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题研究

2020-04-15马海萍

新一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

马海萍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珍贵财富。而广大青年学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新时代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利弊并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与此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眼下,我们应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融合的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创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化创新

一、“互联网+”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外来文化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拥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中国境内掀起了“英语热”,学习英语势必会学习英语国的文化,如此一来文化渗透便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占据巨大的优势。他们可以轻易的对非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侵蚀且波及范围相对较广。其次,学生有时具有盲目性,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不在乎文化的出处,忽略文化的准确性和价值性,加上有些学生盲目跟风,崇洋媚外,使得網络上到处弥漫着西方的思想意识形态。

(二)传播方式与时代脱轨

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 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发展迅速,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推出新型的传播方式:从文本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纸质版为主,电子版相对较少且内容不充分;从语言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晦涩难懂,没有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指导,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困难;从阅读方式来讲,碎片化、幽默性、趣味性的文化更受读者的青睐。

(三)缺乏社会合力,传承平台不足

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是我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营,这是由政府所积极倡导的,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力度远远不够,除了线上推广,线下传播也不可小觑。积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推广也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的参加,共同合力推动文化创新。

二、“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一)“互联网+”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以其规范性、便捷性、利于保存等优势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格局;印刷时代,印刷术实现了文字的大规模传播与流传;互联网时代多媒体和电脑的普及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优越的方式。互联网以其便捷、成本低、高效的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数字化平台丰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进而促进学生在互联网上阅读交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二)“互联网+”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自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居民对传统阅读方式依赖度低,相反,通过现代阅读方式、立体式阅读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更快捷、更方便,更广泛的传播,让各个学校的学生能迅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

(三)“互联网+”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

文化创新是当下的热点话题,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文化的发展更需要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打造符合当代中国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又能被外国人接受的文化。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我们理应利用这种优势,结合时代特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推陈出新。而学生是具有创造力的群体应该肩负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

三、总结

习近平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莘莘学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