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小城镇空间结构解析与优化:以浙江省为例

2020-04-16王岱霞王诗云2吴一洲

关键词:都市区空间结构复杂性

王岱霞,王诗云2,吴一洲

(1.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在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作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小城镇在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区域内的众多小城镇是典型的空间复杂系统[1-3],小城镇作用的发挥,不能脱离区域城镇系统的大环境。仅基于对单体城镇甚至是少数城镇的研究无法完全解释城镇系统的整体性质,以及城镇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城镇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为例,近二十年来,浙江省的小城镇建设不断聚焦,自2000年来曾先后提出重点培育200个中心镇(1)200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浙江省中心镇名单的通知》,按照择优培育中心镇的要求,公布了首批136个中心镇,后又新增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小城镇,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共有中心镇200个。、2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特色小镇(2)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最新名单,前瞻产业研究院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detail/180920-d6154f47.html.、60个小城市试点镇(3)2010年《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至今共开展了三轮,全省共有60个中心镇和9个生态功能区县城进入小城市试点镇名单。。同时,省域空间结构也在不断提升,《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10)》提出四大都市区和三大城市群的省域空间结构,其中,四大都市区包括杭州、宁波、金华—义乌、温州四个都市区;三大城市群指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个城市群。被重点培育的小城镇具备了更强的资源禀赋和更优越的发展条件,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完善城镇建设空间、提升城镇功能转型的重要突破点,有效推进了省域城镇体系升级发展。但这些重点发展的小城镇不能脱离区域城镇体系的背景,更不能脱开一般城镇孤立发展,省域内缺乏发展的政策红利的其他1 000多个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根基,把所有乡镇纳入研究范畴,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区域城镇系统的特性。

复杂性科学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来已久。自启蒙运动以来,社会复杂性的本原问题备受学者关注,多将对复杂性的研究与“人”和“行动”结合起来,并深入到其他学科中,包括量子计算、人地系统、教育、金融、地理等多学科的研究中[4-7]。至上世纪80 年代,美国圣塔菲研究所成立,作为复杂性研究的著名机构,该研究所的一系列相关研究使得复杂性、复杂性科学这些名称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可,并且迅速传播和流行开来[8-9]。近年来,对空间复杂性问题的相关研究日益涌现,可以把空间复杂性看作是城镇空间的网络化发展而呈现的复杂几何特征。区域中的小城镇数量众多,相互之间在经济、社会、人口、产业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各自作为主体发展的同时,又与区域中其他城镇具有复杂的相互关联性,共同作用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城镇系统空间网络化发展的复杂性基本特征体现在:城镇系统的空间结构在宏观层次经常出现高度的规律性;城镇系统空间结构的自组织演化是自下而上的,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逐渐发展的;城镇系统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是有序与无序之间的一种矛盾运动过程[10-15]。在对城镇系统空间复杂性的探索中,依据空间结构对应于实空间,等级结构和演化过程对应于广义空间;对城镇系统空间复杂性的研究可以从时间、空间和等级三个角度将地理空间分为不同类型,揭示城市系统现象背后的简单与复杂的数学联系和物理本质;研究方法有位序规模法、分维刻画法等[16-18]。受限于小城镇统计数据的完整性、统计单元的稳定性和数量多、差异大等问题,已有文献在尝试将复杂性分析以及相关空间分析方法运用至小城镇的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往往局限于区域中的部分小城镇[19],对区域小城镇的空间结构也尚缺乏深入的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对覆盖浙江省全域的镇(乡、街道)基本研究单元进行梳理,从经济空间结构和人口等级结构入手研究城镇系统空间的复杂性特征,探索建立复杂性视角下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解析框架,进而采用科学定量的分析方法测度和解析区域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并提出优化发展对策,为探索小城镇的区域空间格局和作用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

