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疟疾90例临床特征分析
2020-04-17侯婷婷
侯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三病区,安徽 合肥 230022)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疟疾患者及带疟原虫者为传染源,主要流行在热带及亚热带,其次是温带。随着我国卫生水平的提高,对疾病防疫工作的加强,疟疾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到国外工作的人员逐年增加,特别是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很高,致使输入性疟疾病例增加。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病科近年收治的疟疾主要来自非洲的务工人员,为了解其临床特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病科收住的90例疟疾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31~53岁,平均年龄(39.8±2.64)岁。所有患者均在非洲国家务工,工作时间1到96个月不等。入选标准至少符合下列三项(1)有疟疾流行地区居住史。(2)有周期性发热、畏寒、热后大汗等典型临床表现。(3)外周血涂片查到疟原虫。(4)抗疟治疗有效,并发症急性肝损害诊断标准:谷丙转氨酶≥200UL或谷丙转氨酶不同程度升高伴总胆红素≥85umol/L;急性血管内溶血:寒战、高热、腰痛伴血红蛋白尿,有急性贫血与黄疸;急性肾衰竭:尿少,尿蛋白阳性,血肌酐≥265.2umol/L;脑型疟疾:头痛、谵妄、意识障碍或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肺病变:咳嗽、咳痰,胸片提示肺炎或肺间质性病变伴少量胸腔积液,抗疟治疗有效。
1.2 研究方法 对90例输入性疟疾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设计的调查表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转归。登记血涂片,直接镜检疟原虫,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止凝血功能,x线胸片等项指标。
1.3 治疗及治愈标准 依照《抗疟药使用规范》,对90例患者进行规范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头痛、全身及四肢关节酸痛等症状好转,肝、肾功能正常,血红蛋白、血小板回升,末梢血检疟原虫连续两次(间隔24h)为阴性。再燃:临床治愈28d后再次出现发热等症状,疟原虫检查为阳性者。
2 结果
2.1 输入性疟疾发作情况及疟原虫检出情况 90例中曾在当地发病48例,疟疾发作次数最多10次,最少2次,42例回国后首次发病。90例症状发作发生在回国后2~60天,其中6例各出现复发1次。90例血涂片检出疟原虫57例(63.33%),其中间日疟15例,恶性疟18例,分型不详24例。
2.2 输入性疟疾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输入性疟疾临床表现多样,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现象,体温多在38.5℃以上,最高体温42℃,发热常伴有明显的畏寒、寒战、贫血及脾大,热型多不规则。90例中出现相关并发症57例,主要有急性肝损害、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肾衰竭、脑型疟疾及肺病变。输入性疟疾的症状、体征及并发症。见表1
表1 输入性疟疾的临床表现
2.3 输入性疟疾的实验室检查 输入性疟疾常伴有明显的血象变化及肝肾功能异常,亦可见凝血功能异常。30例中血小板减少有66例,其中严重减少18例(<30*109/l),中度减少 21 例(30-50*10^9/l),轻度减少27例(<100*10^9/l);淋巴细胞减少60例;出现黄疸者共63例,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TBIL>85.5umol/l者 9 例,51.3umol/l<TBIL<85.5 者 24 例,TBIL<51.3umol/l者30例;ALT升高42例,其中ALT>400u/l者 6 例,100u/l<ALT<400u/l者 6 例,40u/l<ALT<100u/l者30例。输入性疟疾的实验室检查。见表2
表2 输入性疟疾的实验室检查
2.4 血检疟原虫不同结果在相关并发症中的分布 血涂片检出疟原虫57例,其中明确分型33例,分型不详24例;未检出疟原虫33例,恶性疟原虫在并发症中的分布比例最高(42.10%),间日疟在并发症中的分布比例最低(10.53%)。血检疟原虫相关并发症。见表3
表3 血检疟原虫不同结果在相关并发症中的分布
2.5 输入性疟疾的治疗方案及疗效 90例单用或联合应用抗疟药物,其中2例蒿甲醚联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初始治疗失败,改用青蒿琥酯后症状控制,脑型疟疾或有严重并发症者一般选用青蒿琥酯,症状控制最短时间2d,最长15d。治疗情况及疗效。见表4
表4 输入性疟疾的治疗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90例患者均有发热症状,绝大多数伴有畏寒、寒战及热后大汗等典型疟疾症状,约1/3病人出现贫血,以轻到中度贫血为主,脾大患者接近1/3。90例患者中出现相关并发症57例次,主要有急性肝损害、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肾衰竭、脑型疟疾及肺病变,所有并发症发生机制均与疟原虫造成的微血管损害有关。以上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恶性疟,少数可见于间日疟,与临床报道一致。9例肺病变患者有咳嗽、咳痰,其中3例胸片提示左下肺炎,6例提示间质性肺炎伴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多个研究证明[1-8]疟疾伴肺病变早期出现肺毛细血管循环障碍,可能与带疟原虫红细胞堵塞毛细血管有关,经抗疟治疗可好转,部分间日疟和伴有并发症的恶性疟后期可出现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的损伤。
关于疟疾治疗,目前控制症状的主要药物有喹啉类,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影响疟原虫生长代谢。90例输入性疟疾患者分别单用或联用氯喹、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脂等,能有效控制疟疾发作。本组脑型疟疾或有严重并发症者虽然已选用青蒿琥脂但控制症状所需治疗时间仍较长,故对疟疾凶险发作患者治疗疗程应适当延长,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