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2020-04-20左蔚琳

科教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左蔚琳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78

On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UO Weilin

(Shiyuan College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226)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certa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it is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inextricably linked.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fully explored.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ransforming the personality and s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hus forming a virtuous circle. In the new era, the dual mode of "medicine +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adopte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 good campus environ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tracking and monitoring should be done wel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er teams; ways to do research work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即通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手段和原则,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代特征,给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知識传授与教育,并提供心理健康相关领域的咨询服务,对大学生提供养成正确良好心理健康行为的训练从而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使其能养成较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三全育人”的视角要开展,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长作为根本,围绕生命关怀来开展相应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教育理念。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重点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三全育人,从而打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在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心理育人”明确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并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可见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为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习总书记的高度关注,原因可想而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压力日渐增加,部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的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其学习与生活,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全发展的大学生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但通过各种调研报告的结论,绝大多数大学生普遍认为健康仅仅指的是身体的健康,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而频频报道出的大学生因道德问题、心理问题而违法犯罪毁掉大好前程的新闻,不仅给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相关新闻案例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多数大学生道德缺失行为甚至犯罪行为都来源于其心理问题的一种反应。而当前,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问题,比如:新生因刚进入大学新环境而出现的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不适应心理;因宿舍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导致的心理恐惧;因两性恋爱关系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因理想与现实差距而导致的心理落差与冲突;因面临毕业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隐患等。现今新时代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也接踵而至、层出不穷,而这些对于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传道受业解惑是其职能,但是仅仅传授文化理论知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道德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德、智、体、美、劳多个层面为祖国的建设培养人才与主力军。因此高校要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充分发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健全其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而又密不可分。正如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往往会致使其思维凌乱、举止荒诞、认知狭义偏颇、情绪难以控制,而此类大学生是很难自觉去遵守社会中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由此可见想要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大学生,必须得保证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但同时,必须意识到想要仅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的目的,显然过于势单力薄了。若是缺少德育相关的伦理理念作为支撑,想要树立大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也是举步维艰。显而易见两者已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必须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取长补短,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效果。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体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指的是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思政教育的作用与职责,最后潜移默化的实现了德育内化的功能。只有清晰地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界定,正确的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并将其运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

3.1 协调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能够推进“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把握并协调好大学生心理诉求与生活客观实际之间的联系,践行“以生为本”的观念,让德育能够与大学生的心理诉求紧密结合,使其开展起来更有效。

德育理论性、客观性、系统性较强,具有明确导向性,对人才的培养具有较严格一致的标准,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以至于德育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往往给其感觉是立于高堂之上,是高不可攀并且脱离实际,似乎离自身很遥远。而高校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也往往以填鸭式说教为主,内容鼓噪乏味,令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接受程度较差,致使其往往都是应付式学习。而当德育教师通过纪律与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来开展课堂教学时,甚至会激发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也就直接导致了现实生活中新闻报道里的“两张皮”现象。

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其看来更接地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德育教育,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将让大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不会再认为德育就是死板的说教,从而能够提升德育的教学效果。高校心理健康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生们的欣然接受,原因在于其是相对建立在自由自愿、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来开展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挑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心理诉求相近的德育内容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减少其出现逆反心理的情况出现。尽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取代德育,其选择的德育内容也仅为高校德育的一小部分,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随时更替德育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3.2 奠基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围绕心理领域来开展教学工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其身心的健全发展,同时也是推动“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方式之一。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奠基作用。有知名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若将学生心理素质比作缸底,高校德育比作给缸里盛水,那么能盛多少水是由缸底也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决定的。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首先就应给学生提供“接收基”来为其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打下基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接收基”,起到了基础作用,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

3.3 预警作用

高校德育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想要提高大学德育的效果,提早发现与预防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境与疾病是重中之重。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认识,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有助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起到预警作用。能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需求,引導其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其高尚的人格,给德育工作的开展铺路。

3.4 优化作用

现今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然落后于现今社会的要求。所以,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优化其心理素质,其中关键的一项工作即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与社交能力是心理调节能力的关键构成部分。而现今大学生存在着挫折承受能力较低、社交能力较差等现象,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通过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作用,来更好的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4.1 “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

长久以来,就对于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应选择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德育模式还是选择秉持“价值中立”原则的医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引发众多学者论战的焦点。不少学者提出高校心理咨询应该与德育划清界限,而两者的根本分水岭就应在于心理咨询不应同时不必引导亦或是干预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指出,新时代应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做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培养身心健全发展、心理素质过硬的共产主义接班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即把两者融合贯通,力求更好的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最大发挥,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即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片面的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殊情况进行合理的价值引领与干预,比如对其错误价值观进行纠正亦或者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等,如此才能充分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

