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系统下的艺术创作模式研究

2020-04-23杨秋阳

卷宗 2020年6期

摘 要:“心印:日常生活的小土地”Boris Nieslony现场艺术研究成果文献展,以一种新颖独特的视角呈了艺术家E.P.1.Zentrum(科隆)与 Kunstlerforum(波恩)在现场艺术与民族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延续至今并发展成为他们彼此共同合作的项目。“合成艺术”这一概念由Boris Nieslony和Gerhard Dirmoser提出,旨在通过3000多张摄影图像来展示人们的日常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动机。展览的核心概念是七个连串的动词:躺、坐、站、走、跳、飞行、降落。本次展览旨在将这七个基础的且有逻辑联系的体势动词放入它们对应的空间语境,以便观众更好的参与理解。

关键词:波里斯·涅斯洛尼;现场艺术;研究系统;创作模式

2018年初,笔者通过周斌老师和熊宇老师与远在德国的Boris Nieslony波里斯·涅斯洛尼开始了展览前期的沟通与交流。Boris Nieslony 波里斯·涅斯洛尼,1945年出生于德国格里马(Grimma),现工作、生活于德国。是国际著名行为艺术家,现场艺术活动及事件的策展人、研究者。他1966年首次进行行为艺术创作,1977年和1978年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创办了Hamburg Kunstlerhaus和Kleinen Ausstellungsraum,这两个项目都是致力于空间装置的呈现与现场艺术的展示,并成为德国唯一不断举办展览和演出的场所。1981年,开创大量现场艺术场景,如:“Das Konzil”。1985年 联合其他三位不同国度的艺术家(Zygmunt Piotrowski,Tomas Ruller,JrgenFritz)在波兹南(波兰)创办了一个名为“MARKET”的现场艺术项目;1986年 他们展开第一次欧洲现场艺术创作之旅,并命名为“Black Market”。之后,在1990年至1991年间,该项目演变为现今著名的现场艺术组织——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1991年,在波里斯·涅斯洛尼召集下,科隆召开第一次关于行为艺术创作的研讨会,大约有40个艺术家研究者参加,为期30天,每天24小时轮流展开讨论,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个结果,而是将其转化为创作中的一部分。1995年时,Boris组织了“Permanent Performance Art”现场艺术会议,致力于探索现场艺术创作及研究理论与实践。时至今日,正由于波里斯·涅斯洛尼个人的独立艺术态度以及这三十多年对现场艺术创作研究的坚持,终于构建了大型“现场艺术创作网络”图谱。此次展览,通过3000多张摄影图像、视频的展示,来探讨人们的日常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动机,进而剖析波里斯·涅斯洛尼关于“现场艺术创作网络”图谱的艺术语言生成逻辑。

1 文献研究的呈现

展览,绝不是以此简单的作品的集中展示。“心印:日常生活的小土地”Boris Nieslony现场艺术研究成果文献展”主要分三个主展厅和一个附属展厅,展厅面积接近900㎡,主展厅——大厅中展示了3000多张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地区生活场景中的“动作”摄影图片,以七个动作分类:躺、坐、站、走、跳、飞、落展开;主展厅——左厅的两个小空间,通过投影的形式展示了波里斯·涅斯洛尼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行为现场创作;主展厅——右厅,通过巨型投影视频播放了波里斯·涅斯洛尼的日常工作方法和大型档案库场景;附属展厅——圆厅,既作为中心导向展厅用来播放笔者对波里斯·涅斯洛尼的采访视频,又作为波里斯·涅斯洛尼行为艺术作品图片展示。中心导向的圆厅连接着三个主要展厅,让整个空间的指向性、功能性和展示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2 图谱逻辑的解析

展览开幕后,波里斯·涅斯洛尼在研讨会议室展开对现场艺术研究方法的讲座,详细介绍了他的文献资料框架,密密实实网状般的布满整个屏幕,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秩序地、细致地编织成一个图谱。通过图谱上的线索将各要素连接起来,构建属于艺术家自我创作的模式。这些元素或者说逻辑点,并不只局限在艺术领域,波里斯·涅斯洛尼的多学科背景导致这一模式下的逻辑关系涉及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思想等领域。