一、研究方法和测度框架

基于复杂性理论,对城镇体系空间复杂性的研究可以从空间结构和等级结构入手,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主要通过经济活动的集聚和非农(城镇)人口的增长体现,即体现在经济与人口两个方面。而人口的增长效应是由经济活动的集聚引起的,区域人口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所以可以认为以经济集聚度表示的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内在属性,而以人口分布表示的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在表征。由此,用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反映区域小城镇空间结构的空间特征,用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反映区域小城镇空间结构的等级结构。基于数据可获取性,选择地均工业企业总产值数据作为衡量区域小城镇的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指标,选择建成区人口规模数据衡量区域小城镇的人口等级结构的基础指标。所指的浙江省的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及乡,统计单元及空间数据库中的镇一级的行政区划单元依据《浙江省2015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对应至2015年7月的行政区划情况,共有1 218个镇一级行政区划单元,其中乡和镇885个,街道333个,相关的原始数据来自《浙江省2015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以及官方网站。

区域城镇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区域城镇单元之间必然存在错综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基础经济数据指标的空间分布尚不足以描述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深入解析区域小城镇的空间特征。首先,借助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Global Moran’s I)解析区域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

①聚类和异常值的分析将区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经济空间类型:High-High类型,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均较高,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小;Low-High类型,区域自身经济水平较低,周边地区较高,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大;Low-Low类型,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均较低,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小;High-Low 类型,区域自身经济水平较高,周边地区较低,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大。

②与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具体到每个高值聚集点相比,优化热点分析考虑空间属性,更能看出区域整体与区域间的经济分布情况。优化热点分析将区域划分为“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两类,“热点区域”说明不但本身数值高,周边数值也很高,是高值和高值的聚集区;“冷点区域”说明不但本身值很低,周边数值也很低,也就是低值和低值的聚集区。

③浙江省小城镇的城镇人口规模排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270 175人,第二位的是243 057人。

④本研究的小城镇人口规模采用的是小城镇建成区的人口规模数据。

进而选择“聚类和异常值分析”①、“优化热点分析”②两种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度量每个区域单元与周边单元之间的局部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见表1)。

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Global Moran’s I)解析区域城镇人口空间结构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并根据“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计算得出浙江省小城镇的首位度为1.11③。一般认为,首位度小于2的城镇体系结构正常、集中适当,不具有首位分布的特点。结合浙江省地域面积大、人口多、小城镇历史悠久等实际情况,选择“位序-规模法则”能更好地描述省域小城镇规模分布的特征。采用位序规模分析(见公式(1))的方法测度人口等级结构,并合理划分人口等级,明确小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层级分布关系(见表1)。

ln(P)=ln(C)-β*ln(S)=E-β*ln(S)

(1)

其中:P为城镇规模,S为位序,C为常数,β为位序变量的指数。

表1 复杂性视角下区域小城镇空间结构的测度框架

二、浙江省小城镇空间结构的测度结果

(一)经济空间结构的测度结果

浙江省的小城镇的区域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呈现出以经济高度聚集为特征的显著的聚类特征(见表2)。其中,Moran指数是正数,说明这份数据呈现空间正相关性,集中度高,用于分析的指标值与空间聚集度成正比;p值为0,说明本数据是随机生成的概率为0(100%的置信度),排除了随机模式的可能性;z得分远远大于1.96,说明这份数据呈现了明显的聚类特征。

表2 2015年浙江省小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表

省域城镇空间发展的区域分化十分明显,浙北和浙东地区发展较快且具有较强的人口吸引力和规模发展效应,浙西地区发展缓慢且人口吸引力弱,尚不能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化发展效应。经济高值聚类区域以及规模等级较高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和温台沿海地区,位于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的中心或是与都市区以及沪、苏邻近的边界地带。省域内片区间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体现了城镇系统组织演化的层级性和阶段性。浙北和浙东南地区的“热点区域”城镇群已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且浙北地区的城镇群发育更加完善,这些地区的城镇规模较大。其他分散分布在湖州与杭州、绍兴与杭州交界地带的城镇群也体现出集聚发展的特征,并逐步向规模化发展。位于浙西的 “冷点区域”的城镇整体发展层级较低,小城镇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但分布零散且尚未形成能起到带动作用的核心城镇,如在衢州、丽水整个市域以及台州西部的城镇群。

