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策略
2020-04-14曾德湘
曾德湘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字】培养习惯 计算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20) 06-132-02
小学教学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工作中,观察到中年级学生大多数的计算能力较差,而且计算错误也比较突出,对于这种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抓起,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就要从基础和细节方面人手,让学生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只要走进数学课堂的大门,第一件事就是认识数字和学习写数字。但是在教学经历中,一种普遍的情况就是:学生学习态度好的时候,写字就很认真,态度不够好的时候,写字就会潦草。
特别是在学习写竖式计算时尤为明显,如果格式不规范,数位不对齐,就会导致计算不准确等现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四年级下册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个版块的内容时出现的计算错误可以说“五花八门”,但是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后,就会发现,计算错误的原因不是计算法则运用错误,而是因为在笔算过程中书写不规范导致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书写格式,例如: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列竖式计算时,我会利用“中字格”本,要学生做到一个“中字格”内只能写一个数字或者符号,书写要整洁,不能“乱涂画”要分清1与7、0和6,不能写的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其次,我会告诉学生在计算时保证小数点对小数点即各个数位对齐。再次,我会提醒学生将竖式中的小数点与横式的等号对齐,便于清晰的区分个位数和十分位数。对那些写字迹潦草的学生,则要求他重新工整的写一遍。通过表扬、鼓励、展示书写工整的学生作品等激励学生,直至达到要求为止。(如上图)
(2)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认真读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如果不能做到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中年级的数学课本有很多图文结合的主题图。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于识字的储备量就会增加,而在课本中,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题目也会有所增加,有的学生就会只看图片而忽略文字,或者只看文字而无视图片,比如,三年级上册第13页第7题,两组图描述的内容是:第一副图是1队和2队篮球比赛,上半场结束的比分28: 43,2队领先多少分?列式计算应是:43-28=15(分)。就是说篮球比赛上半场结束的比分是2队领先15分;第二副图是1队和2队篮球比赛结束全场的比分45:67,最终的问题是,下半场2队得了多少分?在第二个问题中,有很多學生并没有认真阅读文字,根据图片一的逻辑就开始计算,67-45=22(分),显然,这并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看图片,了解图片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学生就会知道,文字和图片是有关系的,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到全场结束43比67,说明2队得的分数较高,总的得分是67分,那么下半场2队得了多少分呢?应该是67 - 43=24(分),通过认真读题,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也增强了计算的效果。[1]
(3)培养建立错题集的习惯
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数学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作业中看到的错误,都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似性,有些作业上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但是也有些错误纠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会收集一些笔算中存在的常见的典型错题例子,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
错误一:对运算性质理解不到位,不能灵活运用。
例:236-68-38=236- (68-38)=236-30=206,这题是学生在进行简便运算时,添加括号后没有改变括号内运算符号,导致计算错误,这个是对减法性质的不理解。跟学生分析错因时,我让学生明白:减法性质实质上是指被减数连续减去几个减数,可以写成被减数减去几个减数的和。如上题,在同等级计算的情况下,计算方式有①( 236-68) -38=168-38=130;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236-( 68+38)=236-106=130利用减法性质计算。
错误二: 对运算顺序判断不明。
例:17+6-17+6=0,这个例子说明了学生在运算时没有注意运算顺序,看到减号两边的算式相同,就直接用“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等于O”的规则去计算,从而导致答案错误。因此,在帮助学生分析错题时,会要求学生在下笔计算之前认真观察计算等式,再思考应该用什么运算规则或者运算顺序,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错误三:运算定律认识不清。
例:15×98=15×(100-2)=1500-2
会出现这样错误的例子,是因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仍然没有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再次从乘法分配律的定律人手,并通过画图的方式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到底应该怎么样运用。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积相加。(如图所示) 利用定律将复杂的式子简单化,例如15×98,若是直接计算,这个乘法算式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是用乘法分配律等式就会变的简单,那就变成15×(100-2)=15×100-15×2.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运算定义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尽快掌握运算定律。[2]
二、加强口算训练,教给学生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想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口算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口算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性和速度。笔算能力好的学生,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肯定不低,笔算能力差的学生,口算能力会相对弱,因此,如果提高了口算能力,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都会有所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我会在教学课堂中通过练习的方式教给学生们一些口算技巧。[3]
例如:
①十几乘十几的乘法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如:12×14=?解:1x1=1 2+4=6 2×4=8 12 x14=168.
②几十一乘几十一的乘法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如:21x 41=?解:2×4=8 2+4=6 1x1=1 12 x14=861.
③运用“分解法”口算,就是把题目中的整数通过拆解和整合,达到凑整的目的,例如:25×12,原等式通过拆解12可得“4x3”,拆解后,“25 x4”可以进行凑整,则原等式可以变为25x4x3=lOOx3=300.这样分解后的口算会变得比较简单,在教给学生这种计算方法后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逻辑,也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笔算训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都比较小,自主学习能力会相对差,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其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能让相对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就会让学生更为专注,从而收获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我会让学生一边计算,一边默念计算的顺口溜,例如:除数是一位,先看被除数最高位;一位不够看两位,判断商几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就商0;每次除完比一比,余数定比除数小;全部除完细比较,是否数0被漏掉。
孩子們不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且在轻松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看见学生学得高兴,我提高了这节课的学习要求,要进行一次计算测验,学生们听到要测试都非常高兴。有的学生喊着“老师赶快出题,我等不及了”也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的计算速度极快,十分钟能计算10道题呢!”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测验要求:
(1)速度快、准确率高;
(2)书写要规范和美观;
(3)十分钟计算20道题,看谁计算的多。
(4)评选出一位“笔算王”。从原来的十分钟十道题,提升到现在的十分钟二十道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十分钟后,成绩出来了,张艺得到了“笔算王”的称号,他高兴得大喊: “我是最棒的!”,有些同学没有得到“笔算王”的称呼,忙着找自己的错误所在,还有的同学擦着汗、喘着气对我说: “老师,以后可不可以多找时间给我们测试,我也要当“笔算王”!
一次又一次的测试中,笔算王越来越多,我在为学生进步而高兴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学生也能从每一次的测验中汲取一定的经验,到了下一次测验的时候就会避免类似的错误了。
四、拓展估算训练
估算是一种创造性很强且开放的计算方式,因为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计算式子有不同的方式,在估算的结果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4]
方法一:去尾法
即把每个数的尾去掉、取整十整百进行计算。
如:524+208+602+310+219≈500+200+600+300+200=1800(人)。
方法二:进一法
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28+15+7+24≈30+20+10+30=90.
方法三:四舍五入法
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则进一、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计算4.2x1.8—4x2=8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数学老师,我能够做的就是不断思考不断总结,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展开对应的训练。只有在学生和老师相互正面的促进下,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够得到实际的提高。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1782)】
[参考文献]
[1]三年级《数学》上册.
[2]《小学生四则简便运算常见的错误及对策》,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 221114)乔继萍.
[3]特级教案一一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湖南教育出版社).
[4]特级教案一一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
[5]《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
[6]特级教案一一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