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多维度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2020-04-22李娟李福琴廖奕

高教学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李娟 李福琴 廖奕

摘  要: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在北京“十三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的发展策略的背景下,形成的新型跨学科科研平台。中心为了完成“优化集成成像系统,引领成像理论与技术发展,实现高端成像设备和关键技术国产化的重大创新任务”,形成了多维度的管理体系。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心在该管理体系下的建设实践,探讨了中心管理模式发展的新方向,以期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科研平台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多维度管理;高精尖中心;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3-0021-05

Abstract: The 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Imag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the context of Beijing's "13th Five-Year Plan"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insist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 and talent development as the support. The center has formed a multidimens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major innovation task of optimizing the integrated imaging system,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and realizing the localization of high-end imaging equipment and key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center under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er management mode,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our country's universities.

Keywords: multidimensional management;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置进一步提升。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政府设立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定位的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调整,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复兴科学精神、释放“人”的创造力转变的一个新起点。

2015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1],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称“中心”)作为首批认定的高精尖中心之一[2],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建设为出发点;以统筹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为契机;以高水平的优势学科为支撑,整合国内国际优质资源、创新人员聘任和科学研究的机制体制,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建设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的科技特区和人才特区,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和平台型一体的成像领域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心结合教委对高精尖中心发展文件[3]指导,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心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多维度管理体系[4]。

一、多维度管理体系分析

(一)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谋划成像理论与技术研究格局

中心在机制体制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考核评价与奖励激励机制等方面先试先行,着力打造一流科研队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强本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学校与国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科研与学科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心聚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实现成像理论和技术的突破,强化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搭建高校创新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产业链。

(二)优化组织架构,高标准定位科研管理路径

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平台主任及首席专家委员会负责制,这种组织架构设计使得中心在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上站位更高,在研究范式上更强调“发挥综合力量”的特点,推进首都师范大学优势学科的整合交叉;同时,理事会下的主任负责制给予了平台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使各研究平台运行上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中心的建立成为了学校改革试点特区,有效形成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文化。新模式是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新机制是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公平竞争、择优支持、评价从严、待遇从优、动态调整; 新文化是倡导求真唯实、鼓励首创新精神、鼓励合作竞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心的机构设置形成了行政机构式的管理模式向科研团体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基本建立了与国际接轨, 充满活力、高效運行,具有一定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科研体制。

(三)创新引智用人渠道,高规格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心以打造“领军人物尖、骨干力量强、青年人才厚”的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积极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稳步提升中心人才队伍质量。

1. 全球视野选才、刚柔并济用人。中心致力于利用国际化窗口筑巢引凤,《Nature》“聚焦北京”专栏进行了中心概况的报道。中心制定了新的人员聘任及薪酬管理办法,并推行了“超级博士后计划”,强调知识工作者的价值,面向全球吸引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并通过国际同行评议,最终评聘符合中心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突破人才引进中的刚性制约,辅以柔性引才策略,“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5]。一方面充分挖掘国际顶尖智力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6],弥补国内人才特别是领军和高端人才的短缺,通过兼职方式聘到中心,起到指方向、带队伍、培养青年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校内实行“双聘制”,促进学科融合,盘活校内资源,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引育并重、环境留人。中心大力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自有人才,通过积极创造优良的学术科研环境,留住人才。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搭建一流的硬件平台;同时,通过为年轻教师起步科研资金,安排资深教授为年轻教师担任导师,并相应减轻其教学工作量和行政事务,使年轻教师能集中精力投入科研工作等措施,通过各种渠道为青年人才成长铺平道路,并积极支持研究人员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或开展合作研究,打造活跃的多学科研究氛围,让年轻人同样享有与世界顶级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的机会,通过软环境的建设让优秀的人才愿意沉淀下来。

3. 重绩效强激励,采用独立的评聘与激励机制。“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中心一方面努力推动研究人员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制度改革,为其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强化聘期考核,改进评价方式,推进分类评价,科学完善人才评价制度,评聘结合、考核与激励挂钩。

通过以上措施,中心在人才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已经以校内双聘的形式凝聚了一批首都师范大学校内教师,以高级兼聘或短期访问的形式吸引了一批国外相关领域的高端学者,同时聘请高学历、高水平技术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若干人。