(二)人口④等级结构的测度结果

浙江省小城镇的人口空间结构也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聚类特征,但其聚集度相比较经济空间结构略低(见表3)。对浙江省小城镇人口规模数据的位序规模分析显示,浙江省城镇体系不完善,规模大的小城镇较发达且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相对集中,中小型城镇发育不够。随着单个城镇人口规模的提升,小城镇的数量出现越来越快的下降态势,尤其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超过3万以上时,城镇的数量急剧下降;不同规模的小城镇之间的数量分布十分不均衡;1万以下人口规模的小城镇数量占绝大多数。通过首位城市与S位城市的位序和人口规模数据求得位序变量的指数(β)的数值,为1.32,大于1,表示浙江省规模较大的城镇较发达,而中小型城镇的发展显著不足(见表4、图1)。

表3 2015年浙江省小城镇人口空间结构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的指数表

表4 2015年浙江省小城镇位序规模法则分析的指数表

注:β>1,表示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相对集中。

图1 2015年浙江省小城镇的“位序-规模”分布曲线图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省2015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等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自行绘制。

三、对浙江省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测度的结果分析

综上分析,浙江省域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现出经济与人口的显著集聚性,且经济空间结构呈现高度的规律性和复杂的多变性,人口等级结构呈现规模梯度不均和城镇体系的发育尚不完善的特征。经济空间结构和人口等级结构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在以四大都市区为代表的节点区域显著发展、大湾区整体提升的同时,省域内片区间的空间分化布局特征明显。浙北、浙东南、浙中、浙西南四大片区的差异化发展,反映了区域空间结构复杂性演进的不同阶段性特征。

(一)浙北地区:高等级阶段的网络式发展

浙北地区包括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六个地级市的地域,是浙江省内整体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涵盖了浙江省大湾区最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并已初步形成以杭州都市区和宁波都市区为核心发展极的网络式发展特征。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看,

该片区表现为以环杭州湾沿岸为

表5 2015年浙江省小城镇建成区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省2015年村镇建设统计报表》中的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自行绘制。

核心的圈层式布局,其中环杭州湾地区的特征最为鲜明,具有代表性。环杭州湾地区位于省域的东北部,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良好,并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该地区是环杭州湾经济区域的核心圈层,向外辐射至省域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水平有较好的基础,城镇间形成较为紧密的功能耦合,城镇群发展阶段相对成熟,处于复杂系统的高等级、有组织、有秩序的发展阶段。

(二)浙东南地区:较高等级的点轴式发展

浙东南地区包括温州、台州两个地级市的地域,片区内的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内陆地区为丘陵山地,是浙江省内综合经济实力较为发达的地区。从区域空间结构看,浙东南温、台地区的城镇群表现为以温州都市区和台州市区为中心的两片区式的布局,以极核城市温州都市区、台州市区为核心,以东部沿海交通干线为轴,整合交通干线城镇群的资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沿海点轴城镇群空间模式”,处于等级较高、有秩序的发展阶段。其中,环温州都市区的城镇群的极化发展更为显著,环台州市区的城镇群次之,且位于温、台之间的城镇仍表现出显著的弱势,是该地区发展的低谷。

(三)浙中地区:具有一定秩序性的集聚发展

浙中片区包括金华地级市的地域,该地区整体上属于环杭州湾经济区域的外围圈层,受到环杭州湾经济核心区的辐射,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起步发展,逐步成为浙江省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形成以金华、义乌为中心的经济集聚区。浙中地区依托金义都市区,围绕功能互补的金华、义乌双中心,形成城镇群集聚发展的结构体系,体现了城镇复杂系统特有的地区性组织特征,处于等级较高、有秩序的发展阶段。

