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目标,开展历史课堂教学
2020-04-14陈嘉胜
陈嘉胜
【摘要】教学核心目标是指在若干教学目标中,总有某个教学目标起到核心引领作用,它是贯穿全课的主线,所有的教学素材、教学环节及教学问题都要围绕这个主线展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历史课堂教学要始终围绕核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中心内容、创设探究性学习中心问题、突出教学中心情境。
【关键字】核心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20) 06-049-02
核心目标的提出,是指在若干教学目标中,总有某个教学目标起到核心引领作用,在对三维目标有统一性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单元、课时教学设计中,选择某些维度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其他维度的相关因素构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1]。正是这个核心的东西,成为贯穿全课的主线,所有的教学素材、教学环节及教学问题都要围绕这个主线展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历史课堂教学要始终围绕核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中心内容、创设探究性学习中心问题、突出教学中心情境。
一、围绕核心目标,确立历史课堂教学中心内容
新课程教学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作科学、合理、适度的整合。确定教学核心目标,围绕核心目标,确立历史课堂教学中心内容,这个中心内容处在整课知识结构的核心地位,是其他内容所不能取代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深入研究分析提炼主题,确定教学核心目标。本课有三个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即斯大林模式)。《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爭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如下:
1.追随“梦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面对现实的“追梦”实验:新经济政策;
3.回归“梦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基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深受马克思主义描绘的“共产主义梦”的影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就开始为实现“共产主义梦”而实验,其后的新经济政策只不过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梦”而暂时放缓前进的步伐。而“斯大林模式”,就是苏联人回归“共产主义梦”、加快实现“共产主义梦”的实验。所以,我确立“苏联的共产主义梦”为教学核心目标,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我将“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确立为本课的教学中心内容,而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作为教学的两个辅点内容,力求在一个中心上深入,在两个辅点上拓展。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紧扣“苏联的共产主义梦”这一教学核心目标。例如:
(1)展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一一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引出“追随‘梦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展示“追随‘梦想的实验”受挫后列宁的反思:“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引出“面对现实的‘追梦实验:新经济政策”;
(3)列宁逝世后,由于新经济政策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斯大林斥“新经济政策”为“共产主义的倒退”,重拾“共产主义梦”。
在紧扣“苏联的共产主义梦”这一教学核心目标的前提下,我又以“回归‘梦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为本课教学中心内容,具体操作如下:
1.新经济政策作用的历史细节一一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设问:人民叫好的新经济政策为何没能实行更久一些? (通过探究,引出斯大林模式)
2.回归“梦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3.课堂分组探究学习: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通过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共产主义梦”实现了吗?为什么?
通过上述的教学环节,既呼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两模块知识点,又体现了“斯大林模式”这一中心教学内容。
如此设计,就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旁枝斜逸,游离重点,出现“双中心”、“多中心”,实际上是无中心的现象。又做到了紧扣教学核心目标。
二、围绕核心目标,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中心问题
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这类学习都应当是基于“问题”。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就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关键在于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又如何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在岳麓版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材中涉及到的主要教学问题厘清如下: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有哪些?
2.三民主义的内容有哪些?其核心内容?
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的内容是什么,影响如何?
4.《临时约法》的目的?作用?《临时约法》从美国宪法中吸取了哪些思想?
5.中华民国政体与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6.分析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7.如何理解辛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辛亥革命的有何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有何影响)?
9.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核心目标定义为: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在上述开列的教学问题中,有的是一般陈述性的问题,有的是一般分析性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一节课不允许有多个探究的问题,有些陈述性知识,也不需要学生去进行探究。围绕本课的教学核心目标,我创设的本课教学探究性学习中心问题就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为引发了学生探究解疑的兴趣,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我为学生提供了两组共6则史料:
第一组:同一时代对辛亥革命的不同态度和评价。
材料一: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一一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
材料二:(1911年12月24日)庆亲王对他(英国公使朱尔典)说: “所有在上海和华南的外国人都赞成共和,委实令人心痛。”
——[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一莫理循书信集(上卷)》
材料三:1月27号,法国外长告诉法国驻伦敦等地大使:迄今为止,六国至少分別地表现出了他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的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
一一章开沅等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
第二组:现代不同时期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
材料四: “文革史学”站在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突出了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代表的光辉形象,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包括革命派则被丑化、矮化,甚至孙中山也难以幸免。
材料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一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
这一教学环节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随着该教学环节的完成,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也随之顺利达成。
三、围绕核心目标,突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心情境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其功能最突出的一点即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情境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历史教学没有情境,教师往往就会上成千巴巴的说教,学生很难产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但一节历史课不是情境创设越多越好,由于没有选择取舍,突出一个中心,结果情境变得多而滥,学生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进人情境思考问题,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笔者在上岳麓版必修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时,确立“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做为本课核心教学目标,在情境创设上没有一味求多,始终围绕核心教学目标,突出“iPhone”一个中心情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了最新款的“iPhone X”手机实物后,向学生介绍:
“iPhone是苹果公司旗下研发的智能手机系列。第一代iPhone于2007年6月29日正式发售。iPhone X于2017年9月13日发布。iPhone是全球销量第一的智能手机,据统计,iPhone平均每秒售出4.6部。而根据联合国统计当前全球平均每秒婴儿出生率为4.2,意即iPhone每秒钟的销量比世界婴儿的出生率还高。iPhone真正实现了贸易的全球化。”
介绍完后,我借助“iPhone”情境进行设问: “iPhone为什么能够实现了贸易的全球化?”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原因的探究。
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这一核心教学目标时,我仍然借助“iPhone”创设情境进行设问:“如果没有世界经济全球化,我们能这么迅速快捷的买到‘iPhoneX等产品吗?同时,假如‘iPhone在我国各大城市都设立生产公司,假如我们中国人人都用‘iPhone的话,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借助“iPhone”情境进行思维拓展,深思、探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iPhone”这一中心情境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分组探究学习。
历史教学的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创设情境的手段也多种多样的,但就整体的历史教学而言,绝不意味着一节课创设的教学情境越多越好。一节课要始终围绕核心教学目标突出一个中心情境。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一个中心情境创设得好,会比创设多个情境的教学效益还要高。
构建教学核心目标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聚焦,教学目标的聚焦会带来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的聚焦。围绕核心目标,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不但对聚焦课堂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不没之功,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集中精神,解决相对稳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从线性的历史学习走向结构式的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向阳《历史教学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版,P17 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