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要问题,关注学习能力

2020-04-17丁宁刘贤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建模问题

丁宁 刘贤虎

摘  要:传统教学只有教师知道去哪里以及如何去那里,将知识咀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学会主动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将主要问题集中呈现,明确学习要点,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的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去哪里和如何去,从学会走向会学,真正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问题;引发;探究;建模;问题解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9页例6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明确不规则的物体可以转化成规则的物体,会用排水法等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实验、想象、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归纳概括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问题引发

师:孩子们,我们学习过长方體和正方体的体积,来看看,会求吗?

生1:这个长方体可以用“长×宽×高”来求,用5×4×3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生2:正方体可以用“棱长×棱长×棱长”来求,也就是3×3×3=27(cm3)。

师:我们学会了如何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但是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物体既不是长方体的也不是正方体的,比如说老师手上的这块软陶,能用这样的方法直接求出它们的体积吗?

生:不能。

师:因为——

生:它是不规则的。

师:是啊,像这样不规则的物体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软陶、苹果,等等,它们的体积怎样来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问题引发立意要高,难度要低,指向要明。由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入,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从认知角度是顺应,立意高;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容易,难度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来直接计算,产生学习的需求,指向明确。这一环节让学生知道去哪里,明确学习目标。

2. 问题探究

师:孩子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不规则的物体?

生:类似于笔袋也是不规则的物体。

生:橡皮泥。

生:飞机。

……

师:其实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是不规则的,老师也找到一些,认识吗?

师:你想选择哪一样来研究?说说你的想法。

生1:我想选择橡皮泥,因为它可以捏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

生2:我选择土豆,因为它可以用刀切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3: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如果把土豆切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时候,它就少去了一部分,而且土豆就不能保存了。

师:还有像橡皮泥和软陶一样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吗?

生:没有了。

师:就像大家说的,咱们把橡皮泥、软陶这样可以自身改变形状的物体称为自身可塑物体,像土豆、石头这些物体称为自身不可塑物体。

师:自身可塑物体,它们的体积怎么求呢?自身不可塑物体,它们的体积又怎么求呢?是我讲给大家听听,还是你们自己去发现?

生(齐):自己去发现。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物体和材料,等一下,咱们每个小组就可以在自身可塑物体中选择一样,再从自身不可塑物体中选择一样来研究,看看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写在学习单上。

师:自己先想一想选什么,然后再和同伴商量商量,商量好了就可以过来去取了。

学生自主探究。

评析:学生探究首先是建立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看书。其次是协同学习,倡导同桌之间的协同,遇到困难可以求助他人、课本,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施助他人。这个环节要有足够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亲身经历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以及亲自探索,如比较、归纳、猜测、验证、概括等,不能是浅尝辄止,只有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学会学习。

3. 互动建模

师:哪个小组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们来和大家分享自身不可塑的物体,我们选择的是土豆,验证方法就是先找来500ml的水,然后把土豆放进水里,那么现在500ml的水就升到了600ml,然后我们再把现在的600ml水减去原来的500ml水,得到多余的100ml水,把100ml水转化为100cm3,所以我们得出土豆的体积就是100cm3。

生(齐):同意。

师:我们明明求的是土豆的体积,你怎么说的却是水的体积呀?

生:因为土豆它原来是不规则物体,而我们不能知道它的长、宽、高,那么可以通过水,就是排水法来测量出土豆的体积。这样就把土豆的体积变为水的体积了。

师:也就是土豆的体积到底等于什么呀?

生:土豆的体积就是等于水多出来的100ml,再把单位转换一下,那100ml就等于100cm3,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水怎么会多呢?

生:因为土豆它原本是占空间的,当把它放进水里的时候,土豆就会把水挤上去,挤上去的水就是土豆占的空间。

师:实际上他说的土豆的体积,也就是等于上升的部分水的体积。他提到了排水法,用排水法把求土豆的体积转化成了求——

生: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师:其他小组,你们在研究自身不可塑物体的体积时,也用到这种办法了吗?说说看。

生:我们选择的是石头,我们把石头放进500ml的水中,发现水上升了350ml,这350ml也就等于石头的体积。把求石头的体积转化成求上升水的体积。

师:还有研究其他物体的吗?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鸡蛋,我们把鸡蛋放进500ml的水里,发现水上升了50ml,我们求出来鸡蛋的体积就是50ml,用排水法把鸡蛋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鸡蛋的体积是50cm3。

师:那他们组求的鸡蛋的体积——

生:也是转化成了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师:想一想,咱们用排水法求自身不可塑物体体积的时候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呢?