(四)浙西南地区:较低等级的无序发展

浙西南片区包括衢州、丽水两个地级市的地域,是浙江省内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从区域空间结构看,该地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呈现低水平分散的格局,处于复杂系统的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小城镇之间内在联系不强,竞争大于合作,尚未形成城镇群的区域竞争力。

四、浙江省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引导策略

本研究基于复杂性理论,建立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测度框架,并以浙江省为例,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解析区域小城镇的经济空间特征,采用“位序-规模”分析方法解析区域小城镇的人口等级结构。研究结果印证了省域城镇体系的复杂性特征:空间发展整体上具有高度的规律性和复杂的多变性并存的特征,地区间城镇空间结构的静态差异体现了城镇系统组织演化的层级性,等级结构呈规模上的梯度不均衡排布和空间上的分化布局的特征,与省域小城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比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浙江省域城镇经济空间结构具有显著的临海、临湾区的极化发展特征和区域梯度式多变性特征,极化发展地区显示出极强的集聚性,地区间城镇空间结构的静态差异体现了城镇系统组织演化的层级性。

(一)浙北地区:协调发展、大湾区联动提升

浙北地区处于复杂系统的高等级、有组织、有秩序的发展阶段,应进一步强化不同的城镇在产业基础、区位优势、文化地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色,深化城镇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环杭州湾地区是浙江省大湾区的重点发展地区。依托环杭州湾地区的网络状空间格局,进一步推动城镇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推动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杭州都市区和宁波都市区的集聚、带动作用,并由环杭州湾地区向外扩散至整个片区,构建依托环杭州湾发展区的网络状格局体系。合理引导小城镇体系的优化提升和合理分级,完善城镇体系:一方面,提升极核城镇的层级,融入杭州、宁波都市区的发展体系中,与都市区中心城市、一般地级市、县(县级市)共同形成多等级的城镇体系;另一方面,尤其应该重视中小型城镇的发展,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

(二)浙东南地区:点轴发展、都市区极核带动

浙东南地区处于复杂系统的等级较高、较有秩序的发展阶段,应通过寻求新的增长源进一步增强温州都市区、台州市区的影响力,强化小城镇与温、台中心区及周边中小城市的交流与协作,加强小城镇间的功能耦合与深度融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增强与省域其他重要城镇之间、地区各级城镇之间的联系,在资源、交通等方面形成紧密联系,把优质资源在区域空间层面实现共享,构建依托东部沿海发展轴,以温、台都市区的核心城市为主,多等级城镇为辅的区域空间结构。

(三)浙中地区:联动发展、金义双核互补

浙中地区也处于复杂系统的等级较高、较有秩序的发展阶段,依托金义都市区,围绕功能互补的金华、义乌双中心,构建城镇群集聚发展的结构体系,体现了城镇复杂系统特有的地区性组织特征。作为由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关联,浙中地区的小城镇应加强与北部的环杭州湾地区和南部的浙西南地区的空间融合,着重构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融合的城镇群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城镇群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资源要素向金义都市区集聚获得动态效率的同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整合资源要素,发展优势城镇,完善城镇层级体系。

(四)浙西南地区:协同发展、突显培育重点

浙西南地区处于复杂系统的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对于浙西南地区的城镇群,应首先打造地区发展的增长极,选择合适的城镇重点培育,根据重点城镇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特征,通过城镇合理功能定位尽快提升重点培育城镇的发展规模和能级,并逐步形成辐射与带动周围城镇发展的效应。通过提高区域内城镇间产业集聚与关联度,加快培育区域产业链,实现不同层级城镇间的功能互补,形成城镇之间的发展合力和竞争力,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切实补足浙西南地区城镇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问题。

对区域小城镇空间结构的测度与解析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知区域城镇系统的发展规律,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受限于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研究中未进行浙江省小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路径的分析,但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测度研究仍是有益探索,以期对区域小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和演变规律引发持续思考和讨论。

猜你喜欢

都市区空间结构复杂性
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复杂性背后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21世纪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案例与优化策略》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