒深知,向善崇德之风是一个地方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所以他对济众桥的兴建还想到了很多,有更高的期望。“呜呼,桥之济人犹小惠也,倘诸子各竭其力,复能积谷以备凶年,建义塾以训乡党子弟,其惠岂一桥比哉!”[6]建桥只是一个开端,如果乡绅们能一起竭尽全力,储藏稻谷为饥荒之年做准备,建造免费学校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你们的贡献比建济渡桥更大。“《书》曰:吉人为善,惟曰不足。耒于诸子有厚望焉。”“吉人为善,惟曰不足”,语出《尚书·泰誓中》:“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好人整天做好事还感到做不够。章耒最后希望在漕泾这样的善事应该越来越多。

作为一方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章耒自己還经常参与社会事务,向政府积极建言献策。光绪元年(1875),他为清查育婴堂事,作《八议》呈当局,对社会公益极为关注。所以到了光绪四年(1878),章耒又与漕泾人徐治沧等发起倡议,在漕泾设置同善堂:“捐置田60亩,为施行善举而设,协助安殓鳏寡老人,帮助领养孤儿弃婴。”[7]章耒在漕泾的行善之事,身体力行地印证了他在济渡桥碑文中期待、呼吁的“吉人为善,惟曰不足”。无疑,这再次为漕泾地区的德贤尚礼之风做出了榜样。

目前的济渡桥黄砂石质,位于漕泾镇金光村,距漕泾镇市西北约2千米。桥长43.6米,桥面宽2.19米,为六墩七跨两堍平板石桥,故被人称“七星桥”“七堍头石桥”等。桥西南堍又有一青石碑。1992年4月,济渡桥被公布列为金山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对桥进行了保护性修缮。2006年3月,济渡桥被公布列为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光阴荏苒,如今济渡桥已走过140余个春秋,依然执着而牢固地横跨在南横塘河两岸。济渡桥下水阔流长,烟波浩渺,两岸绿树翠绿,浓荫参差,时有摄客游者闻声而来,赏鉴品味其独特风姿。

参考文献

[1][3][5][6]章耒.济渡桥记[Z].清光绪四年(1878).

[2]胡秀龙.漕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5,294.

[4]朱炎初.金山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

[7]胡秀龙.漕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95.

【作者简介】高文斌,就职于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

猜你喜欢

江南公益
最美江南
公益
公益
公益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公益
环保公益海报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