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2020-04-19吴志颖齐玮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后抑郁护理干预心理

吴志颖 齐玮

【摘  要】目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特征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患者中选取100例入组研究,均为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评分、抑郁症改善率、满意率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两组患者满意率、抑郁症改善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性心理干预在产后抑郁症临床中实施效果更加显著,可快速改善产后抑郁患者症状,有利于产后母婴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4.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197-02

根据调查统计,产后抑郁在临床中的发生率在60%-85%左右,大部分产妇在分娩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绝大多数产妇可在适应期后自主克服此类心理情感障碍,仅少数产妇会发生持续性抑郁症[1-2]。产后抑郁属于产妇特有的心理情感障碍,发生机制較为复杂、诱发因素也较多,常规心理干预虽然可逐步改善患者症状,但产后一段时间是母乳喂养的关键期,产后抑郁会影响到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阻碍母乳喂养的实现,因此需要采取更加快速、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来改善产妇抑郁症状,使产妇能够突破抑郁的心理情感障碍,稳定完成新生儿养育工作[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妇产科2017年1月-2019年妇产科收治孕产妇中选取100例入组研究,均为产后评估为抑郁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3.1±3.6岁,经产妇19例,初产妇31例,阴道分娩36例,剖宫产14例;观察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33.9±3.8岁,经产妇20例,初产妇30例,阴道分娩35例,剖宫产15例;同时对两组患者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家境环境进行对比和筛选,确保入组患者常规资料比对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

入组患者均为足月分娩,无异常妊娠。

排除合并妊娠期并发症患者。

排除近期服用神经类药物或接受过心理治疗患者。

排除神志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有效沟通患者。

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目标性心理干预,具体如下:

产后3d对产妇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产妇是否发生产后抑郁,若评估为产后抑郁症则继续观察产妇心理情感状况,于产后7d在对产妇抑郁情况进行二次评价,若产妇仍处于抑郁状态,则认定产妇为产后抑郁患者。

确定产妇为产后抑郁症候即刻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讲明患者的具体情况,争取患者家属的协同与配合。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确定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时间,并对当时的外部刺激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内源性刺激因素进行分许,筛查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根源。

明确产后抑郁症发生根源后制定目标性护理干预方案,整体上遵循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心理支持、认知干预和行为矫正的“五步走”模式,从安抚产妇情绪入手使患者冷静下来,采用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能方法帮助产妇克服心理情感障碍对自身行为模式的影响,联合患者家属共同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注和关怀来降低患者的不确定感、不安感,采用明示、暗示、语言性技巧、非语言性技巧等沟通方式对产妇认知进行干预使产妇能够深谙产后抑郁的危害、提高产妇信心、增强产妇心理压力抗性,最后对产妇实施行为干预,指导产妇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实施新生儿喂养工作,使产妇能够快速适应母亲角色,恢复产妇角色功能、社会功能。

在干预其间,定期对产妇抑郁情况进行评价,明确产妇抑郁症发展方向,若连续2次评价患者症状未见改善,则调整干预方案。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评分进行评价和对比,干预前抑郁评分以产后7d确认产妇为抑郁症患者时量表评价结果为准,干预后抑郁评分以连续干预14d后患者量表评价结果为准。

对两组患者抑郁症改善率进行评价和对比,以患者抑郁症症状消失,情绪可自控,无偏激行为为显效;以患者抑郁症症状改善,情绪基本稳定,无偏激行为为有效;以患者抑郁症状未见好转,情绪不稳定或有偏激行为为无效。改善率=(显效+有效)/n*100%。

对两组患者满意率进行评价和对比,患者出院时采取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得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级,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n*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属±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率表示,相关数据组件比较时行秩和检验,检验值小于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干预前后抑郁评分对比

干预前,对照组患者抑郁评分33.1±5.8,观察组抑郁评分33.6±6.1,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抑郁评分27.8±3.9,观察组抑郁评分21.6±3.6,观察组抑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抑郁症改善率对比

根据表1统计结果,经连续14d干预后对照组患者抑郁症改善率78.00%,观察组患者抑郁症改善率92.00%,观察组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满意率对比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照组满意与非常满意计数共41例,满意率82.00%,观察组满意与非常满意计数共47例,满意率94.00%,观察组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抑郁在妇产科临床中较为常见,年龄、妊娠负担、分娩疼痛、心理抗性、分娩后角色转换以及对新生儿喂养的迷茫均可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4]。几乎所有产妇在分娩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况,当产妇无法自主克服此類负面情绪时就会逐渐转变为心理负担并引起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会对产妇生理应激能力产生影响,有碍于产后产后身体机能恢复且还会对产妇新生儿喂养信心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引起产妇轻声的念头,从而严重影响母婴生活质量的提高[5-6]

在本组研究中,共选取1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入组研究,均经产后3d和7d抑郁量表评价确诊为产后抑郁症。随机平均分组后分别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和目标性心理护理,结果显示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干预14d时抑郁评分、抑郁症改善情况及出院时护理服务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以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心理支持、认知干预和行为矫正的“五步走”模式的目标性心理干预在短时间内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评分、促进抑郁症状改善,有助于产妇克服心理情感障碍和生理功能的恢复,最终促进母婴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宋文轩,李鹏坤,王城铭.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J].母婴世界,2019,(16): 179.

[2] 丁婷,柳峰.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影响[J].心理月刊,2018, (7):28-29.

[3] 刘玉芝.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6):61.

[4] 袁庭燕.产后抑郁产生的原因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J].系统医学,2017,2(20):166-168.

[5] 刘永红.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与心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家庭医药,2017,(1):125-126.

[6] 张秀云.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0):2871-2872.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产后抑郁护理干预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产后抑郁的三时段护理干预研究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对孕期焦虑、抑郁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元认知干预对产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
临床分析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