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2020-04-22王顺
【摘要】对于重唱与表演唱来说,它属于高师音乐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实践类课程,也是声乐专业的舞台实践类课程的之一。这种将声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与传统声乐技能课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重视多人协作意识及舞台表演能力,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本文将对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意义及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重唱与表演唱;声乐教学;舞台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120-02
【本文著录格式】王顺.关于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0,01(02):120-121.
重唱和表演唱课程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在舞台上表现剧中人物形象。对其自身的声乐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都是一个全面的把握和提升。与此同时,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其实践性,其教学过程及方法与传统的音乐史论类课程、音乐技术类课程、音乐技巧类课程均有所不同。学生在课堂中需要承担多重角色,即学生、演员和导演。所以通过课堂的学习,使他们很快进入演员的角色和情境之中,通过多次的训练和实践,从而成为一位导演,相互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达到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进步的目的。
一、课程开设现状及意义
对于重唱与表演唱课程来说,这是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中声乐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实践类课程及主干课程,其有助于学生提高声乐演唱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然而传统声乐技巧课往往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声技巧及演唱能力训练,不注重训练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及多人协作表演意识。从以往毕业生的反馈中得知,在未开设重唱和表演唱的学校或未选修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同学,在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之后,其教学过程中,很难胜任多声部歌曲以及表演唱的指導工作。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多选择歌剧中的重唱曲目或歌剧片段进行训练,而以往在高师音乐学院的重唱与表演唱教学中,教学曲目相对通俗易懂,曲目难度较小,歌剧片段的表演较少涉猎。而且该课程仅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进行设置,没有将其提高到声乐专业必修课程之列。尽管一些院校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譬如不具备全面的师资力量、学生的热情及实践能力等诸多因素,加之学生选课人数历年不同及其声乐演唱专业水平的不均衡,都是上好这门课程的一些阻力。就高师声乐教学而言,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综合性实践表演能力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在国家高等师范类的音乐教育发展背景下,重唱和表演的唱教学课程已设置,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丰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经发展为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实践课程。
重唱和表演唱对于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也是传统声乐技能课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补充。其重视学生在集体协作表演过程中有效融合自身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学生必须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对自身的声音进行控制,与此同时,还要重视与搭档之间的交流及默契配合。重唱和表演唱与声乐专业的理论课程或传统声乐技能课程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不但注重其实践又注重创新,这是声乐专业表演类的特色实践性课程。在重唱和表演唱的课程开设后,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声部作品在演唱中的表演技巧,全面有效地分析并处理演唱作品,提升舞台驾驭能力及人物形象塑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表演素质的综合提高,为国家培养全能型音乐人才做准备。
二、课程的应用实践
(一)制定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时期,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好教学设计,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在准备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短期目标,认真专研和解读作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深入全面地厘清角色、声部及表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并在这一前提下对学生的角色进行合理分配。在舞台表演形式确定后,反复琢磨剧情、人物背景分析及声部的特征分析,并且全面掌握和设计出所有的细节,如此就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并且对教学中的曲目选择及人物分配更加合理化。在部分剧目中,想要提升人物形象及表演效果的真实性,教师就必须准备道具以及服装,有必要的话要发动学生筹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所有的课前准备及设计。确定学生角色时需要实施双向选择,有效确定角色,划分小组,同一声部的为一组,这些学生在一块进行读谱及其剧情分析。如果是在课堂中,有些人员分配缺乏合理性,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调换学生,教师要发挥导演的作用,深入解读作品内容及情境,设计好连贯剧情设计方案,指导学生对作品理解和表演能力。
(二)教材的选择
