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04-20邓秀珍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乡土文化进行教学的方法,建议在识字启蒙、课文解读及作文练习等教学环节中落实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

【关键词】乡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111-02

乡土就是故乡,指人们出生的地方或长时间生活的地方,而在这一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便构成了当地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加强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帮助学生有效地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加了解乡土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为提升个人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识字启蒙中渗透乡土文化

识字是阅读及写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备条件。由于中国汉字数量多,且字形复杂、字音字义多变,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艰巨的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表明,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汉字,多数小学生仍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的学习枯燥乏味、效率低下,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緒,严重影响学习质量。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试着借用一些辅助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情境入手,帮助他们加深对汉字的印象。其中,引入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是尝试之一。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中,需要学生识记的生字包括“明、力、尘、从、木、林、森、心”等,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风光编写一篇辅助教学的小文章,帮助学生记忆。对于玉林地区的学生来说,大容山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地方,以此为内容辅助识字教学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笔者编写了一个小故事:“星期天,天气晴朗,爸爸妈妈带着小明一起去大容山爬山。山里有很多树木,它们组成了大森林。森林里的空气好极了,没有一丝尘埃,小明和爸爸妈妈从山脚爬到半山,却一点儿也不觉得费力。这一天,他们过得很开心!”学生一边回忆大容山的美景,一边结合课文和小故事记忆这些生字,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生动而直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识字学习的质量,同时还使学生对家乡山水有了更加真切的情感。

此外,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当生字与自己熟悉的事物存在密切关联时,生字仿佛也被赋予了更加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学生更易于理解。因此,在识字启蒙教学中融入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乡土特色,能够进一步拉近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质量。笔者认为,地方性知识可以选择特色饮食、风景名胜、手工制作、农产品等内容,它们深受学生喜爱且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选择地方性知识要避免过于复杂抽象,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

例如,广西的特色饮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的知识,他们很可能早已认识实物,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但无法书写和阅读,因此笔者整理制作了一个列举广西特色饮食的PPT,在每一张食物照片下列出对应名称的生字及拼音,在课堂上展示,内容包括“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玉林牛巴”“巴马香猪”“桂林马蹄糕”“柠檬鸭”“粉饺”“云片糕”等十几种美食。学生看着这些美食的照片,回忆起它们的滋味,觉得这些生字也变得“美味”了起来,于是他们积极识记,畏难情绪一扫而空。经课后随机抽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美食名称的汉字记忆程度普遍较高,甚至有的学生举一反三,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通过店铺招牌、广告说明、网络媒体等途径进行扩展学习,形成了一股“比比谁认识的美食多”的竞赛风潮,学习效果理想。

二、在课文解读中体会乡土文化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章节,其内容丰富,且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但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缺少阅历,他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往往较为吃力,且不易产生共鸣。为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将耳熟能详的乡土文化因素引入课文的解读教学中,这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意义及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主要记述描写五位壮士的英勇行为,体现他们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但由于年代的原因,小学生难以体会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为此,笔者在课前先布置一道作业:回家听祖辈讲一个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有着众多值得骄傲的革命传统和英雄人物,如著名的昆仑关战役、百色起义、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韦拔群、宜州怀远的红军标语楼等。学生在祖辈的故事中,了解了本地的一些革命事迹,对英雄人物更是产生敬重之心。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的纳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进而体会文章的教育意义所在。

又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讲述了广西著名旅游城市桂林的秀丽风光。这样的课文适宜结合本地的地理旅游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祖国山河的壮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桂林山水的“奇、秀、险、静、清、绿”,笔者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桂林实地旅游,亲身体验桂林山水的秀美,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并请实地旅游过的学生分享一些照片、视频或感受等。学生所展示、分享的旅游记录不仅形象印证了课文中的描述,甚至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详尽的扩展,原本抽象的文字在学生的分享和亲身体验中,被还原成了流动的水、清新的空气、秀丽陡峻的山峰。而学生在文章的解读过程中,也能加深对本地区乡土文化的体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在作文练习中感受乡土文化

作文练习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内容,由于受到思维形式及知识阅历的限制,小学生进行作文练习时对于“写什么”“如何写”往往一筹莫展。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具体形象、具体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尤其是写自己熟悉的事物,通常更加容易,也容易投入感情、表达出真实想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乡土资源开始,逐渐发现写作内容、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在完成《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及亲身体会,写一篇关于“旅游”的小作文。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并根据自己实地旅游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学间分享的心得体会,积累了很多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不仅感到“有话可说”,还把“话”写得绘声绘色,将家乡的美景、美食、风俗、民情生动而细致地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独特的乡土文化。

又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描写了乡村人家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起了自己的老家,甚至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农家小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于是笔者趁机布置了课后习作练习,请学生参考课文,描写属于自己的那个“乡下人家”。有了之前“旅游”的习作练笔经验,同时要写的又是自己熟悉的“家”,学生接到习作题目后,一改往日对习作的畏难情绪,而是自信满满、跃跃欲试。在习作中,学生有的描写了自己家青砖黛瓦的老宅,有的描写了三合院和脚下层层叠叠的梯田,有的描写了袅袅炊烟中的银杏树……一幅幅广西乡村画卷在学生笔下铺展开来,行文用词生动、言之有物、情感真挚,写作质量极高。在随后的作文点评课上,笔者请学生互相分享习作,学生惊喜地表示,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够“毫不费力”地完成一篇作文,不由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初步体会到写作的要诀——从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更易找到写作主题,丰富写作内容,将文章写活。

四、在口语交际中讲述乡土文化

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大胆清晰、自然有序、切合主题的口语交流。由于小学生的语言储备量不足,词汇较为匮乏,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出现“无话可说”“用词匮乏”“言语不当”等现象。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而熟悉、亲切的乡土文化能使学生更乐于开口,也更易于开口。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一课中,笔者请学生任意选择一次自己的出游经历进行解说。由于学生在假期中大多有出游的经历,因此,他们在口语交流中往往能侃侃而谈。如某学生讲述了自己跟随父母参加“三月三歌节”的经历,不仅讲述了歌会上人山人海的盛况,还复述了一些自己熟悉的山歌。由于很多学生都参加过这一节日,他们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同盟”,在此后的交流中纷纷表述自己关于“三月三歌节”的见闻,就连平时较为沉默的学生也忍不住发言。这表明,在口语练习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更利于学生开口表达,学生愿意说、说得细。

综上所述,将乡土文化资源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拉近语文学习、日常生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从识字、课文理解及作文练习等方面提高学习质量;帮助学生详细准确地理解课堂内容,了解语文课文背后所蕴含的豐富内涵及深刻的教育意义,感受到语文的非凡魅力,并且通过语文学习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体会乡土文化那种亲切的、融入血脉的美,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作者简介:邓秀珍(1973— ),女,广西北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