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改变应用价值
2020-04-19黄永芳
【摘 要】目的:探究B超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临床有何价值。方法:挑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均以以实验检查和影响学检查,患者,肝硬化23例,重形乙型肝炎27例,慢性肝炎30例,另外挑取80例同时期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均以B超检查,对两组患者B超情况观察组。结果:对照组异常率为36.25%,与观察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重型乙型肝炎(54.05%)异常率最低,肝硬化为56.52%,慢性乙型肝炎56.67%。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板与胆囊患者实行B超检查,具有临床价值,有利于观察肝脏病变严重程度,判断预后情况。
【关键词】胆囊;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B超;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069-02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较多,主要以体液、血液为传播途径,临床可分为慢性迁延性、急性,细携带于不同人群当中,且临床表现多样化,若治疗不及时,将逐渐演变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10~15%,感染率为50%。目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伴有胆囊病变者,具有不同胆囊病变,将对肝脏疾病预后情况[1]。对此通过应用B超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胆囊病变患者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男女比例34:46,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4.56±1.58)岁,另外挑取80例同时期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男女比例42:38,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8.57±1.14)岁,两组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B超检查,检查前禁食、禁饮,以同一名医师实行检查。嘱患者取卧位,实行多方面扫描,观察胆囊内透声、胆囊壁、胆肝总管内径等,正常胆囊壁3mm以内,将胆囊病变分为六种类型,胆囊壁水肿、胆囊壁增厚、胆囊壁毛糙、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对具有胆囊炎患者并含有临床症状者,予以临床对症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者行,嘱患者注意饮食,加强运动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于B超下胆囊病变分布率予以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异常率为36.25%,与观察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重型乙型肝炎(54.05%)异常率最低,肝硬化为56.52%,慢性乙型肝炎56.67%,见下表1。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变在不仅对肝脏有所累及,且对其他全声脏器造成影响,因胆囊处于肝脏邻近早期,肝脏分泌胆汁储存与胆囊内,所以,易被肝脏累及[2]。因此,临床对于乙型肝炎合并胆囊患者较为常见,从而逐渐得到临床重视。从统计学表中可知,合并具有胆囊病变者是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随着肝实质损伤,将家重病变,其检出率明显上升。目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胆囊患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经结合相关研究可知,可与以下几点有关,①胆红素障碍:这主要因肝细胞受损后,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Na-K-ATP酶活性降低,使胆汁浓缩,并长期对胆囊刺激,导致胆囊内膜水肿、充血、增厚[3]。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主要因病变未及时治疗,纤维化、炎症活性的形成,导致肝脏合并白蛋白水平下降,使血浆白蛋白和胶体渗透压降低,對此,血管外液增加显著,胆囊水肿明显。③抗原复合物的作用:主要因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抗原复合物的作用沉积在胆囊黏膜上皮,继而引起胆囊病变,且胆盐损害胆囊壁,其中,石胆酸会引起胆囊炎症,胆管上皮增生显著,且易诱发胆道病变[4]。④门脉高压导致一氧化碳增高,一氧化碳对胆囊壁的血管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从而造成胆红素、白蛋白等异常。⑤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乙型肝炎病毒属于泛嗜性病毒,对多器官和肝外组织进行侵犯,经相关研究可知,通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胆管上皮细胞的检查,发现肝炎病毒基因,表明该病毒在胆道上皮细胞中可进行复制。
经本研可知,健康人群以胆囊壁增厚、胆囊水肿、胆囊壁毛糙为主,占全部的23.75%,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胆囊炎、胆囊水肿为主,而对于重型乙型肝炎则胆囊壁毛糙、胆囊息肉等为主。其本次研究中,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检出率全部病例的35%,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类似,主要可能与①肝脏胆囊环境变化,慢性肝病患者高胆红素高,此外,因胆道感染,胆盐生成减少,肝细胞破坏明显,与胆汁混合从而形成粘稠胆道环境。②门静脉高压:对胆囊、胆道静脉造成组织水肿、曲张淤血以及胆囊壁增厚有关。
综上所述,肝脏病毒易累及全身,消化道损害较为常见,依据解剖胆囊、肝脏关系,可知肝脏病毒感染是造成胆囊病变,因此,需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板与胆囊患者实行B超检查具有必要,同时,有利于观察肝脏病变严重程度,从而判断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剑凤,宁伟.B超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改变应用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7):750-752.
[2] 陈晶莹.超声检查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9):122-123.
[3] 于艳艳,王大伟,路会景等.超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改变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32-33.
[4] 莫献凌,何芳.超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方法的临床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9):1162-1165.
作者简介:
黄永芳(1974-),女,汉族,四川广汉人,大专学历,研究方向: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