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

2020-04-17钱小青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堂练习小学数学

钱小青

摘  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堂练习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可以是为新课准备的练习,也可以是帮助新知内化的练习,还可以是巩固新课的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知识准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练习”既能直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课堂练习做了一些探索。

一、为新授准备而做的练习

为新授而做准备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还可以激活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1. 新授之前的基本型练习

基本型练习,就是为学生熟练地掌握小学数学基本知识而设计的练习,或者为学习新知识而准备的旧知关键点的练习,它贯穿于一学期的数学课堂,是分散的练习。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基础性练习的时间点、有选择地分析学生学习新课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找好基础性练习的关键点。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时,需要用到20以内几个数连加连减的口算技能和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法则。因此,在教学本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20以内的几个数连加或连减的口算练习,采用听算、开火车等形式,如3+4+1,9+5+1,7+8+4+1,18-9,15-8-2等,接着练习两位数的加减法,回忆提取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满十进一或者退一当十。

经过这样的基础性练习,学生已经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准备,为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 新授之前的铺垫型练习

铺垫型练习安排在教学新知之前,是帮助学生促进知识正迁移的练习,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设计铺垫型练习有三个方面的注意点:一是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二是提炼丰富旧知识,三是渗透学习方法和思想。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小数乘整数”时,可以先安排三组口答练习。

(1)0.15扩大10倍是(   ),扩大100倍是(   ),扩大1000倍是(   );45缩小到它的是(   ),缩小到它的是(   ),缩小到它的是(   )。

(2)去掉0.125的小数点,比原来(           )倍。

(3)根据25×130=3250直接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50×130=(     )

250×1300=(     )

250×13=(     )

我们知道:学习“小数乘法”的主要思维方法是小数与整数的互相转化,而转化的主要依据就是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以上三组口答练习,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起到了引导作用。

课改的不断深入,呼唤着我们将计算教学融入实际问题情境,体现实用性。恰当的准备型的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的相关经验,再构认知网络,以深刻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二、为新课内化而做的练习

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化学说,即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不是自发产生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在活动中内化,内化型的练习可以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新知识内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这类“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学生需要经历“操作——表象——形象”的认知规律。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组内化练习。

1. 操作型练习

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记录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尽管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由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而且能够发现,虽然长和宽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相乘都等于12平方厘米,此时学生体会到用长乘宽来求长方形面积的合理性。

2. 表象型练习

表象型练习分两步:(1)学生听题:每排摆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3排。在头脑中想象拼成的大长方形,并记录下长和宽,再全班交流此时长方形的面积。(2)看标有数据的图直接说出它们的面积。这两个层次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表象。

3. 抽象型練习

抽象型练习是指离开图形,让学生直接看数据说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想象这个长方形横着放和竖着放是什么样子的,以内化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感。

为新课内化而做的练习,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已有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内化对新知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

三、为新知巩固而做的练习

为新知巩固而做的练习,安排在课堂的后15分钟,目的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深刻数学思维,发展数学素养。为新知巩固而做的练习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体现重点原则

巩固练习的设计——体现每节课的重难点。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属于“數与代数”领域的范畴,其学习基础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练习的重点是用现实模型来支撑除数由小数转化到整数,从而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首先,练习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重点是巩固“除数扩大10倍,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商不变”;接着练习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巩固试商的方法,熟练调商;最后练习有余数的小数除法,重点是“除数扩大10倍,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商不变,但是余数也跟着扩大10倍”。根据内容的重难点编制练习,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单项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体现对比原则

对比练习——通常用题组的形式呈现,有利于帮助学生辨析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以提高运用知识的清晰度。辨析题组,分横向辨析和纵向辨析。横向辨析就是将易错点的两种解法放在一组,供学生澄清易错点,便于正迁移;纵向辨析是按知识由浅入深编制题目,让学生形成脉络,形成结构,防止负迁移。

例如,三位数的加法笔算,设计一组横向练习,辨析:前面一个算法错在什么地方?三位数加法的笔算要注意什么?

接着设计一组纵向练习,从不进位加到进位加再到连续进位加,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

3. 体现变式原则

变式练习——从不同角度设计相应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中,笔者着重改变运用情境,增加公式运用的难度,以转变思维,于是设计了以下练习:

(1)求下面长方体的体积。(增加了多余条件,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分米,底面积是30平方分米,高是3分米。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8立方厘米,已知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则高是多少厘米?(逆向思维,已知体积、长和宽,求高)

(3)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米,横截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这个木料的体积是多少?(需要先化单位)

4. 体现综合原则

综合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综合性问题中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增强实用性,拓宽加大原有的知识结构。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综合练习:

芳芳所在的学习小组想设计一种纸盒,纸盒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12厘米。(1)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求表面积)(2)纸盒所占空间是多少立方厘米?(3)要给纸盒扎上像例图那样的彩带,至少需要彩带多少厘米?

这个综合练习将棱长、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金量”,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学数学的练习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利用准备阶段、新课阶段和巩固练习这三个时机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如此才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课堂练习小学数学
课堂练习讲评教学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