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关系的梳理
2020-04-14求江才仁
求江才仁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题:“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关系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精读与泛读、集体诵读与个性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科学类文本阅读、碎片式阅读与深度阅读,厘清这五种阅读关系,方能通过阅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引领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教科书由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教科书阅读要抓住精彩的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小狗包弟》应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体悟敢于真诚自我解剖的高尚人格;读《林黛玉进贾府》应让学生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读《滕王阁序》应让学生领略骈体文的美妙,学会四言八句的写作。对一些经典的诗词歌赋,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长期坚持背诵相当数量的篇目,學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就会达到一定层次。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譬如课内阅读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红楼梦》;课内阅读了《赤壁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后赤壁赋》《喜雨亭记》《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苏轼的散文名篇;课内阅读了《小狗包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随想录》《灯》《怀念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巴金散文。课外阅读一定要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高中三年至少应写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精读与泛读。精读在精,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泛读重在泛,不求甚解,但求涉猎广泛。精读就是一字一句地读,有分析、有鉴别地读,边思考边读,读后有吸收,有感悟。其目的是要通过精读学习有用的东西,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精读追求的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精读要有术,就是勾画、眉批、边注。教材的讲读课文更是要精读。它包括以下几个程序:上课之前略读一遍,找出问题和难点;上课时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勾画,一边记笔记,理解书中的重点、难点;课后复习上课讲的内容,做相关的练习,同时记住重要的知识,还要背会记牢。讲读课文精读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而泛读就是泛泛地读,什么都要了解一下,粗略地参与一下,追求的是视野宽广,不求甚解。泛读有助于汲取新知,活跃思想,防止眼光闭塞。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泛读的书目可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书目,如《语文读本》、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外国名著,也可以是好的报刊。总之读书宜杂,甚至读点所谓的“闲书”,但要思想内容健康。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制定泛读的计划,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泛读,而且要在泛读中培养“随手翻、好词好句摘抄、精彩段落背诵”的泛读习惯。
(3)集体诵读与个性阅读。总的看来,集体诵读意在背诵经典篇目,个性阅读重在培养问题意识。集体诵读就是全体学生统一、集中诵读,教材讲读课文且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精彩段落适合集体诵读,教师要在早自习、课堂上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集体诵读。个性阅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倡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角度理解文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志趣,提高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辩证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二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教师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不阻止,不扼杀,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无论哪个层面的个性阅读都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培养,尤其是在个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以提高问题质量、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任务,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个性阅读教学始终。
(4)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科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科学类文本主要包括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章和实用类文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鱼”,科学类文本阅读是“熊掌”,两者必须并重,二者必须得兼。对青少年来说,阅读文学类文本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河流逐渐变深、变清、变静,从而接受文化熏陶,培养精神气质。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为理想和事业英勇献身的保尔,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坚强执著的海伦,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不甘屈辱、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到《名人传》里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伟大而光辉的一生,这些鲜活的文学形象能让书香盈满学生的人生路,为学生的人生着上“精神的底色”。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涉及时政热点、漫画图表、名人名言,甚至网络流行语等,很多关涉科学类文本阅读。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科学类文本阅读,充分利用教材所选篇目,汲取知识,指点方法,训练思维,培养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之上,延伸阅读当下有关时事热点、新兴科技的科学类文本,使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脉络,思考现实生活,形成未来人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基。
(5)碎片式阅读与深度阅读。当前,强化深度阅读,是给学生建设一种有秩序的、深入的学习模式,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深度阅读是本,是根基,而碎片式阅读是末,是点缀,切不可本末倒置。所谓碎片式阅读,就是通过手机、pad等终端,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的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国民数字阅读规模迅速增长,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已经占据人们阅读生活中越来越大的比重。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碎片式阅读看起来是那样符合人们生活节奏,利用手机、网络、电子书,人们可以抽出零散时间,随时随地阅读,获取信息,但若单纯依赖碎片式阅读会造成诸多问题。首先是阅读者注意力的涣散,一旦阅读者形成碎片式阅读习惯,再回归系统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无法系统归纳知识。对中学生而言,更重要而有效的还是深度阅读,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自己读了多少书,而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说自己服膺之书不过数种,一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深度阅读不是指拿着纸质书籍,安安静静地仔细阅读,而是基于知识图谱,理解书中内容,能够关联、分析书中行为,实现与书、与作者的互动。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调节他们的学习节奏,进而涵养他们的心灵。
厘清五种阅读关系,对于我们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语文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学生获得较好的成绩愈来愈难,我们只有通过阅读,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在高考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