当下,对于学习体验,学生是在学校这个体制中一步步成长、升华,进而达到社会为专业所设置的要求。所谓在某个领域的学习,波里斯·涅斯洛尼根据自身的个体经验告诉我们:直接进入人群,直接到这个环境中去交流、讨论和生活,你想了解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那就直接进入他们的圈子,直接接触,获取你想要的知识、逻辑、价值判断,这种方式才是真正的打开思维,才是扩展所有知识领域的最佳方案。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思维知识架构的文字上面,真正和人交流才是最好的学习。波里斯·涅斯洛尼说:“我不断的进行关于行为艺术的会议,因为这个领域非常宽阔,知识面也是扩张的,在这里你可以遇到感性的人、逻辑性超强的人和各种类型的人,受他们影响,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想要的东西。”正如邱志杰在《总体艺术论》中提到:通过建立自己的基层文本研究项目,相对集中地针对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展开观察和研究,也就是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关怀。[1]

可见,图谱逻辑语言的架构正是由这些一个一个分散的点构成,这些分散的点都冗杂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我们将这些关键的元素提取出来,再进行深化和理解,构建出自己的思维整理图。

3 创作模式的生成

今天,我们看一个展览,最先看到的一定是图像,近距离观看后,发现不仅有图像还有包含导向信息的文字甚至符号。就图像表面的信息来看,是可以被解释,甚至背后的信息也可以尝试去解释,但对于艺术家个体而言,背后语言生成的唯一性却不能轻易被图像所解释,也不能轻易被观众所理解。但是波里斯·涅斯洛尼将静态的摄影图片结合动态的视频很好的呈现这一创作过程下的图像生成模式。在创作中,波里斯·涅斯洛尼提到,不要去想中间的联系,将其视为花园中的植物,其实每一株植物都是独立地生长。每一个元素和主题,我都会单独地、仔细地去研究、去观看,但是我不会直接去找联系,而是单独的观察,然后當自身抽离出这个“花园”的时候,它已经是非常茂盛的园圃了,它们会自然的生长。方法,就是专注在一个点上,专注在不同的点上的时候,中间自己并不做联系,但是每个都专注在每个点上的时候,当最后抽身出来的时候,总的一切就已经十分丰富了[2]。

正如前文所述,视觉图像的呈现方式十分感性化,在这种感性化的语境下波里斯·涅斯洛尼又将其清晰的展现为:“躺、坐、站、走、跳、飞、落”,语言词汇表现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行动,而日常行为又链接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场景与情感。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语言文字去学习、观看、理解和分析事物,语言系统下的逻辑指引着人们走向理性。但波里斯·涅斯洛尼在此次展览中希望观众尝试用视觉系统来作为导向,培养和发现自身的视觉语言。因此展场除前言有文字说明外,整个展厅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文字。走进去会发现思维有点混乱,完全摸不着头脑,这也是因为今天我们过于依赖文字所导致的。展览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文字来说明,原本都是集中的图像展示、视频引导,我们再试图寻求文字来说明问题,来为我们解释图像的意义,我想这中间的过程就已经失去了图像的价值。

“心印:日常生活的小土地”Boris Nieslony现场艺术研究成果文献展,就是引导观众在视觉观看里发现和挖掘里面的东西,培养观众的视觉语言系统,使之能顺畅的表达和思考。我们发现在这里,图像就是语言,图像就是媒介,是打通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通道。

4 结语

“心印:日常生活的小土地”Boris Nieslony现场艺术研究成果文献展通过3000多张摄影图像来展示艺术家波里斯·涅斯洛尼对人们的日常行为的研究,集中展现了:躺、坐、站、走、跳、飞行、降落七种状态下人类的动作,随着人类动作或者行为的不断更新,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可以归结到其中。这并不表示波里斯·涅斯洛尼的研究不完整,恰恰是他带来的这种研究方法,打破了以往的展览模式,创作一个纯粹的图像世界,一定意义上有种“逼迫”观众打开视觉语言系统来“破译”图像背后的秘密。从图谱逻辑来看,艺术家波里斯·涅斯洛尼将对万物的兴趣、展示、研究按照哲学现象的搜索模式来展开,设置特定的语境,将其中的元素归纳整理后再来解读;从创作模式来看,波里斯·涅斯洛尼与众多艺术家一样,都有自己的创作方法和研究体系,波里斯·涅斯洛尼所擅长的是视觉系统语言的建构,那观众想要读懂他的作品或研究就必须在他的语境下进行。因此,对于艺术家来说,建构一套适合自己的创作和研究模式能为以后的艺术发展带来一定帮助;对于观众来说,读懂艺术作品不仅需要开拓自身的视野,同时还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邱志杰.总体艺术论[M].跨媒介艺术读本系列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第241页.

[2]陈望衡.艺术创作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0页.

作者简介

杨秋阳(1993-),男,汉族,安徽宿州市人,藝术学硕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方向)、西南地区在地性艺术、美术馆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