生:我觉得要记录原来水的体积和把物体放进去之后的体积。

师:自身不可塑的物体我们有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了,那么自身可塑的呢?

生1:我们可以先把一个不规则的橡皮泥捏成一个规则的长方体,然后再用尺子去量,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生2:我想补充,我们也可以捏成一个正方体,按照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橡皮泥的体积就——

生1:等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了。

生2:橡皮泥的体积就转化成了长方体的体积。

师:软陶呢?

生:也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无论是自身可塑的物体,还是自身不可塑的物體,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求出它们的体积,可是在大家探究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选择了这样一个塑料的物体,后来又去换了一个土豆,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物体可能会浮起来,不会沉到水里,那就无法用排水法得到它的体积了。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物体,比如说木头、塑料、冰糖都不能用排水法求出它们的体积,那么这样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怎样来求呢?是的,也可以用排沙法、排米法来求,这样它们的体积就转化成了上升部分沙子、米的体积。

师:无论是自身可塑物体、自身不可塑物体,还是特殊物体都能用这种转化的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也就是把这些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或者可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这种转化的办法,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也有用到过,知道在哪里用到过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就是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的。

生:我们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转化成我们学过图形的面积来求的。

师:是的,在我们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有用到转化的办法。在今后学习中我们也会用到这样的办法。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不断地将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对咱们今后的学习尤为重要。

评析:学生经历充分的自主探究与协同学习后,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交流,逐步建立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数学模型: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在这节课,学生从不规则物体中可塑和不可塑两类的探究,发现、总结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转化。

4. 问题解决

(1)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生1:我来说我的方法,没有放珊瑚,水深6cm,放珊瑚后水深7cm,水上升了1cm,所以珊瑚石的体积就等于8×8×1=64(cm3)。

生2:我的方法是先求出水的体积8×8×6,再求出放进珊瑚石后的体积8×8×7,再减去第一次求出的水的体积。

师:对于这两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生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它直接计算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珊瑚石的体积,计算很简便。

生2:我喜欢第二种方法,虽然计算步骤多一些,但是这种方法一想就明白。

(2)爸爸在一个底面积为51dm2的长方体鱼缸里放了一个假山石,水面上升了3cm。这个假山石的体积有多大?

生1:首先我们要换算单位51dm2=5100cm2,之后再用公式V=Sh=5100×3=15300(cm3)。

生2:我还有一种方法,把3cm换算成0.3dm,所以V=Sh=51×0.3=15.3(dm3)。

师:那这里假山石的体积就转化成了——

生: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师:孩子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怎么计算自身不可塑物体的体积。

生2:这节课我学会了转化的思想,还有排水法。

生3:还学会了如何求自身可塑物体的体积。

生4:我还知道了自身可塑物体捏成规则物体,它的体积不变。

生5:我还知道了转化是多么重要。

生6:我要补充,一开始我写第8题没看到单位要换算,经过老师提醒才知道,所以我们以后要认真审题,看清单位。

师:是啊,要认真审题。其实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候想着想着、说着说着就会了。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问题解决环节就是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或生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应用能力。显然,需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势,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综合性,也要关注变式问题的解决。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答案、说解答过程”的低层次思维上,而应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对于这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等等,发展学生的“分析、评价、创新”高阶思维。

四、全课评析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不知道去哪里,更不知道怎么去那里。只有教师知道去哪里以及怎么去,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总是习惯将知识咀嚼碎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一旦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就不会学习。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变革,实施问题教学,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问题教学的流程框架是:问题引发——问题探究——互动建模——问题解决。其核心是“问题探究”。一节课围绕2、3个主要问题进行探究,问题之间呈现进阶或并列关系,并且每个问题都让学生明确学习要点,比如画一画、写一写、看一看、说一说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去哪里以及如何去。

1. 让自主、协作、探究真正发生

在传统的课堂,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少,而且支离破碎,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协作、探究。问题教学以问题引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用问题链的形式呈现,同时通过交流互动确定问题链解决的方法策略,提炼出要点,以学习单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也清楚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并且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同时倡导同桌、小组间的协作学习,让求助、施助随时发生。在解决问题链的过程中,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 让思考、质疑、评价成为习惯

学习绝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它应当成为主动思考、多元表达、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数学问题情境。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就可以表达观点,进行分享、交流。在互动交流时,教师要将质疑、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去质疑对与错,去评价合理与不合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通过问题教学,教师将以往零碎的问题变为结构化的思维性问题和知识性问题,指向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核心。学生从碎片化的学习和思考走向整体的知识建构,实现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学会走向会学。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建模问题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