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模式的博士生国际化培养实践及思考
2020-04-20刘多李石坚
刘多 李石坚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双一流”背景下抓内涵促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而国际化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浙江大学将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合作研究和国际交流有机结合,优化博士生课程体系、推进博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构建了學习(Academics)、研究(Research)、交流(Exchange)三位一体的“ARE”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 博士生国际化培养 “ARE”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30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International Training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ARE" Model
LIU Duo, LI Shijia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dual mission of high-end talent suppl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and promoting the quality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ultivation is the essential way. Zhejiang University integrates doctoral students' curriculum learning,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rganically, optimizes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and creates an internationalized campus atmosphere, and constructs the "ARE" doctor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ization, which integrates Academics, Research and Exchange.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doctoral students, and trained a number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 "ARE" mode
2017 年9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是核心,而国际化培养是实现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对博士生而言,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是未来高素质人才衡量的要素,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的维度。
有鉴于此,浙江大学以提升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两个质量指标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夯实知识基础,开展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构建了学习(Academics)、研究(Research)、交流(Exchange)三位一体的“ARE”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同时以师资国际化、管理保障和国际资源为三个着力点,支撑保障“ARE”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1 查找主要问题
(1)我校博士生英语整体水平尚可,按照学位英语课程的免修条件,博士生学位英语课程免修率在60%以上。但学术英语水平相对薄弱,因此制约了博士生的国际交流与科研创新。
(2)博士生的平均科研水平尚可,但是就科研创新能力和原创性而言,与世界顶尖大学对比水平尚有差距,还待有效缩短。
(3)博士生国际交流能力与博士生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态势尚不完全适应,有待切实提高。
2 四项有效方法
2.1 改革课程,着重建设三类具备普惠式、开放式、交互式的特点全英文课程,助推博士生学术英语水平,提升其国际显示度与国际竞争力
一是海外教师主导的全校共享性全英文课程。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建设了一批跨门类、跨学科、受益面广的海外教师主导的共享性全英文大类专业课程。每门课程聘请一名海外主讲教师,确定一位国际合作交流背景强的课程责任教师,配备一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助理教师,三位老师一门课,形成“1+1+1=1”的授课模式,建设3年后由责任教师和青年助理教师开设此课程。这类课程允许大类选课和交叉学科选课,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全面“英文化”。
二是 “整建制”全英文课程模块。以师资队伍国际化背景强且国际化合作交流基础好的学科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按培养方案要求进行模块式建设,每模块覆盖学科学位授权点的所有核心专业课程。已建成学科扩大了留学生招收规模,本土博士生与留学生同堂上课,显著提高了博士生学术英语水平。
三是直面博士生需求的特色優质全英文课程。例如英文期刊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课程探讨Nature、Science、Cell和PNAS等世界顶尖期刊的专业特色与行文特征,由多个学部重量级教授和超明星交叉学科导师团共同主讲,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写作与学术报告能力。
2.2 联合培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自2007年开始实施以来,我校依托该项目12年间共选派2016名品学兼优的博士生赴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生就有1432人。选派的博士生集中派往世界顶尖大学。
2011年开始学校配套设立 “博士研究生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遵循“三个一流”原则,依托学校、学科及博士生导师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的合作渠道,结合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培养。项目实施8年共选派863名博士生赴18个国家的63所一流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培养。
同时有机整合学校和社会捐赠资源,针对性设立面向特定学科的联合培养项目。如优先支持国家战略发展重大需求的高科技领域尤其是国防领域的相关专业博士生联合培养等。
2.3 搭建多种平台,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自2002年起设立的专项对外交流基金,用以资助优秀博士生赴海外参加本学科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竞赛、实习、短期学术交流等。构建了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信息库(3000余项),交流人数从2002年的12人增加到2018年的952人。
