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下微创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4-22陈永军冯文

医学综述 2020年7期
关键词:切除率囊性微创

陈永军,冯文

(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成都 610000)

囊性脑肿瘤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有先天性血管壁发育不良和脑动脉获得性退行性病变导致的血管壁破坏两种理论。由于该病发生部位较为特殊,同时因囊性脑肿瘤的影像学显影特异度较低,使其临床诊断难度增大,极易误诊或漏诊[1-3]。若不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极易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4]。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为该病常用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作用[5-6]。但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仍存在治疗不彻底、存在部分肿瘤残留物遗留等现象,极易导致患者复发,且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近年来,神经内镜技术逐渐得到推广与应用。该技术具有微创、照明度好、视野清晰、可视范围广等优点,有利于进一步帮助患者切除肿瘤结节,同时减少预后风险[7]。因此,其在颅内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本研究主要探讨神经内镜下微创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三六三医院收治的80例囊性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74岁,平均(43.2±3.1)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9±0.4)年;肿瘤类型:囊性脑膜瘤12例,囊性脑转移瘤8例,囊性脑胶质瘤14例,血管网织细胞瘤3例,囊性室管膜瘤3例;肿瘤主体部位:19例位于大脑实质内,11例位于小脑半球,6例位于侧脑室,4例位于鞍区。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72岁,平均(41.2±3.6)岁;病程7个月至4年,平均(2.8±0.5)年;肿瘤类型:囊性脑膜瘤13例,囊性脑转移瘤7例,囊性脑胶质瘤13例,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囊性室管膜瘤3例;肿瘤主体部位:17例位于大脑实质内,12例位于小脑半球,6例位于侧脑室,3例位于鞍区,2例位于鞍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三六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磁共振成像、CT等检查确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脑肿瘤[8];②患者均对手术耐受;③患者均无免疫系统性疾病;④患者均无麻醉药物过敏史;⑤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有脑部恶性肿瘤等其他脑组织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各项器械、药物准备,置入显微镜,调整显微镜距离,同时撤销复视。手术前,行全身麻醉,明确囊性肿瘤位置,然后行手术切除治疗。具体方法:明确患者脑肿瘤部位中铅皮质部位,并切开该部位,利用撑开器将切开部位打开,并行颅骨钻孔处理,扩大钻孔,于硬膜位置打开切口,置入显微镜,在显微镜下进行脑部囊液组织吸除,确保囊液组织被完全吸除,然后充分分离肿瘤包膜与肿瘤结节,并行电凝处理,以充分切除肿瘤,最后常规进行切口缝合。

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下行微创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准备同对照组,于显微镜下充分吸收脑部囊液,同时放置神经内镜,充分监测盲区部位,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有效切除肿瘤组织。切除后,再次置入神经内镜,充分观察死角部位,并对残留组织进行分块、切除处理,确保肿瘤被完全切除。治疗期间,需注意避免损伤神经组织、血管等,将肿瘤完全切除后,以0.9%氯化钠溶液充分冲洗瘤床,确保肿瘤组织被完全清除,最后常规缝合患者硬脑膜及头皮组织。

1.4观察指标 ①术后3 d,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全切除、大部分切除);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9]。③术后1周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评分为1~5分,1分为死亡,2分为植物生存,3分为重度残疾,4分为轻度残疾,5分为恢复良好[10]。④术后观察1周,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三叉神经损伤、外展神经损伤、面神经功能损伤、肢体瘫痪等。⑤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和死亡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切除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为87.5%(35/40),大部分切除率为12.5%(5/40);对照组肿瘤脑全切除率为67.5%(27/40),大部分切除率为32.5%(13/40);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χ2=4.588,P=0.032)。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囊性脑肿瘤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

2.3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Z=4.669,P=0.021),见表2。

表2 两组囊性脑肿瘤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情况比较 (例)

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

2.4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541,P=0.019),见表3。

表3 两组囊性脑肿瘤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a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两组患者的复发及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囊性脑肿瘤患者的复发及死亡情况比较 [例(%)]

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

3 讨 论

颅内囊性肿瘤病变属于脑良性肿瘤的一种,该病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并不常见[11-12]。临床研究显示,囊性脑肿瘤在胶质瘤、血管细胞瘤、囊性脑膜瘤、转移瘤等不同类型肿瘤疾病中均可发生,而胶质瘤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颅内恶性肿瘤,导致囊变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受肿瘤细胞自身分泌作用影响导致囊变发生,促使囊性脑肿瘤形成;②肿瘤细胞分泌性质改变、小囊变性融合等也可能会导致囊性病变发生;③肿瘤内部小动脉破裂出血、微血管病变坏死、组织急性坏死等因素造成肿瘤坏死,融合成囊,并在囊内液化,进而引发囊性肿瘤[13-16]。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对于囊性脑转移瘤、囊性网状细胞瘤等肿瘤类型的鉴别具有较大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囊性脑肿瘤的诊断难度。因此,如何提高囊性脑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这对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显微手术为临床治疗囊性脑肿瘤常用方式,其在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切除效果,并强化对周围神经、血管的保护,避免周围神经血管造成损伤,改善患者预后状况,临床上仍需不断改进、完善治疗方式[17]。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手术视野死角大、肿瘤完全切除率低、肿瘤残留多等。随着医疗技术的更新与改进,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逐渐在囊性脑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该术式结合了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的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单一方式的不足,能够更加清晰、细致地观察病灶情况,提高肿瘤完全切除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脑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复发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神经内镜下显微镜微创手术效果更理想。此外,神经内镜还可更好地观察显微镜盲区部位,更为清晰地呈现肿瘤解剖结构,避免手术操作对脑组织造成较大程度的牵拉,有利于减小开颅骨窗,减少因盲目操作而造成的副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刘国平和王红[19]研究结果显示,以神经内经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囊性脑肿瘤全切除率、大部分切除率均优于显微手术治疗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王彪[20]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治疗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提示神经内镜下微创显微手术在囊性脑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更理想。

总之,相对于传统显微手术,神经内镜下微创显微手术对于囊性脑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患者脑肿瘤完全切除率及安全性,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及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切除率囊性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