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
2020-04-14唐冲
唐 冲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岭小学 四川 南充 637000)
引言
现阶段的初中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过于溺爱,造成他们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从而养成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与坏习惯,注意力无法集中到教学活动中。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针对性地设置生活化问题,让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1.教师要深挖教材资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
初中生尚且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缺乏良好的思维与认知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存在着较强的好奇心,这从一定层面上说明初中学生的可塑性较高。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责任”的教学资源,且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仔细研读教材,能够根据学生学情选取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辅以多媒体、生活案例等资源,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在部编版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六课主题是“责任与角色同在”。在主题下面还存在两个小标题即“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做负责任的人”。都十分明显的突出了责任这个概念。以第一节“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为例,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且有相应的义务。学生在正确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还要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但是因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无法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容易出现逃避的现象。
初中部编版的课本具有自己的特色,即将五彩丰富的图片与解释文字、小故事相结合。这些内容大多都是学生身边较为常见的事情,如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顾客的责任是排队付款、后辈的责任是孝敬长辈等。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教材内容进行教育,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责任内涵,从而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
2.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案例培养初中学生的责任感
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中,教师要适当的利用生活案例,让学生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就要承受相应的后果。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与兴趣需求,教师可以从学生这方面心里特征入手,利用生活中有趣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故事来强化学生的认知,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并不知识局限于某一课,而是可以在任何课程中渗透。
例如,在学习《遵守公共规则》这一主题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小李是一名初中生,每天上学都需要穿越一条公路。但是他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爱闯红灯,如果车流量较大的话,还能够控制一下自己;但是当车流量较小的时候,他就会肆无忌惮起来。在一天放学之后,小李和同学出去玩到很晚才回家,此时路上的车流量零星几辆,小李一口气闯了三个红灯。在一个转角时,小李又准备闯红灯,因为视野盲区,突然侧面冲出来一辆车,直接将小李撞到在地,大腿严重性骨折。利用这个生活案例,教师学生要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学生对于这种小故事比较感兴趣,其注意力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视频之中,在潜意识里明白了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无形之中提升自身的素养。
3.教师要善于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建设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思维,脑海之中有着不用的英雄梦。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个契机,在《道德与法制》教育课堂上,为学生梳理一些标志性的英雄任务,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例如,在黑龙江佳木斯市的放学时分,一辆失控客车突然向着一个学生冲了过去。张雪莉教师不顾个人安危,在自己胜负重伤的情况下,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张雪莉教师英雄事迹将教师保护学生的责任展现的淋漓尽致。再比如,在沪宜高速上,吴斌师傅突然被长方形的刹车片砸中腹部和手臂,他忍住身体巨大的疼痛,在最短时间内,将客车停稳、拉上手刹、打起双闪,最后与世长辞。吴斌用生命诠释了司机保护乘客安全的责任。
4.结论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充分抓住《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机会,除了注重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外,真正地达到育人目的。这需要教师深入解读课本教材,并融入生活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并利用英雄事迹,发挥榜样的带动示范效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