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的音乐创作分析
2020-04-22房蕾张名章
房蕾 张名章
【摘要】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爱国方式,主旋律电影不再是传统说教,而是可以激发观众的内心情感。近年来,热播的主旋律电影不仅在票房、口碑极佳,在新媒体平台上互动也逐步由话题性到现象级,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明星大众纷纷自行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合唱小视频,引起“我和我的祖国”合影合唱热潮。本文以《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的音乐创作为切入点,分析主旋律电影的音乐创作历程。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配乐创作;我和我的祖国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012-01
【本文著录格式】房蕾,张名章.主旋律电影的音乐创作分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02):12,16.
2019年的国庆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华诞,观众不仅通过庄严的阅兵仪式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而且电影院里国庆档接连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献礼片更是激起观众热议。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出现影票每日售馨的火爆场面,其成功的原因是四代电影人七位导演联袂执导,强硬的班底和完整的故事情节,各自以短片讲述一个个普通人在历史中交汇的瞬间,该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出每一个观众的共鸣,而使影片能够更直接深刻地唤起观众内心情感的则是片中的音乐。
一、歌曲创作背景
电影是典型的视听艺术,而音乐则是观众听觉中表达情感的利器。因此,音乐之于电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和我的祖国》是本部电影的名字,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同名歌曲诞生于1984年,原唱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这首歌曲彷佛像展开一幅青山绿水、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祖国画卷,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中华儿女与祖国息息相关、不能分割的心情。这首歌能成为经典,因为其时代背景也是不可复制的。1984年是划时代的一年,改革开放成果初现,许海峰拿到了中国首枚奥运金牌,中国不再是被人嘲笑的“东亚病夫”,我们有能力拿到奥运冠军;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确定了香港回归的具体日期,结束长达156年的屈辱历史;也是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从局部的试点走向了全面的改革,中国正在朝气蓬勃地崛起。
2018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MV中不使用壮观的山川河流、有流量的明星大腕,采用了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他们是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消防官兵、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港珠澳大桥岛遂工程建设者、路桥水电站建设者、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中国南极考察队、量子科学潘建伟团队、航天科技大军的代表以及走在扶贫路上的基层干部,让所有人都感到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而今年的国庆正值新中国七十年华诞,由常石磊重新编曲、王菲翻唱的《我和我的祖国》和电影的主旨一样表达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一主题。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七个小故事细数共同走过的70年历程,带大家回忆曾亲身经历的光辉时刻,感同身受地讲述祖国前进发展的点点滴滴。
二、音乐对电影影响
音乐对电影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为补充影片细节,第二为渲染影片氛围,第三为升华影片给予观众思考。补充电影细节主要为简单的背景声,管虎执导《前夜》讲述开国前夕的故事,片中寂静的大院里因为找不到固定旗杆顶的稀有金属,大院显得格外荒凉,突然的环境声响起街坊邻居纷纷过来支援,叮叮咚咚的金属声使画面鲜活,这就是基础的环境音,还有比如敲打声、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声、荒芜草原的风声。如今的电影当中虽然已经摆脱过去僵硬的音效配乐,但是作为对影片细节的补充,配乐则更加需要“润物细无声”,巧妙适宜地出现在影片中。配乐主要用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思想、表达环境和氛围、交代人或事物的特点以及表达某种剧情的发展程度;第二个层次是渲染影片氛围的阶段,比如《北京你好》中小男孩在奥运会中响起的背景音乐,就是对当时环境和氛围的一个交代。电影中有些不能借演员的表演而传递的情感,有些电影镜头不能直接表现的导演思想的地方、有些无法用氛围和环境表现的细节,都可以使用音乐配合渲染氛围;第三层次音乐对电影有带动升华的作用,音乐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进而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对故事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是配乐的最高境界,它不仅能够准确诠释影片内涵、传递导演的思想,而且能给观众以思考、以启发。
三、主旋律电影的音乐创作策略
主旋律电影是指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对革命题材、历史题材或者与普通观众相关的现实题材,用来弘扬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电影。现在主流电影中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有些是带着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电影,比如同期上映的《中国机长》,就是电影市場化之后主旋律电影的一个自我转型。主旋律电影的音乐创作策略首先是为了实现画面的完整性,音乐中的节奏与起伏会和电影画面相辅相成,如郝云十年前的“老歌”——《回到那一天》,因电影的上映被大家翻出来,刷爆了社交媒体,这首歌作为电影唯一一首完整插曲,郝云本人也没想到,他而立之年的一首作品竟成为了自己不惑之年的礼物,成为了祖国七十岁生日的献礼;又比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电影《建国大业》中贯穿始终的配乐《红旗颂》,此配乐由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作曲,曾用在影片《开国大典》中。《建国大业》中的一曲《红旗颂》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作为电影的画外音,配合画面由黑白变成彩色,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日月换新颜”的情景,使人们心底里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认同感被激发出来。
主旋律电影通过配乐和剧情让观众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与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的脉动声,使得观众和祖国同呼吸,更让观众感受到祖国发展的伟大成绩。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中国七十年来发生的七个历史瞬间,引领全国歌曲《我和我的中国》合唱活动,这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现象级话题,微博话题转达评论量达六百多万人次,各地中小学、大学、单位红歌活动纷纷开展,大家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庆生。听过1984年李谷一版的观众,更是在影片的结尾控制不住眼泪。现在复制三十五年前改革开放时的《我和我的祖国》,这样跨越时空的重叠映照,经过王菲的演绎,跨时代的歌迷,几代人经济发展的跨越,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歌曲和剧情的相辅相成使得观众领会了影片中最细微、深沉的情感。
四、结语
主旋律电影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次次的感观体验,更多的还有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现在社会拜金拜物现象日益严重,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电影观来引导内心的这把戒尺。在电影播放过后,观众们还情不自禁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把国人心底里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认同感被激发出来。优秀的配乐像一把火,点燃我们的中国梦,激励着我们前行!
参考文献
[1]林春曙.解读电影《建国大业》音乐的魅力[J].电影文学,2012,550(1):127-128.
[2]容国强.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功能[J].北方音乐,2017, 37(24):234.
[3]杨洪涛.论电影音乐的表现力[J].当代电影,2017(12): 134-138.
[4]张弫,盛梅.电影《芳华》中音乐综合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19):234-236.
作者简介:房蕾(1996—),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新媒体;张名章(1974—),男,湖南邵阳人,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