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和博士生来校交流。如每年举办的亚洲博士生创新论坛(Asian doctoral Innovation Forum),吸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知名导师和博士生参加论坛,让博士生展示各自研究成果,导师做主题报告并参与对博士生报告的点评,以开拓博士生国际视野和促进博士生了解、把握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为博士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充分机会。学校专项经费资助院系等单位牵头承办的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博士生参与全过程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以加强中外博士生交流,拓展博士生的学术和专业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探寻合作契机。
2.4 优化师资,支撑国际化培养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ARE”模式的支撑力量。遵循国际、国内协同策略,本土教师国际化培养和外籍教师引进的双向融合,同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扩大高水平的海外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规模,为“ARE”培养模式提供了师资支撑平台。
学校设立专项基金,培养和引进结合,建设国际化青年师资队伍。如支持教师长期出国留学和短期高访和引进海外优质师资;支持聘任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讲座教授,每年引进国际上业内知名学者来校,开课、讲座或联合指导博士生。招聘海内外具有国际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相当水平的、能独立发展一个学术方向的优秀青年人才充实师资队伍,造就一支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上述措施显著提高了我校师资国际化水平。
3 阶段性成效
(1)博士生国际交流规模和质量逐年提高。通过长短期的对外交流项目,博士生对外交流规模持续上升,出国交流比例由2007年的30%增加到目前的90%。与规模同步增长的还有对外交流质量。交流期限90天以上博士生派往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世界排名前100大学比例为62%;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70%以上在会上做口头报告、宣读论文。
(2)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博士生发表SCI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SCI论文数由2008年的3689篇增加到2014年的5349篇,平均影响因子由2008年的1.82提升至2014年的3.09,其中博士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于近5年先后在Cell、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数篇。其中有一些相当优秀的博士生,如2007级直博生赵烨,2008-2010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联合培养,于2010和2012年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2012和2013年连续两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上发表学术论文;又如,2007年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曾桥石,2011年在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持续增长。开拓了一批世界顶尖合作伙伴。我校和帝国理工学院合作的大数据人才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确立为首批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合作共建“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以培养创新型跨学科复合人才。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已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运行。我校的全球创业管理三校国际联培项目在2010年度“智造十年—寻找影响中国的商业新势力”高峰论坛上获“十年最具创新国际合作项目”奖。
4 若干思考
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是系统工程,博士生、师资、管理、国际资源四要素缺一不可;博士生国际化培养又是长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深入耕耘方能凸显成效。“ARE”模式有效提升了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促成了全方位博士生国际化培养的长效机制的形成。在“ARE”培养模式实践过程中,学校顶层设计、职能部门统筹协调、院系主动出击、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国家、学校、院系、导师资助和社会力量捐助等多种途径设立多种项目或专项基金,形成了一套资助力度强、资助面广的博士生国际化培养资助体系。课程建设、联合培养、国际交流均以项目形式建设,确立了完备的实施办法,确保了项目建设效益。
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将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国际办学能力与全球影响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全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博士生教育,2015(1):1-6.
[2] 付鸿飞,李明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发展新趋势——首届博士生教育学国际会议综述[J].学位与博士生教育,2018(1):73-77.
[3] 邱勇.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N].光明日报,2017-12-05(16).
[4] 吕建,吴俊,卞清,等.模式、机制、成效:以质量为核心的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 6-11.
[5] 郑炜君,王顶明,曹红波.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与师资建设——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72-77.
[6] 周一,张鹏.科学发展公派留学事业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访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J].世界教育信息,2009(9):10-15.
[7] 仇鹏飞.完善选拔机制 提高公派留学质量和效益——以南京大学实施国家公派项目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1).
[8] 许仪,杨清华.ESI高被引论文博士研究生作者的群體特征:基于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3):42-47.
[9] 郑宏.试论“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教师的国际化——以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例[J].高教论坛,2017(10):69-73.
[10] 杜占元.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推动内涵发展再上新水平——在 2018 年度省级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8-04-17).http://www.moe.gov.cn/s78/A22/moe_847/201804/t20180417_33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