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活力的思考和建议
2020-04-17孙小梦高洁
孙小梦 高洁
摘 要:艺术教育是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农村学校在落实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认识不足、师资薄弱、设备缺失等问题,各类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支教工作时,可与农村学校展开深度合作,做好统筹规划,以更好更快地提升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水平,实现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大学生支教;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6-0017-03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 之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要重视艺术教育的开展,将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较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开展。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是对艺术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工作不仅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常态,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此同时,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艺术教育的开展既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
首先,艺术教育课程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可以培养自身爱好,习得诸如绘画、书法、音乐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艺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出口,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热情,提高自身的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追求真、善、美,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其次,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农村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地区学生在考试升学中竞争力较弱,而此时,艺术考试则可以成为农村学生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例如,河北平山古月中学借助艺术办学途径使一大批学生成功升学,帮助他们得到了继续发展的机会。因此,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可为农村学生打下一定的艺术基础,使其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为农村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最后,学校作为农村地区的文教中心,对当地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教育的开展可以充分挖掘当地传统音乐、舞蹈等各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使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地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传播良好的民风、乡风,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总之,艺术教育可以凝聚乡村社群的共识,提升乡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在教育领域,相较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较少或流于形式。其相对“缺失”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地区教育理念未与时俱进。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虽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家长并未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2.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农村地区学校普遍缺乏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其中一些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往往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而兼任教师或照本宣科或直接讲授其他课程内容,使得艺术教育课程形同虚设。还有些学校虽有艺术类教师,但教师的艺术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农村学生全面的艺术培养;3.设备设施落后,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农村艺术教育不仅缺乏硬件设备的支持,而且活动场地和专业器材不足,导致农村艺术教育缺乏基本的保障。
三、支教活动赋予农村学校新动能
当下大学生支教团队应当以提升当地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开展支教工作,通过个人的支教活动,给当地学生带来不同的视野和认知,丰富当地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升当地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般来说,农村学生对艺术类课程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此类课程准备相对复杂,这便对支教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给农村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课程,学校需统筹规划,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而支教学生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农村当地的物质文化环境,最大化地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支教学校应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对支教学生的辅导
支教学校作为支教学生的派出单位,应当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支教工作,使支教工作落到实处,并切实完成教育扶贫的任务。
首先,支教学校应当积极与受支援农村学校对接,了解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并结合自身学校专业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教方案和教学方案,以此作为支教学生的行动指南,提升支教工作的成效。结合当下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状况,艺术类专业院校应当积极与农村学校对接,改善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现状。例如,河北美术学院發挥自身艺术教育的特点,与新乐市化皮镇九所学校展开合作,将音乐、美术、书法等专业课程带进中小学课堂,丰富了农村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实现路径。
其次,支教学校要积极支持支教社团的发展,指导支教社团开发支教课程。支教学校作为管理部门,应委派专业教师提供指导,帮助支教社团结合自身特点针对性地开发艺术教育课程,使支教学生有备无患,顺利开展支教工作。例如:河北美术学院结合化皮镇几所学校的教育现状,围绕其专业优势和资源,开发出书法、手工、绘画、音乐等特色艺术教育课程,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最后,支教学校要加强对支教大学生的辅导工作,使学生主动转变思维,熟悉教师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支教学生的业务能力和沟通技巧,使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支教工作。
(二)支教学生要积极实践,走出特色的艺术支教之路
学校的前期课程开发、学生培训等工作需为支教学生打下坚实基础。支教学生作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和践行者,应勇于担当,开拓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艺术教育课程与农村学校实际相结合,将艺术专业与农村学生需求相结合,切实提升艺术教育的效果,促进农村艺术教育模式的成熟。
首先,支教大学生应当了解当地农村学校的客观现状。支教大学生可借助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和需求,并结合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调整所开发的艺术教育课程。同时,可以通过音像资料、画册、计算机软件等方式开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启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其次,支教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丰富艺术教育的方式。我国乡村保留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存在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中。支教大学生应当积极“采风”,搜寻当地传统艺术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了解当地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融入到课程中来。如此,既可以使艺术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美,又可以有效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使农村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传统,传承优秀文化艺术。
最后,支教大学生要勇于创新,积极带领农村学生进行艺术实践,丰富当地艺术文化氛围。艺术来源于生活,支教大学生应当带领农村学生勇于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唱歌、舞蹈、朗诵、书法、绘画等形式,展示农村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学校还可以借助艺术实践发挥艺术教育的社会效用,营造当地农村的文化氛围,促进农村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另外,农村学校应当给予支教大学生充足的教学时间和课程安排,最大限度地帮助支教大学生开展支教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院校应与农村学校共同制定艺术教育的评价考核标准,避免艺术教育浮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一是要在学生作品展示、艺术专业知识考察、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认知水平等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价。二是各艺术专业的支教学生要做好备课和课堂教學等工作,注重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总结,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改进方法,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艺术教育课程成效。评价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会使农村艺术教育落到实处。
康德认为:“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它解释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艺术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应当受到格外重视,而艺术专业院校大学生定点、定期支教为农村艺术教育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德]伊曼努尔·康德.康德美学文集(注释版)[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万丽君.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郁正民,周兴国,刘永武.关注农村艺术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