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格4周期纤维的陈数结果
2020-04-16张宇鑫
张宇鑫
【摘 要】 2012年,陆俊、谈胜利提出了对任意奇异纤维关于陈数上下界的猜想。本文主要计算 了亏格4的周期纤维的陈数和Euler - Pomcare特征标,并结合龚成亏格2与符玄龙亏格3的分类结果,验证了在亏格4周期纤维的情况下,陆俊、谈胜利猜想的正确性。
【关键词】 陈数;周期纤维;纤维化
在复代数曲面的研究中,(代数)纤维化是一类常见的研究对象。我们称光滑既约的射影代数曲面S到光滑既约的射影代数曲线,C的满的态射?:S是纤维化,且? 的每条纤维都是连通的[1]。与射影代数曲面的双有理几何的情况不同,纤维化的理论可以说是研究代数曲面上有理函数的几何学[2]。事实上,因为非常的有理函数可以看作曲面到射影直线的支配的有理映射,而通过奇点解消以及Stein便可以得到上面的纤维化的形状。由于代数簇的研究本质上是其上有理函数的研究,故纤维化的研究可以反映曲面的数值不变量[3]。下面考虑纤维化?:S,由于/的临界值的全体是C的Zariski闭集,故是 有限集。故 ? 的一般纤维都是光滑射影曲线。我们称 ? 是亏格g的纤维化,若其一般纤维F的亏格g,这与一般纤维的选取无关。特别地,若纤维化 ? 的亏格为0,即 ? 的每条纤维都是P时,称 ? 为直纹;称亏格为1的纤维化为椭圆纤维化。当 ? 是亏格g的 纤维化时,? 的任意纤维的算数亏格也为g 。
一、亏格相关定理
我们有以下重要的引理:
由算数亏格这一整体的不变量,我们可以得到曲面的奇点解消理论:光滑代数曲面上的既约曲线的奇点可以通过有限次blowing up解消,进一步的,曲面间的双有理映射都是有限个blowing up以及其逆映射blowing down的复合。通过blowing up可以产 生(-1)曲线,反之,Castelnuovo收缩定理证明了任意(-1)曲线也都是通过blowing up 产生的。由此,曲面的极小模型不存在(-1)曲线,于是我们便得到了相对极小模型的观点:即称纤维化 ? :S是相对极小的,如果 ? 的每条纤维都不含(-1)曲线。
类似极小模型时的情况,对于任意的纤维化 ?0:S,一定存在其相对极小模型[2]:因若?0存在(-1)曲线,E0将其收缩,得到的新的光滑曲面X1与纤维化 ?1:S且满足 ?0=?10。其中 :是收缩映射。接下来归纳的,收缩 ?i中的(-1)曲线,Ei,最终可以得到一个不含(-1)曲线的代数纤维化。另一方面,若g>0,则相对极小模型唯一。但当g>0时,相对极小模型可能是不唯一的。然而这样的纤维化有非常 简单的结构,即f是一个直纹,并且可以证明任意g>0时,两个相对极小模型可通过有限次基本变换相互转换。这样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适合数值不变量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引入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本来是构造曲,局部自由层模空间时引入的概念,但在纤维化理论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我们称相对极小纤维F是半稳定的,若F 是既约,具有正规交,任何相对极小纤维F总是可以通过blowing up其上的奇点,得到一个只有结点的纤维F,并且F的每条(-1)曲线至少要和其他分支相交3个点,这样的F是唯一确定的,称之为F的极小正规交模型。
为计算不变量,我们介绍一些数值不变量:设n是基变换,F是?的奇异纤维,我们定义F的一些数值不变量陈数与Euler-Pouncare'特征标,其定义如下:
二、周期纤维的陈数
本部分主要根据陆俊、谈胜利关于奇异纤维的陈类公式求出了所有奇异纤维的陈数,进 而由Noether公式计算出了所有奇异纤维的特征标。
【参考文献】
[1]J.Harvey.Cyclic groups of automorphisms of compact Riemann surfaces[J].Quart.J.Math. Oxford Ser.1996(2):86-97.
[2]T.Ashikaga,M.Ishizaka.Classification of degenerations of Castelnuovo surfaces[M]. J. Math.Soc.Japan,1991(3):229-246.
[3]Sheng-Li Tan.Chern numbers of a singular fiber,modular invariants and isotrivial families of curves[J].acta mathematica vietnamica,2010(10):159-172.
[4]肖刚.代数曲面的纤维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3):72-80.
[5]龚成.上具有兩条或三条奇异纤维的曲面纤维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符玄龙.曲线上具有两条奇异纤维的亏格3纤维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卓玲聿.亏格为4的周期纤维的分类及其应用[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