(四)坚持“有特色、铸精品”路线,高效率落实成果转化

中心坚持“有特色、铸精品”路线,“有特色”即响应习主席讲话,面向高校的“高精尖”,形成覆盖各波段、多平台多载荷的全产业链产品与服务,“铸精品”即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产化高端成像技术,突破国外诸多领域的技术封锁,在科研管理及成果转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突破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1. 建立“6+6”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创新资源深入融合”的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中心章程“理事会章程”“学术指导委员会章程”等6个系统化的制度;“考核奖励办法”“薪酬管理办法”等6个程序化文件是保证中心成为科技特区促进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同时,建立了5个共建单位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开拓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科研组织模式,对合作科研项目在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共享方面约定清晰,很好地调动、激活了共建单位参加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2. 打造平台主任负责制和项目制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一管理长效机制将人员聘任和科研项目深度融合,极大地增加了中心运转的自主性、灵活性,释放了中心的创新活力,很好地保证了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项目的质量。

3. 形成“1+n+n”的协同创新模式多层次的成果转化分配机制。和中心积极统筹各方资源,由中心牵头,统筹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交叉合作,联合攻关,为将中心打造成为科技特区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实行坚持“需求导向,加强原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成果利益分配回馈,拓宽成果转化平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进行技术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速从科技成果到市场产品的转化。

目前,中心自主研制了国内首台双能谱显微CT设备和高分辨率全岩心CT设备,还开发了高分辨显微 CT、工业CT、口腔CT等多种类型设备产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国防、地质、材料、医学等多领域推广应用;中心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ROS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实时性瓶颈,解决了软件移植重用困难、安全性可靠性验证不完备、开发标准不统一等技术问题。

(五)严格经费管理,高精度建立财务管理特区

结合高精尖建设发展需要及特点,调整现有财务管理模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经费分配合理、使用合法、管理合规。

1. 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及时跟踪审计情况。中心依据市教委、市财政“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京教研〔2015〕5号)等文件,制定了《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经费管理办法》、《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薪酬管理办法》、《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考核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建设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管理。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学校每年接受不同层次的审计部门对学校的上年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其中包括作为教委专项管理的高精尖中心经费。同时,重视绩效管理。中心每年采取项目组自评、分中心评价和中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绩效考评,并将项目完成情况、决算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审核和筛选及贬值经费预算的重要依据。

2. 恪守资金支出的规范性,注重经费使用的灵活性,提升经费利用率。中心严格按照经费管理要求编制预算,学校财务对高精尖项目实行项目管理, 结合高精尖项目特点和需求设立预算模板,严格落实预算批复内容。财务处组建了高精尖中心管理小组定期收集、反馈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中心经费按照预算顺利执行。中心最大限度的采用灵活的方式提升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其中出国经费不纳入学校三公经费管理,在额度上不受总额限制,提高国际交流的积极性和时效性。中心在经费控制上引入国防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模式,以各分中心的预算执行概算为基准,按照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评估标准,对已经或预计超概(包括超过内部控制概算)的项目、预算执行率不足的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在中心總经费的范围内合规调整,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中心管理者也将继续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号召,认清自身管理定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趋势,学习同类型创新中心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心多维度管理体系,为促进中心交叉学科发展,协同创新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实践活动,为同类型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管理借鉴。

參考文献:

[1]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京教研〔2015〕1号)[EB/OL].中央人民政府网,2015-03-13:http://www.gov.cn/zhengce/2015-03/13/content_5045566.htm.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定第一批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通知[EB/OL].北京市人民政府网,2015-08-28:http://zhengce.beijing.gov.cn/library/192/33/50/438650/77515/index.html.

[3]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京教研〔2015〕5号)[EB/OL].北京市人民政府网,2015-09-02:http://zhengce.beijing.gov.cn/library/192/33/50/438650/86911/index.html.

[4]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实施方案(京教研〔2016〕5号)[EB/OL].北京市人民政府网,2016-07-20:http://zhengce.beijing.gov.cn/library/192/33/50/438650/86911/index.html.

[5]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05-24(1).

[6]习近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EB/OL].人民网,2014-05-04: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497273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574.

[8]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6-1(2).

[9]钟潇,吴华强,邓宁,等.高精尖创新中心之未来芯片技术的创新机制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7(09):89-91.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