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部编版小学语文自读文教学策略

2020-04-23陈丽

卷宗 2020年6期

陈丽

摘 要: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围绕阅读这一核心,创新编排,格外重视学生的课堂阅读想课外阅读延伸,组建教读文、自读文、课外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过程中自读文的位置举足轻重。本文在分析施教过程中自读文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一个树立两个重视”的浅显想法,摸索中学着教学自读文,实现其价值。

关键词:教读文;自读文;独立阅读

随着大语文观的提出,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多以内容主题为标准组织单元,所选文章更多考虑的是其人文性,如《人有两宝》《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有趣味性,又能说明一定道理,但从语言内容来说浅白,缺乏足够的营养。部编教材替代所有版本语文教材登上教育舞台,采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这种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重语文教学规律,系统而有梯度的教学内容,更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

2017年秋季,国家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围绕阅读这一核心任务,进行创新的编排设计,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螺旋递进式的阅读知识,更好的适应了大语文的教与学。而最显著的创新编排便是教读文和自读文相结合的单元模式,有意识地改变课型的混淆这一情况。多年来教材中加星的课文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但这套教材有目的地提高了对自读文的认识,它是“联系课内和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

第一、多年来旧有的守旧观点,自读问等同于教读文。面对教材中的课文,教师总希望在课堂中拓展更多的给到学生,害怕担心自己的教学中遗漏知识点,对自读文的教学依然是细嚼慢咽,字字斟酌,句句品析,段段鉴赏。而所观教材中的自读文或篇幅较长,或名家名作,如此教之实属不易,带来的现实的问题就是课时捉襟见肘,所以陷入困惑中。

第二、文体意识不强,对自读文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教材使用之前,各级进行了多次系统的培训学习,但很多事情是“事非经过不知难”。部编教材编排意图由教读文到自读文再到课外阅读这样三位一体模式,从模式中不难看出自读文在整个阅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有人打比喻说它是一名外交官,让教读文知识能力得以内化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由于新鲜出炉的文本很难吃透抓稳,又或由于篇幅长内容挖掘过多而感觉无从下手等等原因,导致教学中不知引导,选择放任自读,学生浮光掠影地阅读,没有有效的阅读指导,教读文中的方法习惯没能强化训练,阅读体系中断于此,课外阅读也泛泛而读,导致阅读流于浅层,阅读匮乏。

第三、忽略单元训练点,知识点涉及过多,不能实现一单元一得的目标。如果把小学阶段部编教材看成一本大语文书,那每个年级便是一个个单元,这一个单元便是一课,这样一来,单元整体意识感就有了。部编教材一单元涉及一个阅读策略或能力训练点,就好比以前所说的“一课一得”。但在教课中教着教着就丢掉了侧重点,而是以情以理面面俱到,也缘于对新教材的未知带来的恐慌吧。

一线教师如何适应这样的新变化?如何借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试误中反思总结,再前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优化前进,发挥部编教材最大的功用。

首先树立单元整体意识,从单元的教读文开始,就已经进入到自读文的教学中了。如果说自读文是“一朝分娩”的话,那么教读文就如“十月怀胎”,需要在单元前面的教读文期间汲取足够的营养,教读文中所习得的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训练的阅读能力便是学习自读文最好的营养。只有这个阶段方法掌握牢固了,才会利于自读文的有效学习。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起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部编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美,有古人心中的寄情山水,有日本作家眼中的“四季之美”,有巴金爷爷印象中最美的“鸟的天堂”,在这几篇教学中要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景物变化之美。在单元教学前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明白这三篇文章的学习都是为了他们的更好自读《月迹》,让其明白自读文的重要性,知道一个单元是一个整体,不是独立的一篇篇课文。在具体施教中绘画促读,配乐感知,校园一角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学生在乐学中体会动与静的结合,是让景物活起来的激活剂,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景物的特点。

其次重视自读文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和问题的引领。自读文教师只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导,学生学。教学生怎么读懂一篇文章,给出方向,给出问题,学生自求自得,使教读文中所习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到这个阶段的自读中,不能让阅读方法限于纸上谈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就阅读教学而言,只注重精读,忽略了自读与课外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那另外一半是什么呢?那就是自读与课外读。”这将自读文提到很重要的位置。

在单元教读课文的基础上,自读课文的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孕育”了一个单元的方法和能力这个阶段需要顺利“产出”,在这个产出的过程中老师要起到“产婆”的引导作用,但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阅读者还得要自己“破壳而出”。那如何有效地進行自读文的教学呢?

第一研读自读提示是首要任务,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拿《月迹》做例,通过学生阅读整理任务清单(1)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2)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同学听。第二带着以上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和问题。任务一追寻月迹,先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方位名词,然后绘图(导入课文时就画好月亮,将题目写在月亮之中),学生由老师的课题得到启示,绘出月下堂屋,庭院和小河,直观明了,按方位顺序自然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追寻到月迹的同时完成文本整体性阅读,把握课文的脉络。任务二探寻心迹,这部分学生会从不角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重点点拨对月亮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之处,鼓励运用前三课所学的方法来感知趣味性。同时巧妙发挥本班的学情优势,医生子女较多,阅读中关注情绪变化的词语,绘制心电图,每个孩子寻到的点也不同,随月而动,随月而静,一张张心电图就是他们在阅读时内心的波澜起伏,继而谈及月迹背后的童年、童真和世间美好的万物。体会好方法带来的奇妙阅读感受。任务三是前面任务完成后水到渠成的事。第三读写要结合,单元的训练点必然要通过小练笔,继续内化运用。阅读和写作是对孪生兄弟,有输入就要有输出,针对训练点的微写作是很不错的选择。

最后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导。一个单元的教读课和自读课结束后,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可以说真正的阅读开始了。如果说自读课的完成是婴儿的降临,那么单元的课外阅读就是婴儿哺育期,正是需要牛奶等高营养的东西促进其成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推荐本单元作家作品,或与训练点相关联的名家名篇,用所学的品鉴方法,去课外大量阅读,实现方法能力的迁移。关于课外阅读说来容易,做起难,太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意识的提供这些营养,总会有所吸收。

卢梭说:“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创新,充分发挥部编教材自读文的桥梁作用,为学生的独立阅读终身阅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梦洁.基于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识字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2018(31):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