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为深化改革提供思想借鉴

2020-04-14王哲

各界·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文化自信改革开放

王哲

摘要: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新生机新活力。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的背后,文化思想的兼容并蓄是其先导和支撑。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文化自信可以为其提供有益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自信;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历史文化没有断流,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究其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质,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些有益成果为改革开放注入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及强调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支撑本国、本民族变革发展的稳固精神支点、恒定心理基础、强大精神动力与基本价值指引。”

一、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下一步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中国发展的新探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文化自信,以此才能巩固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更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既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各市场要素的发展活力,也使得利益主体思想价值观多样化。中国与世界关系日益密切,各种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念博弈层出不穷;改革开放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和价值追求的分化、重组、对立乃至对抗将更为突出。在这种极为复杂的局面下,协调好各方利益就尤为重要了。这些,无疑都需要在文化价值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性的反思与追问。如果缺失这种反思与追问,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踟蹰不前,最终任其发展会造成党和国家事业的损失。

今天,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发激烈。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紧紧把握时代主题。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下,中国社会正逐步由农业社会和熟人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思想观念上表现出更多的焦躁和困惑,理想信念缺失、宗教盛行、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精神和社会文化心理问题凸显;另一方面,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普及使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模式、发展理念、社会心理、思维观念等近距离的冲击与挑战,各种现代性的“病”直接侵蚀和影响中国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社会正能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民风教化最生动的案例教材。

二、文化自信为深化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严峻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绵不绝,关键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淡化过时。中华文化最讲究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体现。

近段时间,百家讲坛推出了特别节目《平语近人》,其中的一个典故意味深长。清代大文人郑板桥在给友人的诗句中有这样两句话:“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多场合多次引用这句话,体现着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沿海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凸显出来。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和本质,要让改革的红利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传统文化经典中的论述引人深思。例如中央确定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就是补短板、惠民生、扬正气的体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多,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党和国家的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选拔任用至关重要。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了大量的治国理政、选拔干部的经验。例如古代科举制度延续千年,为当时的统治阶层选拔了大量能够治国理政的圣明贤德,这些圣明贤德为各个朝代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选贤任能最为人知的故事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我们继承了这样的选人用人传统,延续至今,这种选贤任能的方式是西方的选票模式不能比拟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的文章:

《中国选贤任能模式是如何超越西方模式的》阐述了中国历来选贤用人模式的优势,令人印象深刻。书中阐述中国自古以来强调选贤任能的模式,西方则迷信选票的模式。相比之下,中国选贤任能的模式可能胜出。例如中国最高决策机构,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候选人几乎都担任过两任省委书记或具有其他相应的工作历练。在中国,治理一个省的工作,对主政者才干和能力的要求非常之高,因为中国一个省的平均规模几乎是欧洲四五个国家的规模。西方的领导者源于选票模式,是不具备这样的选拔历练和能力的。这些都是五千年的选人用人传承经验给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干部用人导向最大的启发。

一个好人的标准,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衡量,大概总不出这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教化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在古代,地方官在行使国家权力的同时,另一个主要之职就是推行地方教化。一方面是为政者正,以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之效。另一方面,则通过办学,或官学或半官半民的书院或纯民间的私塾等,以期“礼义之所由兴”;旌表节孝,而“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让民众过上合乎道德的生活。教化之责不可谓不重。在今天,我们更当有不输前人的志气,在“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同时,大力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果敢的担当来推行公民道德建设。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全面深化改革可提供的借鉴和方面还有很多,例如“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位卑未敢忘忧国”“四海之内皆兄弟”等。

三、文化自信要在深化改革中相得益彰

文化的自信恒久在于不断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著名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过这样一句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中的哲理历久弥新,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永葆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进如攻坚期深水期,如何谋划下一个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讲:“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华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丰富实践过程中充实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文化自信要在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更新创新,形成文化的再提升和软实力,进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保证。两者要不断循序渐进相得益彰。

改革永远在路上,文化的创新永远在路上,要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契机,深化全面改革,用文化自信的力量开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參考文献】

[1]薛秀军,赵栋.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引擎[J].理论探讨,2015(6).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文化自信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