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角下档案公共服务创新路径探析

2020-04-23贺明明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创新

贺明明

摘 要:社会治理背景下,“强政府—强社会”的关系模式逐渐形成,档案作为保存党和国家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是实现国家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力量,已然开始从工具向实现“国家公器”角色使命的嬗变,档案公共服务需要重塑传统的服务方式,从“管理本位”向“治理本位”转变,融入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社会治理视角;公共服务;创新

1 档案公共服务的现状

1.1 馆藏资源配置失衡

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的数量、种类、结构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从馆藏内容来看,实体档案与数字档案、文书档案与民生档案、专门性档案与综合性档案在数量上存在失衡,导致馆藏资源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提供全面化、多样化的档案服务。此外,档案资源的形成有一定的分散性,存在纵向与横向上的管理割裂现象,各个部门、区域的系统与平台间存在数据壁垒,档案信息难以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缺失与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的供求存在失衡,限制了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1.2 社会参与度不足

当前档案馆仍“一家独大”,包揽了过多的档案事项,虽然各类信息技术和平台为社会主体提供了参与、反馈的渠道,但当前的档案公共服务仍存在封闭特性。受档案馆中心论影响,档案公共服务的核心推进者都是档案馆本身,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公众等社会力量被忽视,档案馆向公众提供档案利用的模式是线性的、单向的,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却无法控制档案资源的内容、种类以及提供利用的方式、手段,档案馆在提供档案服务的方式、渠道、内容等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其他社会主体处于从属地位,导致档案公共服务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3 公共性建构不足

档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包括三方面:一是档案馆本身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档案馆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公共性,无偿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知识需求、文化需求等;三是档案馆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即社会公众具有公共性特征。档案馆向社会开放利用档案是档案馆向公共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受体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档案人员往往强化自身的管理职能,淡化了面向社会的服务职能。档案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控制与辅助管理的工具,档案馆的官方色彩、行政色彩浓厚,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特性被忽视,开放化、公共性的档案服务存在缺失,从而限制了档案馆公共服务效能的发挥,难以彰显档案在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正以及帮助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社会价值,而以人为本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档案馆需要强化面向全社会的利用服务观念,塑造亲民、近民、为民的服务形象。

2 社会治理视角下档案公共服务创新的动因

2.1 公众权利意识觉醒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刺激了公众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我国公民维护自身权利、表达利益诉求、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逐渐增强,权利意识、平等精神已成为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发展,档案信息资源蕴含的内在价值逐步彰显,其外部表现就是公民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博克斯指出:“民众期望在公共生活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而不是作为搭便车者和看门人。”更多的个人、社群想要为自身留存记忆,在主流话语库之外表达自身的权利诉求,不同主体的介入将促使档案服务从“被动式掌舵”到“主动式服务”的转变。

2.2 机构改革催生公共价值的迸发

政事分离强化了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机构的公共属性,原来的局馆合一时期,档案馆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作为管理者而非服务者的角色存在,囿于为政府机关提供档案资料保管的传统定位,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属性较为弱,政事合一时期档案部门行政化的倾向导致其服务意识淡薄,而机构改革后,档案馆回归文化事业单位属性,它的公共服务职能更为清晰,档案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转变自身的服务观念,以社会服务者为立足点为公众提供档案服务,因而推动档案馆公共价值的发挥有着更强的内在驱动力。

3 社会治理视角下档案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3.1 多方参与扩充资源基础

以往的档案公共服务,更多的是指档案馆以满足公民需求为目的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这一过程是单向度、线性化、封闭式的,档案馆的主导性处于绝对地位,呈现典型的一元化特征。社会治理背景下,参与治理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档案馆应积极引入民间组织、中介机构、公众的力量,形成以档案馆为主导、多主体参与的资源建设模式。“当人类记录与分享生活时,人类的个人喜好、政治和宗教立场以及对于事情的反思在产生的那一刻均成为数字化的档案……档案成为共享的工程”,档案资源建设需要实现由主流构建主体向社会多元构建主体拓展。

3.2 多元协同拓展服务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而坚持系统治理意味着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要从政府包揽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社会治理并未排斥政府的参与,而是要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共治。档案公共服务的主体可以不限于档案馆,社会组织、机构、企业等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依托,档案馆需要创造一个平等合作、民主对话、协作共赢的环境来实现民主化的运行方式,将权力适当让渡于民间组织、档案中介机构等社会主体,与社会合理分权,从而拓展档案服务主体的范围,推动档案公共服务与社会转型的深度融合。

3.3 以人为本提供精细化服务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文明化,而这一切都必须以人为核心。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主体的需求更为多元,档案公共服务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服务模式,树立人文关怀,将满足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作为档案公共服务的最终归宿。首先,档案馆需要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在推进区域档案资源的共享工作中,应打破不同数据之间的壁垒,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档案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建立起满足民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利用体系,确保公众可以实时、高效地获取档案信息资源。其次,公众的需求是立体化、层次化、多元化的,档案馆提供的服务要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知识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等。

4 结语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和多方的协作共治,档案公共服务必须顺应国家发展大局,与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理念取向相契合,从以管理为主的一元主体到以服务为本的多元主体转变,营造档案馆、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公众间互动参与的合作治理格局。档案公共服务要向社会延伸,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参与档案事务中相互配合形成的合力,让各方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从而协同推进档案多元共治新格局的构建,最大化地发揮档案服务的公共价值,充分彰显档案公共服务的民主化、科学化、开放化,加快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黄荷,杨桂凤.综合档案馆资源配置现状探究[J].北京档案,2019(1):41-43.

[2]何振,易臣何,杨文.档案公共服务的理念创新与功能拓展[J].档案学研究,2015(3):44-50.

[3]周文泓.Web2.0环境中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走向全景档案世界[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20.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创新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