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活动对贫困地区教育的积极影响
2020-04-17吕军梅孙洪玉魏立峰
吕军梅 孙洪玉 魏立峰
摘 要:在校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可以实现支教者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共赢。大学生通过支教贫困地区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助于自身的快速成长。同时,在校大学生支教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是实现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的新途径,有利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走访调查,明确了贫困地区支教活动的真实现状、支教活动的价值。
关键词:贫困地区;在校大学生;支教活动;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9-010X(2020)06-0015-02
支教是备受在校大学生欢迎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支教,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而且在校大学生支教贫困地区,有利于缩小我国区域教育水平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贫困地区的一名在职教师,笔者见证了支教活动对当地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走访调查,本文主要从贫困地区的学校、老师、学生三个角度来阐述支教活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支教活动对贫困地区学校的积极影响
(一)充实师资队伍
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短缺的状况,支教大学生的注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匮乏的现状,充实教师队伍。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教学条件艰苦,本地教师大多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所以,贫困地区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会出现一个教师教授多个班级,或者一个教师任教多个学科,甚至一些退休的老教师也在坚守教学岗位的情况。再者,学校女教师占有较大比重,伴随近年来二胎政策的放开,多数乡村学校都开始出现教师不足的困境,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此时,支教大学生的到来犹如雪中送炭,缓解了贫困地区师资不足的现状,保证了教师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优化师资结构
贫困地区学校的问题较多,尤其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支教大学生的到来,可以改善这一现状,优化师资结构。偏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普遍存在不均衡、不合理的状况,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导致教学上难免会产生力不从心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支教者大都是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他们有思想、有知识、有激情,加入到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之后,从年龄和学历上充实了教师队伍,可以改善不合理的师资结构,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支教活动对贫困地区教师的积极影响
(一)带动教学积极性
贫困地区的学校,硬件环境设施和教学软件水平较为一般,由于条件的局限性,当地教师的思想观念也较为落后。再加上教学年限较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充满激情又带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教大学生来到此地,与当地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带动了贫困地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支教大学生的课堂中经常会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有时还会让学生扮演课堂上的小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讲课,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新理念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吸引了当地教师的注意力。大学生勤学好问的教学态度,优异的教学成绩,先进的教学技能和新颖的教学方式,都在激励当地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为在职教师外出培训提供机会
支教大学生的到来,充实了教师队伍,使得在职教师有机会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培训,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在学校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都是比较封闭,通过自己看书找资料,钻研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了支教大学生的加入,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压力会减小,这样就可以置换出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有机会走出校园的当地教师,可以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或者到高等院校去听讲座,提升自身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视野。支教活动置换出的在职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知识和技能都会得到提高,回到学校后再向同事传授相关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有利于贫困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支教活动对贫困地区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拓展学生视野
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眼界比较狭窄,支教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把自己的知识带给学生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讲课的过程中,支教教师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贫困地区的学生看到了一个精彩的大千世界。另外,支教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例如新颖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也让贫困地区的学生耳目一新,视野开阔。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
支教者独特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当地学生的关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支教大学生自身多才多艺,教学理念先进,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有背景音乐、有视频导入,既新鲜又有趣。上课回答问题,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另外,支教者也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支教地的条件一般都比较艰苦,当地学生的家庭也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普遍缺少家长的关爱。支教的大学生充满激情与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加之他们年轻,与学生之间容易沟通,不存在代沟问题,很容易就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所谓爱屋及乌,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课堂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总之,支教者新的教学模式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打开了当地学生封闭的心灵,进而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积极进取的愿望。
由此可见,大学生支教是一项有益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公益活动,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肯定它的积极方面。希望支教的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贫困地区的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高校、政府等相关部门尽力发挥其服务功能,以此来共同确保支教任务顺利、高效地完成,实现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