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0-04-20谢峰
谢峰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教学已渗透到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重视的话题之一,它不仅是保障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活力,还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主要标志,因此,本文笔者对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课堂问题;信息技术;生活情境
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在学生高中学习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往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灌输和题海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发展数学理念,实现学习目标。本文笔者以高中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巧设课堂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巧设课堂问题,激活发散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激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途径,由于高中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不断转化,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并在教学过程中,巧设课堂问题,使学生联系原有知识不断获得新知识,以完善知识体系。此外,学生也可通过问题,不断形成探究意识,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笔者在进行“算法和程序框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明确算法的含义,并熟悉三种算法的基本结构,由于学生已经对程序框和对应的名称与功能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以问题为载体来探究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3、4,利用海伦公式设计一个算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以问题作为导向,结合程序框图的功能,激活了每个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在本子上画出理解的算法结构,一段时间后,笔者将正确的算法结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纠正巡视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错误,学生也充分掌握了算法基础结构的原理和画法。通过课堂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难度
高中数学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點,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中,并感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困难,而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它不仅能够使二维的数学知识以三维的形态表现出来,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乐趣,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理解过程中的难度。
笔者在进行“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几何特征,并理解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概念,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金字塔、粉笔盒、水桶、笔筒、篮球、漏斗”等图片,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你们能够观察这些物体的结构特征,并予以分类吗?”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对几何体产生了感性认识,再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本章节分为几个部分,如:“棱柱”,使学生观察棱柱的特征,总结出棱柱的概念,并掌握棱柱的元素。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不仅打破了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学生更加直观化地认识立体图形,还增加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产生严重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只是将数学知识停留在表象的理解层面上,很难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内容赋予一定的生活化特征,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能够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情感共鸣,从而塑造应用意识。
笔者在进行“变量间相关关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会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并能准确地利用相关数据求回归直线的回归方程,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出几组生活化题设:“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物理成绩也会好;名师出高徒;人体内脂肪含量与年龄”,并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是函数关系吗?”由于学生对问题具有一定的主见,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伴随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数据画出散点图,并揭示线性相关关系和回归方程等概念。因此,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获得一定情感的升华,还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的问题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有效教学不仅能够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还能够捕捉到教学流程中的核心作用点。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并设置课堂问题,使学生沿着问题的轨迹找到对应的答案,以获得新知。同时,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为出发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灵活掌握新知识。此外,联系实际生活,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为学习理性知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裔媛媛.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0).
[2]张虎.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