4.2 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涵盖心理补救和心理发展两大重要功能。尽管两者地位各不相同,心理发展在其中居于根本地位,心理补救则居于基础地位,然而两者都不可偏废,应做到相互交融。心理补救和心理发展两者的实现方式也各不相同,高校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来实现心理发展功能,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实现心理补救功能。要想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最大化,必须通过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的方式,即将高校心理教育活动和咨询服务有机融合,方是正确之举。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对象是全校大学生,光靠开设相关课程的方式效果将十分有限,方式应具有多样性与娱乐性,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非传统形式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成立心理健康协会,积极引导协会定期开展心理沙龙、心理茶话会、心理知识比赛、心理话剧演出、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相关活动;日常还可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方式给同学们科普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在校园里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紧跟时代充分利用校园官网,,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并完善相关建设,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如:心理咨询工作者选拔制度、心理咨询工作者监督制度、心理咨询工作者考核制度、心理咨询工作者培训学习制度、心理咨询工作者预约诊疗制度等。努力积极完善相应体系:如构建个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咨询相融合;心理障碍咨询和心理发展咨询相融合;信件咨询、约谈咨询、来电咨询和网络咨询相融合的心理咨询体系。谈到网络咨询,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其提供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尤其是心理咨询服务的新渠道。现今,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网络已然成为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用来获取消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高校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如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电子邮件咨询服务、心理论坛贴吧咨询、网络心理测试服务等,提供多种多样的心理咨询方式,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通过上述方式向心理咨询工作者求助,帮助其及时化解心理问题。因此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相关网站设置与维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必须开设相应网站,完善网站相应模块的建设,并配齐相应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者来确保网络咨询服务的顺利开展;就内容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学生所需;就目的而言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就形式而言要寓教于乐、活泼生动;就模式而言要实现网上网下的双向互动,力求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4.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主阵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积极响应了中央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的要求,应是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任务。因此,高校应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将其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关键渠道。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上需要做到科学合理、方式多样。应构建选修课和必修课相配合、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和心理素质强化训练相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管理模式、充实教学内容与案例、规范课程设置、完善教材建设、革新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活泼有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才能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应积极发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通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充分融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做到潜移默化的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4.4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众所周知心理其实质来源于人脑对事物的认知与反馈。校园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状况造成直接的影响。校园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是校园环境的两大构成部分,校园文化环境包含四个内容:(1)人际关系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4)物質文化,以上四个内容都是能够潜移默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4.5 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

新时代背景下的想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因此做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势在必行。其关键在于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并同时做好预防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一新生开学初期采用心理测量工具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情况普查并建立个人心理情况档案备查,以便在早期发现苗头,及时解决其问题。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个人约谈,并就其约谈情况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治疗过程中进行动态追踪,痊愈后也许进行后续跟进与关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校内,应主动搭建“校心理咨询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预警机制,做到早预防、早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需意识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学校未免势单力薄,高校应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级心理健康支撑体系。要做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必须从基层抓起,在各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制度、系部学生心理危机周报制度、心理问题情况及时反馈制度、定期心理测试制度等,设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构建班级、系部与学校之间心理信息的交流沟通制度。

只有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才能更好的认识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跟踪并把握其心理变化的情况,从而帮其疏导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在面对困境与挫折时,能够理智、冷静的去面对,积极面对人生,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困难所造成的不良情绪,纠正其错误行为进而规避困难与挫折将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4.6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的体现,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应设置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因此高校必须建设好三支队伍:(1)建设专业队伍,选拔具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较高心理咨询水平、热爱心理教育工作事业的专业型人才,将其纳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并对要求其进行定期学习与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2)建设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平日里接触较多,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前提是,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培训;(3)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培养一批学生干部,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左膀右臂,由于学生干部年龄与学生相仿,平日里又一起学习、生活,代沟小同时又能观察到身边同学的细微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同学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反应。因此想要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这三支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7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要求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与方法,摸索其中的规律,积极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进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时,既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规律。同时要进行广泛的调研,以调研结论作为支撑,才更具有说服力。如此高校才能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基金】本文是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2018MSZ010);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18CKS004)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480-481.

[2] 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J].现代大学教育,2004(1):89-93.

[3] 张继文.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焦作大学学报,2003(4):89-90.

[4] 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梁次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D].2007.

[6] 梁宇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