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改革
2020-04-23张利
摘 要:《日语报刊选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类课程。加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激发大学生学习日语的广泛兴趣,提升大学生日语的语言水平。本文结合《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的四大特征,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特点;教学改革
语言作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外国语言在我国高校教育课程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拿日语来说,我国高校内不仅设置了完善的教学科目,也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日语教师,并且不断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以提高学生日语的语言水平。
一、高校《日语报刊选读》教学情况分析
《日语报刊选读》课程是以语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门课程。长期以来,各类高校开设的《日语报刊选读》课程为语言应用类选修课程,也是日语课的辅助类课程,没有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延续了传统的授课方法,也没有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这些现象笔者梳理后,归纳为以下三种不足。
1.学生对于《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掌握一门外语对以后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发现,在日语系的教学中,一些大学生对学习日语却没有兴趣,甚至个别学生有放弃学习日语的打算,这导致不少学生在日常应用中日语水平不达标,成绩也都参差不齐。不少学生不明确自己的语言目标,更不主动的阅读日语报刊。
学生对《日语报刊选读》此类选修课也没有太多的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日语能力考试的考级。而《日语报刊选读》类的课程,由于句型、语法等缺乏系统性,学生们对于此类课程认为只要拿到学分就可以,并不想花费太多的精力。笔者分析,这是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减弱,而功利化学习动机有逐步增强的倾向。
2.学生的日语口语差,日常表达不够清晰
在高校学生们学习日语阶段,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口语较差,他们所想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或者口语出错,让人误会其想表达的真正含义。笔者分析,在上高校之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日语,而在这个年纪接受起日语来说,因为母语的影响就会在发音以及用词上含糊不清。要加强学生日常基础口语的训练,最好从勤奋地阅读日语报刊做起。
3.教学方法不科学,影响了学生日语学习
现在大部分的高校日语教师的授课方式,还都采用最为传统的方式,只传授书本上面的基础知识。这却让学生们感受到枯燥乏味,也逐渐对日语这门外语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高校日文教师要勇于走出并打破这种传统的教授方式方法。采用让学生们更为喜欢同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去教学。
二.加强《日语报刊选读》教学改革的意义
1.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
只有让大学生对日语这門课程充满了热情,他们才能更好的学习与使用日文。比如,笔者在高校《日语报刊选读》教学中,经常找一些经典的人文故事,组织学生们去改编成剧本,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去,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表演热情。这样既能让大家对去学习剧本中的日文语句、语法,提升学生们的日文水平,也能陶冶高校学生们的情操,丰富其课后的业余生活。
2.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与实践要相互结合才能为大学生以后的工作中提供更多帮助。因此,通过加强《日语报刊选读》教学,使学生广泛接触日语报刊中各类文体,各类信息,就能提升高校学生们日语写作的能力。《日语报刊选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手写合同、邀请涵、会议记录等,既练文体,又练字体。这样让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
三、高校《日语报刊选读》的课程特征
《日语报刊选读》有着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性,笔者归纳为四点:领域广泛性;体裁多样性;内容时效性;内涵文化性。
1.领域广泛性
日本报刊版面涉及政治、经济等日本社会多个领域,这就对教学提出了广泛性的要求。教师在教材补充方面,应该积极购买新近出版的日文报刊,让学生们多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
2.体裁多样性
报刊领域不同,其文章的体裁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社说、社评之类的文章体裁比较正式,措辞也比较庄重与准确,而家庭、体育类栏目的文章就比较通俗易懂,措辞也比较柔和。
3.内容时效性
日文报刊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化,并且时代感很强。报刊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是报刊内容本身的时效性。最近发生的新闻、社会热点、社说评论等,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政治走向。另一方面是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新语、简略用词、年轻人用词,还有就是最时髦的网络流行语等。层出不穷的新词新句给授课带来一定的趣味性。
4.内涵文化性
报刊杂志文章的背后隐藏着文化特征,包括日本人的政治观、自然观、道德观、宗教观、家庭观、生死观,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交际习惯、社会心理等;也包括非语言文化,比如:饮食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服饰文化等。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的实践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习目标是语言运用能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布置阶段,任务完成阶段,任务评价与回馈阶段。
1.布置任务: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调查,大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等心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日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不同主题的情景,让学生在体验式情境充分发挥自我的特性,增强对日语的好奇心,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特别是结合上述《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特点,选用精美的日文报刊,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了解《日语报刊选读》课程,主动学习日语,为日后学习日语夯实基础。
在《日语报刊选读》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布置课堂和课外阅读任务,教师不仅为学生传授语言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利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语言的创造能力和语感;
2.完成任务:课程实施方案,践行教学改革思想
第一,结合《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特点。笔者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将数字化线上教育与线下传统课堂教學相结合,整合课程基础知识与结构化知识、测试,课件和微课资源,体现学生学习模式的个体差异。特别是鼓励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经常浏览发行量较大的日语报刊,经常阅读日语报刊中的经典文章,为学生精心布置线下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做足报刊阅读“功课”。
第二,从教学设计上。《日语报刊选读》课程设计依据日语报刊体裁多样性特点,教师要选择不同领域的文章,尽量让学生接触各类体裁的文章,分析各类文章在词汇、句型、语法结构不同,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尽量避免只有同类体裁文章的教材,更加注重文体的多样性。
日语报刊的时效性特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选择过去的教材,那就等于失去了时代感,不能充分体现社会文化特征,学生们对于学习内容本身也会失去兴趣。但是,如果选择最新的新闻等文章,对于教师的压力就会很大。笔者的办法就是忍痛割爱放弃新闻性,尽量选一些多领域,多体裁的范文。换句话说,也就是尽量选择时间性不强的典范性文章作为课文去讲解。
《日语报刊选读》课程教学改革要注意日语报刊文化内涵性丰富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个简短的新闻,启发学生对于异文化的思考。《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的教学改革定位应该在传统的综合日语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使学生具有综合语言实践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异文化理解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
第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在《日语报刊选读》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任务教学法,符合这门课程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要求。任务型教学法将学习课堂所授与学习者在课堂外的最终需求结合了起来。这种“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3.任务评价:综合评价,及时反馈
评价方式一般分为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三种形式。《日语报刊选读》课程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笔记、资料收集整理、学习总结等情况做出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发表的评分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回馈。
参考文献:
[1]江春华、韩冰.跨文化视角下《日语报刊选读》课程教学改革.安徽文学,2018.1
[2]毛剑敏.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职场英语教学.发明与创新,2020.2
[3]钟金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研究.大众科学,2020.1(上)
[4]徐思思.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卷宗,2019.36
作者简介:
张利(1983--)女,陕西子洲人,西安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