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

2020-04-16郭展鹏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单元整合

郭展鹏

摘 要:“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在当下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包办的“满堂灌”和撒手不管的“放羊”现象。为避免出现这两种极端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深刻认识自读课文的教学价值;树立“单元整合”教学意识,确定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并在教学中协调好主体与主导、读与写的关系。

关键词:“统编本”;自读课文;“单元整合”

本学期笔者在校内校外观摩了不少“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也参与了较多相关研讨,发现自读课文教学被异化的现象很严重,一是与教读课文教法不分,这种现象极为常见,主要特点是教师在自读课文教学中不愿放手,学生缺少自读的时间与空间,其独立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发展。究其原因,这种状态是一直以来精、略读课文混淆的讲授弊病的延续。二是教师彻底放手,任由学生自读,不引导自读方法,不检查自读效果。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深刻认识自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笔者所言的自读课文,指“统编本”教材目录中篇名前标有“*”的课文。研读“统编本”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不难发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自读课文数量按年级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自读课文附在教读课文之后。这是本套教材“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体系的体现,自读介于教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是课内教师指导阅读走向课外学生自主阅读的桥梁,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环节。学生完成自读课文的相关学习任务,培养并检验自身阅读能力。故自读课文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文本,实践并巩固“教读”课中所习得的读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我感悟、自由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掌握阅读本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自读课文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要求教学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具体表现为教学要以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研读、沉浸于文本为主要路径。

二、树立“单元整合”教学意识,确定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自读课文并非“鸡肋”,教学应避免随意化处理,不能在无适宜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放任学生在课后自读即罢。自读课文是单元整体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自有阅读价值,它也是按教材选文四条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精挑细选而来,思想内涵丰富,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其语文素养的极佳文本。其次,它有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它在选材上聚焦于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又包含语文知识要素,是落实单元教学要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树立“单元整合”教学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正确认识单元教学目标与单篇教学目标的关系,单元目标应涵盖单元内各单篇的教学目标,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是单元内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间的关系,教读课文是自读课文教学的基础,教读课文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注重学法指导;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的自然延伸,教学应注重学法应用、巩固与提升。

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教者通览教材内容后,应首先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学习目标一般在单元导语中有所呈现,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按人文主题与语文元素分述目标,前者为“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后者要求“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倘要达成本单元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的教学目标,在教读课《社戏》的教学中,教师就得示范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以及感受作者情思和品味语言的方法,充分体现《社戏》教学的例子价值。在此单元教学的目标框架下,自读课《灯笼》的教学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认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感受其中寄寓的情思,品味语言魅力。并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两句与同学交流。”自读课文可教内容甚多,但必须有所取舍,应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为取舍原则。

三、坚持辨证施教的方法论,处理好自读课文教学的关系

自读课阅读教学要处理好两组关系。

其一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自读课”似乎要求学生自读、自赏、自悟、自得,教师放手即可,但完全脱离教师指导的“自读”,也会使部分学生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学习状态,迷失学习方向。钱梦龙在谈到“自读式”教学策略时曾说:“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自由阅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会阅读为目标的阅读训练过程。”可见“自读”绝不是让学生盲目、随意地自读,自读课文的教学也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借助单元导语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它一般包含旁批、阅读提示、课下注释等,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适时引导学生自读。有的单元有两篇自读课文,教师可在教学第一篇时,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在学第二篇时,可要求学生按本单元学习目标与本课的阅读提示自定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这样安排能充分体现“自能读书”的教学追求。

如在《蝉》自读之前,笔者出示了自读提示,一是速读课文,了解蝉的习性。要求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读后向同学简要复述蝉的习性;二是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与同桌交流;三是品味本文的语言。从文中至少找出三句,试作品析;四是跟法布尔学写作。自读《昆虫记》卷五《蝉和蚂蚁的寓言》《蝉卵的遭遇》,写一种你熟悉的昆虫,与同学交流。这一目标设计,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整体上看,它是对单元目标的细化。分开来看,目标一包含了对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默读方法的巩固;目标二与目标三在于突出文本体式的特点,落实说明文阅读要求;目标四以课内阅读勾连整本书阅读,通过读写结合,达成本单元的写作要求。笔者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适时给予评价和点拨,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二是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自读课教学如果只读不写,学生的思维成果易滑入浮浅,且不利于教师检查和反馈学生自读效果;只写不读,写又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写教学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读写结合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自读课教学可依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文本的个性特点,适当安排以写促读或以读促写的学习任务,推动深入阅读。深读是自读课教学之要,这是深入理解文本、充分发挥文本教学价值的内在需求,也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应然追求。

以写促读可以促进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教學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读课《昆明的雨》时,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自读品味,涵泳语言,体味作者“平淡有味”的写作风格。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以写促读的任务:请体味并仿照“平淡有味”的写作风格,改写《雨的四季》(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段。这一任务颇具匠心,两文都是自读篇目,都是写雨,且《昆明的雨》与《雨的四季》的第二段都不直接写雨,雨意却无处不在。两文本有众多相同,写作风格却又迥然有异,学生要以汪老“平淡有味”的写作风格写刘湛秋先生的笔下之春雨,不细读两文、不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差异、不具备足够的语言感受力是做不到的。这样的写作任务让读落到了实处,让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找到了着力点,也让自读课文的教学走向了深处。

自读课文的具体教法可能很多,譬如有研究者提出的方法迁移、以测促读、比较阅读、质疑阅读和批注阅读等教学模式,但从根本上需注意的是,自读课,教学路径在学生“自读”,教学价值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

参考文献:

[1]钱梦龙.为了“不需要教”——语文导读法的前世今生[J].中国教师,2017(06).

[2]洪雄.部编版新教材指导下的自读课文教学思考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07).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单元整合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研读教材 合理整合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单元整合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如何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