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措施探讨

2020-04-15陈伟民

新一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训练强度田径训练初中体育

陈伟民

摘 要:田径项目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开展田径训练最本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是否与学生身体机能匹配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故此,探讨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的控制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训练;训练强度

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田径运动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对初中学生开展田径运动训练,可以培养以及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思维能力、身体素质和合作能力,对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进行合理把控,发挥田径运动的育人价值和意义。本文笔者主要从田径训练的特点出发,探讨田径训练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分析出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的控制措施。

一、田径训练特点分析

田径是所有体育项目的基础运动,在进行所有的体育运动之前都需要进行田径锻炼,田径运动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通过适当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对学生的体质就行强化,进而激发学生的身体潜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学生在进行田径训练时需要依据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方法和过程,田径训练带给学生的变动是存在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中,无法通过视觉直接观察到其训练效果的,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时要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制定训练计划。当然,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都处于较大水平,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要建立在这两个条件下才能够进行后续的田径训练。

二、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控制措施

综合田径训练的特点来看,笔者以为我们教师首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最后要注重学生训练后的恢复,只有做好训练准备、合理落实训练计划以及训练后的恢复,方可真正提高田径训练的有效性。

(一)开展与身心展相契合的田径训练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生理特点逐渐在往成年化发展发展,但与成年人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初中学生综合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希望得到教师和他人的认可。这种急于求成和身心发展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初中学生叛逆,从而影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基于这些因素,笔者以为我们在开展田径训练时应该重点把握如下原则:

一是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田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力量以及速度、耐力等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实施田径运动训练的过程当中,应当把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充分重视起来,在让学生身体的柔韧度得到发展的同时,培养其运动速度以及耐力等方面的内容,从而避免他们因为身体某个部位能力的欠缺而产生损伤的情况。

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田径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逐步训练与提升,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

(二)制定科学的田径训练计划

科学的田径训练计划是提高田径训练有效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强度过大的田径训练容易导致学生负荷过强,身体或者心理受伤;负荷过小则无法起到田径训练的目的。所以,只有指导学生有序、科学、规范地开展田径运动,方可避免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损伤。针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分阶段展开训练,这也符合上文提及的循序渐进原则。

初期阶段,可以采用一般的训练强度,增强学生体力。中期阶段,可以采用高强度训练,加强学生的技术、专项训练。中后期阶段,可以采用中等强度训练,灵活调整运动量、减少训练次数,并重点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后期阶段,教师与学生可共同总结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田径训练计划。另外,在制定田径训练计划时,教师还可依据每个训练阶段的需求,合理选择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训练周期。常见的田径训练有素质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反应训练、专项训练等。可结合教学大纲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逐步开展素质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训练计划,从而将训练强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以免给学生造成运动损伤。比如以一个学期为周期,教师可按照如下顺序安排一个田径训练内容。计划一:开展速度训练,以3000米长跑、30米小跑、100米跑为训练项目。计划二:开展力量训练,以3000米跑、拉韧带训练、30米单足跳及蛙跳、200米立定三级跳为训练项目;计划三:开展耐力训练,以5000~6000米跑、拉韧带练习、压肩、压腿、原地30米小步跑、800米限时跑、沙坑跳远为 训练项目。计划四:专项训练,以行进间拉腿及踢腿、专项测试为训练项目。最后开展调整训练,以往返跑、拉韧带等为训练项目。总的来说,只有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田径训练技术,才能有效控制训练强度。

(三)科学调控与训练恢复

许多学生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之中,个人的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作之中,最终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为了能够突破这一不足,学校体育老师需要以田径教学的科学训练方法为切入点,严格按照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对现有的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学生既能够积极地挖掘个人的运动潜能,还能主动地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真正地掌握田径学习的精髓以及核心,更好地实现个人综合技能的整体提升。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后期的训练恢复过程相对比较漫长,老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为学生个人的田径训练指明道路以及方向。

综上所述,田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身体协调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保证田径训练效率,我们教师应该合理控制田径训练的强度,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田径训练计划,科学调控田径训练,落实训练恢复,从而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庆芳.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探析[J].田径,2015(2):8-9.

[2]陳觉晗.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体育时空,2017(8).

[3]吴捷.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有效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2017(16).

猜你喜欢

训练强度田径训练初中体育
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及训练量
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要点分析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分析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浅析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中学田径训练模式
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研究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