就重唱和表演唱的教材来说,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程资源,不但需要对专业性进行突出,同时需要展现综合性以及实用性。一些普通的高师音乐院校的学生并不具备较好的音乐素质,基础素质相对薄弱,所以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的实际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和合理应用,选择多样化的体裁形式,满足各个阶段的学生在演唱中的需求。
(三)表演能力的提高
在重唱和表演唱课程当中,最终的教学目标在于舞台表演,在重唱表演过程中曲目非常多,学生设计的表演版本也具有多样性。在重唱形式中包含了歌剧版和音乐会版,在形式上包括钢琴伴奏及小乐队的伴奏。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使得该课程可选择的作品非常丰富,教师的设计与学生表演也样式多样。
然而,高师学生的舞台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发挥编导以及导演的作用,上课之前设计表演形式,其实想要让学生正确地完成舞台的表演并不是非常困难,学生具备足够的能力展现剧情,还能体现人物和人物的冲突。例如,歌剧《波西米亚人》中的唱段《等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分手》,有一段是男高音为女高音送花的情节。在这一时刻,男女主角间就需要通过亲密举动进行展现,或者是大幅度的走路动作以及眼神进行展现,有效地展现男女主角内心的活动。因此可以看出,在实践当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表演形式以及肢体动作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表现,并不需要过于夸张的表演,切不可如同独唱表现歌词以及旋律,必须在学生表演能力的范围中设计适当的表演。
(四)課程内容的完整性
重唱与表演唱课程亦是实践性课程,既要注重其唱功,又要注重其表演的水准。所以,其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其课程安排的完整性非常重要。其一,加强声音训练。对于重唱和表演唱来说,发声练习和声乐的个别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集体发声的形式进行训练。选择发声练习曲的时候,适当选择多声部的发声练习去进行训练,使学生需要保持较好的呼吸、确保高位置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多声部意识。在多声部的发声练习过程中,首先实施两声部同向三度音程的哼鸣练习和两声部斜向哼鸣练习,通过单一的练声曲提高学生的音响效果。三度音程的训练前提下,通过多声部的和弦训练学生听觉,必须让学生按照各种类型的音区以及力度对气息进行调整,在这一前提下,实施级进式的连音练习和跳音练习等,并且对难度进行增加。利用多声部的发声练习,对学生和声音响的平衡能力掌握力度不断提升;其二,表演练习,教师放一些较为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表演,放松自己,从而达到乐于表现自己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看似学生在单独表演,实则也有一定的秩序性,或是协作的意识;其三,加强个人曲目的练习。教师在分配好声部及演唱作品后,需要设计多样的表演的方案,学生进行现场表演。课程教学的曲目一般包括男女声二重唱和男女声三重唱以及歌剧片断等,教师需要选择针对性的曲目来完成教学,教师自身需掌握不同曲目的演唱特征,并对学生舞台表演以及合作形式进行较好的设计。
(五)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帮助学生划分小组,并且让学生在组别当中自己设计和排练作品。学生对作品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集体讨论,并且彼此之间发表意见,选择能够胜任选的作品。当学生选定作品之后,进入到排练阶段。这期间还有很多必须准备和调整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灵活性,处理作品期间切不可违反规则。这一前提下,需要对新颖的想法进行融入,提高作品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共鸣。例如,著名的歌剧导演李卫,其在导演歌剧《风流寡妇》时融入了新时期台词,并且还包括房价和广州地铁,继而使得作品可以贴近热点话题,能够保证作品“接地气”。从事实中可以看出,能够提高舞台表演的效果。此外,还需要激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改编,这是对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进行发挥的主要方式。要帮助学生有多样化舞台设计的机会,作品音乐会的召举行需要邀请院校专家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学生也要互为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提升自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师声乐的实践课程当中开展重唱和表演唱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和表演形式是非常灵活的。在作品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自己的演唱能力及舞台表演能力。当经过充分的设计,学生进行了完整的表演之后,学生就能够对舞台表演及声乐演唱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理解,这不仅是学生声乐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多次的舞台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自信,从而更加热爱歌唱、热爱舞台、热爱表演艺术。
参考文献
[1]杜娟.新音乐课标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6):179,182.
[2]张红梅.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9(3):19-21.
[3]刘娟.关于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曲目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歌唱艺术,2018(10):50-51.
[4]杨丽,马磊.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中艺术指导的重要性——一次声乐艺术指导大师课折射出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8,20(4):91-94.
[5]付小波.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析——学时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3):116-118.
[6]张晓蓓.研究高师声乐教学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8,38(11):160.
[7]许伟欣.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声乐教学创新思考[J].艺术百家,2017,33(1):222-2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